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英,余希,符青松,瞿志军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1感染科;2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116)
细菌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的细菌感染可导致脓毒症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的脓毒症患者高达2 000万人,可导致约25%的患者死亡。随着对脓毒症的深入了解,在2018年《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建议在患者入院后1 h内尽快使用抗菌药物治疗[1]。虽然血培养仍然是诊断脓毒症的金标准,但在一项研究[2]中发现,340例患者中,仅有9例血培养阳性。由于血培养阳性率低且时效性差,故不适合作为脓毒症的早期预警指标。因此,筛选早期预警脓毒症的生物学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降钙素原(PCT)等已逐渐被用来识别感染性疾病[3]。相关研究[4-5]结果显示,血清IL-6水平在感染、创伤等炎症刺激后数分钟内就可出现升高,且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脏器功能障碍及脓毒症相关性死亡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IL-6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预警作用。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195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类型分为脓毒症组(n=88),社区获得性肺炎组(n=76)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n=31)。脓毒症组再根据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n=70)和死亡组(n=18)。脓毒症组中,男性6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0.66±17.03)岁。社区获得性肺炎组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平均(48.53±19.82)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33.13±9.55)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3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
脓毒症组纳入标准:符合2018年《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1]。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纳入标准:符合第九版《内科学》。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患者;(2)住院时间<24 h或24 h内死亡患者;(3)创伤或烧伤患者;(4)合并慢性严重心脏或肝肾功能损害患者;(5)合并结缔组织病患者;(6)合并恶性肿瘤患者;(7)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1 血清IL-6及PCT水平检测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阳性阈值>7.0 pg/mL;PCT阳性阈值为>0.1 ng/mL。均由同组检验科人员完成。
1.2.2 观察指标 (1)不同感染类型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及PCT水平;(2)脓毒症不同转归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IL-6及PCT水平;(3)血清IL-6水平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不同感染类型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及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脓毒症组IL-6及PCT水平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社区获得性肺炎组IL-6水平高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感染类型患者血清IL-6及PCT水平比较
抗感染治疗前,脓毒症不同转归患者血清IL-6及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感染治疗后脓毒症好转组第3天及第7天血清IL-6水平、第7天血清PCT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见表2。
表2 脓毒症不同转归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血清IL-6及PCT水平比较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6水平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95%CI:0.902~0.945,P<0.05),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86.3%,最佳截断值为81.91 pg/mL,阳性预测值为86.81%,阴性预测值为84.10%。见图1。
自1991年“脓毒症”被提出以来,大家对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死亡率依然很高,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管理仍然是临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6]。及时准确诊断或识别脓毒症可以有效降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7]。但由于常规的实验室检测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低下,时效性差,同时,老年、儿童和免疫抑制患者脓毒症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等诸多因素,导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困难重重[8-9]。基于以上情况,辅助诊断脓毒症的炎症指标如PCT、CRP等应运而生,但相关文献均证明上述指标各自都存在缺点[7]。PCT需在感染发生后3~4 h才开始升高,在18~24 h时内达到峰值[10],且PCT在鉴别危重症成人脓毒症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方面的诊断性能较低[11]。CRP需在炎症刺激后12 h才明显开始升高,浓度每8 h增加1倍,但需在36~50 h后才能达到最大浓度[12]。由此可见,PCT及CRP均不适合作为脓毒症早期的预警指标。
相关研究[13]发现,IL-6在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且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IL-6的一个关键功能是介导急性期反应,在调节免疫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众多涉及感染、创伤和炎症状态的病例中都出现了IL-6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在损伤后几分钟内即升高并持续数天。本研究中,脓毒症患者的IL-6及PCT水平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PCT水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IL-6水平与机体的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5]。相关研究[16]表明,检测血清IL-6的水平是诊断脓毒症早期发病的理想指标,IL-6与CRP联合检测可能有相同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IL-6对脓毒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度,进一步证实了IL-6对早期脓毒症的诊断作用。
宿主的免疫反应在脓毒症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7],当炎症反应发生后,IL-6可以诱导T细胞和B细胞分化,刺激肝细胞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加剧炎症反应,使组织细胞严重损伤,从而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18]。本研究中,脓毒症患者好转组IL-6水平在抗感染治疗后第3、7 d低于死亡组;而PCT水平在抗感染治疗后第3天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才显著低于死亡组。死亡组在抗感染治疗后第7天 IL-6及PCT的水平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抗感染疗效不佳,预示患者预后不良。由此可见,IL-6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19]。因此,相对于PCT而言,IL-6在早期能更加精准地反映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20],且IL-6的检测成本较PCT低廉,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IL-6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水平最高,能早期预警脓毒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监测IL-6水平有助于评估抗感染疗效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由于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分析,许多脓毒症患者因复查不规范而被排除在外。因此,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可能更有利于全面评估IL-6对于早期脓毒症的预测价值及判断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