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研今,通痹有方

2022-12-08 09:31:27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冯老兴华风湿病

冯兴华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中医风湿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50多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深耕传统医学50余年的冯兴华而言,不仅要读书万卷,还需要倒背如流。冯老一直坚持着“中医理论是根基,熟读经典是源泉”的原则,在他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很多古旧的医学书籍,不仅时常翻看,温故知新,还经常大段背诵各种医学著作、各种药方。其实,这些书籍的内容早就烂熟于冯老心中,坚持阅读、背诵都是他当年学医时留下的习惯,现在也就一直保持了下来。

“我家祖上无人行医,我是我们家第一个从医的人。”

谈及为何学医,冯老笑着说都是“歪打正着”。当年,年轻的冯兴华最大的志向就是上大学。然而,高中读了大学预科,想着预科读完就能直接上大学的他,却在走进大学校门前遭遇了“不可抗力”带来的挫折。“1962年,我们国家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有些学校就下马了,我这个大学梦自然就做不成了。”就算如此,冯兴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成为一名大学生的理想,准备在第二年继续考大学。无独有偶,刚好济南市的一个中医班正在招生,冯兴华想起自己的一个老邻居就是中医,便去请他出出主意,老邻居很是赞同,建议冯兴华去学针灸。刚巧,冯兴华的母亲也喜欢中医,对儿子这个学医的想法“举双手”支持,冯兴华这才真正有了学医的念头。

“所以我就去考了中医针灸班,进入济南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就这么走上了从医路。”顺利进入了针灸班,一开始以为就教针灸,可第一学期学习的却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柩经》《内经讲义》《中医医学史》等。老师不仅要求通读,有的经典著作是要求背诵,这让冯兴华傻了眼。“当时年轻,好多内容都不懂,但老师严格要求,重点章节还要背诵。”于是,在自己一颗“上进心”和老师的督促下,冯兴华养成了通读经典并背诵的习惯。

冯兴华自17岁起开始学习中医,在针灸班时就积累了较为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底,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做了翔实的研究。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还撰写了《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金匮要略〉概论》等讲稿和书籍,对李东垣的《脾胃论》、吴又可的《瘟疫论》、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均有深入研究,这对他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之后他所提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根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找冯老看过诊的人应该都知道,冯老虽是名副其实的“老中医”,但他并不拘泥于中医的望、闻、问、切,他能接受西方医学各种检查所带来的“便利”,看患者带来的X线片、帮患者分析各种化验报告,这些都不在话下。

1980年,35岁的冯兴华考取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冯老表示,中医治疗风湿病有自己的特色,包括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和多种外治方法。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谁也替代不了谁,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就如同内科替代不了外科、化肥替代不了有机肥一样。

冯老给学生讲课时常说,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快,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每天都可能遇到新情况。对临床医生而言,“活到老,学到老”是通往医学技术金字塔的必经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冯兴华从医多年一直坚持的理念。冯老告诉我们,他曾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用了10年时间,先后学习了西方医学的基础课程,并手抄记錄了数十万字的笔记。“自学很难,但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像蚂蚁啃骨头那样一点一点地啃下去。”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才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毕业后的冯兴华,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越发清晰地认识到“中医师也必须有相当水平的西医知识才能适应临床”,这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中西结合,勤于实践”的道路。

冯老丝毫不吝啬自己对西方医学的赞同,在诊治风湿病时,西医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手段,确实可以帮助中医师们更精确、更轻松地确诊疾病,如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时,就可借助西医手段检查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核周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抗体,以及拍X线正侧位片等。

不过,仅学习西方医学仍然是不够的,冯老认为医生为了开解患者,还需要具备“谈天说地”的能力。这便让“中医”这一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说的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其实就是了解天文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所谓痹者,各以其实,重感与风寒湿之气也。”在冯老深耕的风湿病领域,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南方阴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同样的病就得根据地域差异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

行医五十载,通痹有良方

聊天中,我们与冯老谈及他最擅长的风湿病领域,聊到这种疾病因何而起时,他告诉我们,风湿病在中医里属于“痹病”范畴,而痹病的发生往往是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感受自然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所致。身体感受外邪后,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于是就会出现关节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天人相应”一直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古人养生没有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参考基础,只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调理身体和情志。冯老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春季风大,气候就相对干燥,人的口、鼻、皮肤都会变得干燥;夏季炎热,人们便会出汗多、小便少,胃肠道也容易因为饮食不洁而出现问题;秋季萧瑟,天地间一派萧条,患抑郁症的人便会增多。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所以会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的酸痛。冯老介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痛者,寒气多,有寒故痛也”,很多中老年人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等阳虚症状,都是因“寒痹”引起,是由于寒邪侵犯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才表现出各种疼痛。即使在夏天,这类寒痹患者也会轻易受到寒邪的影响。针对寒痹,冯老给大家推荐了“乌头汤”,以散寒除湿,除痹止痛。其中,乌头可以祛风除湿,黄芪益气固表,麻黄祛风散寒,芍药散寒止痛,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冯老认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主要有外感六淫邪气、营卫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内伤、痰浊瘀血内生这四个方面。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致病病因,贯穿了以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对某些造成内脏损害的风湿病来说,瘀血在疾病的发展阶段,也起到了推动病程的作用。瘀血痹患者一般有关节刺痛、关节固定不移、夜里疼痛加剧、抗拒触按、关节部位色暗,同时伴有目眶色黯黑、面色青灰、唇紫暗、舌下络脉迂曲怒张等表现。冯老解释,瘀血痹是基于中医气血理论而提出的,这种痹是肝气痹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早在《素问·痹论》就指出:“淫气忧思 ,痹聚在心。”《中藏经》也说 :“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 …… 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明·李梃《医学入门》:“周身擎痛麻者 ,谓之周痹 ,乃肝气不行也 。”冯老继承前贤思想,进一步提出“痹病非独由风寒湿诸邪气而导致”的理论,认为于风湿病而言,瘀血无论在经在络均可导致瘀血痹的产生 。

冯老在治疗风湿病时,一直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他解释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正虚为致病之本,邪气为标,但是在具体治疗又要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新发风湿病的患者,疼痛肿胀明显,往往要以祛邪为主,待病情缓解再辅助正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单纯地判断患者是否患了风湿以及患了哪类风湿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辨证施治、有的放矢地开展治疗。”风、寒、湿、热之邪气往往错杂,辨明各邪是关键;扶正则从脾、肝、肾入手,具体怎样调补还要根据舌脉等表现,辨证施治。

冯兴华的学生向我们介绍,冯老治疗痹症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那就是“从肝论治”。冯老解释,他认为痹证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邪气所致,亦可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或其他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痹证的常见病因。并且,在临床案例中,他发现许多风湿性疾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临床表现,配合疏肝解郁法治疗后效果颇佳。于是,基于古典医籍和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他提出了痹证当从肝论治的思想。

1.疏肝理气:肝主疏泄,调理气机,故要疏肝理气。养血柔肝:肝体阴用阳,肝主疏泄,肝主筋均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不足则会疏泄失司或筋失所养,故治疗宜养血柔肝。

2.清肝泻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日久,不得宣散、郁而化火,热者寒之,故治疗宜清泄肝火。

3.化痰安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郁结气易犯中土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扰及心神,故治疗宜疏肝健脾,化痰安神。

冯老自己在临床治疗中常用加味逍遥散加香附、郁金;上肢痛,加桑枝、桂枝,肌肉痛加葛根,产后肢体疼痛加鸡血藤,不寐加夜交藤、合欢皮,痰湿盛加石菖蒲、远志。此外,常用方剂还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柴胡温胆汤等。

风湿不只是关节炎,治疗须有持久准备

“长期以来,很多来找我看诊的患者认为风湿病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这个认知是片面的。”由于风湿病普遍有着显著的外在表现性,症状又多发于关节处,这才让许多患者片面地将风湿病和关节炎联系上。冯老表示,除了关节,风湿病患者的皮肤、肌肉、血液、神经,甚至内脏都会发生病变,所以风湿是一种包含100多类症状、影响全身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只是其中的一种。多数患者伸出手,就能被冯老的一双“火眼金睛”看得八九不离十。手指远端关节受损且关节肿胀部位较为坚硬的,多为骨关节炎;手指近端关节肿胀,晨起僵硬,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居多;手指远端关节肿胀伴有甲床破坏的,有可能是银屑病引发的关节炎;患风湿病同时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棒槌状膨大的患者,有可能是因风湿伤肺,导致的肺纤维化。

风湿病虽好判断,但并不容易治疗。由于患者风寒湿邪久郁,日久化热,耗气伤阴,常形成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这使很多人的病情总是反复出现。因此,冯老主张在临床治疗中,不必着急用方治疗,而是先要辨明疾病,然后辨清疾病的证候属性,再辨古今专方专药该如何应用。凡是像这样先辨病后辨证的,就可以做到认病准、辨证明、方药专、疗效高。否则,一味地辨证,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必然会被风湿病繁杂的症状所迷惑,让自己心无定见,致使方药朝更夕改,不仅耽误了治疗,更会让患者跟着担惊受怕,甚至丧失治愈疾病的信心。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所有医生都不愿意见到的。

冯老坦言,治疗所有的风湿病都是打“持久战”,耗时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等,这些情况实属正常。但急于治病的患者和家属千万不可“病急乱投医”,找些“江湖郎中”,使用所谓的民间偏方来治疗。所谓“偏方”,其来源往往不为人知,古今书籍中都未记载,其功效也未经临床验证,其中可能含有不适合人体使用的药物或成分。虽然有些偏方能够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确实具有一定治疗或缓解效果,但往往因人而异,随意使用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令人得不偿失。

(编辑    董玲、姚宇澄)

猜你喜欢
冯老兴华风湿病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1-12 20:09:49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保健与生活(2021年8期)2021-04-19 00:08:04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保健文汇(2020年4期)2020-08-22 02:48:44
摄影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9年7期)2019-07-29 01:57:06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7年4期)2017-03-31 07:35:16
冯老,永远的丰碑
冯老是一把燃烧的火焰
大江南北(2017年3期)2017-03-09 11:57:15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拥抱智者常开怀——纪念冯老驾鹤西归!
腐植酸(2015年5期)2015-04-16 06: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