马霞青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已经进入“全球化”机制中,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lingua franca),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助推。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指出:“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1]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以西方文化元素为依托的英语教学,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发挥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跨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1],使“中国文化失语症”有所缓解。随着“新一波全球化的兴起”[2],“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和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呈正比,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却被“妖魔化”。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思考如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也应考虑如何治疗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中的“失声症(loss of voice)”[2]。面对国际新形势,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学科之一,应发挥其“新文科”建设中的优势,充分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出一批能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既具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由文秋芳及其教学团队构建,于2015年正式提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文秋芳(2015 & 2017)阐述了POA 理论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教学理念。POA 倡导“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二是教学假设。POA 将“输入促成假设”与“选择性学习假设”结合最终实现“以评促学假设”。三是教学流程。POA 的教学流程分三步走:①驱动——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产出,最终明确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②促成——教师描述产出任务;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学生练习产出,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③评价——产出,评价分即时和延时,评价形式为“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TSCA)”,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3-4]
鉴于此,本研究在POA 理论的指导下,选取《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篇1)》中的前4个单元,按照“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分三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达成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拓宽POA 理论的研究视角,丰富其实证教学研究,为后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应用型外语人才,在“新一波全球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研究对象为陕西省某高校2021 级61 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均来自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一个自然班。所使用的教材是《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篇1)》,本教材实践“产出导向”教学法,采用“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的教学流程[5],依托U 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使用线上线下、课内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按每周2 次课共4 课时,每单元10 课时的教学进度安排授课。每单元由i Prepare—i Explore—i Produce三部分构成,以Unit 3 Culture Links 为例,单元具体内容为:在i prepare 部分呈现的交际场景是“美国的一批交换生要在贵校待一段时间,他们想体验中国文化,去当地的家庭做客。为了有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体验,避免做客时的尴尬和误解,他们找你帮忙,请为他们写一份做客指南”通过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部分与i Produce 中的产出任务(Unit Project)相呼应。在i Explore 1 中设置了Viewing, Reading, Understanding the Text,Building Your Language, Sharpening Your Skills 有效促成输入。文章以Unit 3 Culture Links 为例,对具体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场景设计包含四个要素:“话题(产出的内容是什么)、目的(为什么产出)、身份(谁产出、为谁产出)和场合(在何处产出)”[6]第三单元的话题是Culture Links,围绕阅读篇章《美国人的好客之道》(American Way of Hospitality)一文,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英语:①谈谈美国人的待客之道;②向外国朋友解释中美待客文化的差异;③写一份来中国家庭做客的指南。根据教学目标准备的交际场景包含了话题、目的、身份和场合四个要素。话题是做客;目的是信息交流,写一份在中国家庭做客的指南;身份是中国大学生,听众是美国交换生;场合是在中国人的家,属于非正式场合。在该场景中,学生需要了解美国人做客的礼俗,以及对中美做客礼俗进行对比,并掌握做客的相关英文表达,以跨文化角度给美国交换生提供一份可接受且实用的做客指南。
有效的促成活动应基于“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三个标准[7]。如图1所示:就“精准性”而言,本单元在导入部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一幅由中国的戏曲元素和西方的小丑元素结合图片,按小组顺序接唱歌曲《说唱脸谱》,作为输入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对比西方马戏团里的小丑与中国戏曲行当中的丑角,西方的rap 说唱音乐与中国的京剧,引导学生意识各国文化既有其独特性又可互相包容,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同时,也为课文讨论中美待客之道的学习与交流讨论做好准备。
“渐进性促成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认知和语言两方面。认知维度遵循Bloom 等提出的认知难度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语言维度强调词组、句子和篇章三级语言层次。”[7]如图1所示,本单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在课前U 校园自学Viewing,完成听力练习并了解美国人做客七大准则,课堂上再以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复述美国人的做客礼仪,最后运用讨论“视频最后提到guest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是‘enemy’或‘stranger’的寓意?”从而引导学生评价课文中所提到的“The first day a man is a guest,the second a bur-den,the third a pest”,并联系到汉语中与做客有关的俗语如“迎宾不如送客”“厚款待薄打发”“客久主生厌”,深度对比思考到底这些礼俗是否都应该被传承,引出本单元的阅读篇章《美国人的好客之道》。课文理解部分,学生课前在U 校园上自学课文并完成练习题。课堂上就重点单词音节接龙、连词成句,选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表达进行翻译练习,如customary (E.g.It is customary to hold a dragon boat race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potluck 百味餐与我们饮食习惯中的火锅异同等,再到语篇知识,并让学生完成“What's the Chinese Way of Hospitality in Foreigners' eyes?”的阅读选择题,掌握“准备一大桌子菜(prepare a big meal for guests)”“敬酒(propose a toast)” “夹菜(put food on the guest's plate until it is piled up)”“嗑瓜子(eat sunflower seeds)”等表达。
多样性的促成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多元”[7]。如图1所示,对输入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涉及了图片、音乐、视频立体化和平面化的媒介相结合,促成互动不仅有关于单词的连词成句翻译,也有小组接龙,头脑风暴讨论,还有在促成产出中要求学生就中美待客之道的差异绘制思维导图,准备情景剧表演。本单元学习完之后撰写反思日志,每项子任务的设计都服务于单元最后的产出总任务,撰写出一份给美国留学生的在中国家庭的做客指南。
师生合作评价(TSCA)分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8-9]本单元的产出任务以两种形式呈现:学生按小组准备关于东西方待客之道的对比mini 情景剧表演(课内)和撰写一份给美国人来中国家庭的做客指南(U 校园提交)。课前,教师就mini 情景剧和做客指南制定好评价量表(语言表达、表现力、内容、团队合作等),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对照量表考核评价要素收集有关中美待客之道差异的资料,梳理完成思维导图,然后撰写做客指南上传U 校园,教师在课前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提前评阅。课堂上小组内进行评价,参照教师典型样本分析的意见,修订各组做客指南,填写量化评价登记表,教师收回评价表统计分析,给予学生反馈。学生根据反馈意见,及时重新编排mini 情景剧,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展示,以直观性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中美待客之道的思考,思辨传统习俗的传承,最后提交单元反思日志。
本研究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据POA 教学理论,按照“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步骤,从各个角度渗透中国文化元素。虽然大学英语教学要做好中国文化的渗透,涉及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诸方面,但POA 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后续研究可根据不同的学情和教情改进教学策略,以优质化的教学设计服务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产出能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