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春,赵善庆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67100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红军决定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艰辛的长征之行。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两次经过云南地区。第一次是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4日进入云南,历时3个月,先后经过威信、镇雄、巧家、宣威、沾益、曲靖、会泽、东川、武定等18个城市;第二次是在贺龙的领导下,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3月6日进入云南,经过楚雄、牟定、大姚、盐丰、鹤庆、祥云、丽江等27个区县,行军2个多月,于5月12日跨越过大雪山,离开云南地区。①丁小珊、龚秀勇:《论长征时期红军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4期,第115页。
经过云南期间,红军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沿途围追堵截,还要根据云南地区的特殊环境与实际情况,处理好与各民族群众的关系。红军一路上开展宣传工作,解放劳苦群众,并取得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拥戴,使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同党的民族政策,同时也使党的民族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使党的革命思想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影响。云南地区的各族群众把红军当作为劳苦群众打天下做好事的人民军队,与红军并肩作战,竭尽全力地向红军募捐,积极主动地争当向导和船工、做翻译、递情报等,为红军输送新生力量,协助红军完成战略任务,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进一步促使云南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云南是一个特殊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尽相同,这是红军在进入云南之后所面临的情况。此外,在红军进入云南前夕,云南当局对辖区内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误导性的宣传。云南当局以政令的形式在全省各县建立“民众防共会”与“剿赤宣传队”,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反共宣传,以汉、彝、回、瑶、苗5种民族语言文字编写了反共宣传资料,诱导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主观上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的,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党在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来看,历代的统治者所奉行的大民族主义以及同化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之间有着严重的民族隔阂,这极大地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民族之间不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革命斗争的进程。因此,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当时党和红军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坚强的保障,进一步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民族事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积极组织并号召各民族群众参加武装斗争,为云南革命事业的发展播下革命的火种,在党中央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28年,中共云南地方临委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开展少数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并指出:“云南党部应该注意少数民族斗争的纲领,少数民族在农运中是一支有力的部队。”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同时,强调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拉近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位。在红军长征途径云南时期,红军以实际行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思想与宗旨,并开展动员和组织工作,促使许多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地参与革命斗争,壮大了红军队伍,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不仅积极主动了解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红军始终坚持执行“宣传队”的任务,不管在哪个地方停留,都会抓住机会接近群众,与劳苦群众打成一片,积极主动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和实施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长征初期,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就将解决好民族问题作为民族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当时,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在指示中强调:“野战军今后的机动和战斗,都密切关联着争取少数民族的问题,这个问题之解决,对于实现我们的战略任务,有决定的意义,因之各军团政治部,必须立即把这个问题提到最重要的地位。”②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39页。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红军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语言障碍,给红军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红军不断地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遇到的民族问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红军每经过一个村寨,都会在当地用红土石灰书写大量的标语、散发布告和传单,甚至是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将党的民族政策与主张在少数民族群众之中进行宣传。红军所运用的群众工作方法,既符合当时行军作战的实际,又得到了各民群众的认可。在行军途中,红军在沿途各地书写标语和散发传单,如“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倒卖国的南京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①中共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大理地方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6页。这些标语使用口号,既是红军启发教育群众、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又消除了少数民族群众心中对红军的疑虑和戒心,使其充分认识和了解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充实和延续革命力量。正如毛泽东曾经所说:“长征是宣传队,是宣传书,是播种机。”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50页。红军的队伍走到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他们以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抗日救国的思想主张。如进入宾川后,红军在经过的村寨用石灰、红土在墙壁上书写醒目标语,张贴布告,散发各种颜色的传单,向广大人民群众演唱歌曲,鼓励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将革命的真理传播给广大劳苦群众,启发教育宾川人民,播下了革命火种,③中共宾川县党委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宾川县历史(第1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页。使宾川人民群众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中国工农红军才是亲民、爱民、为人民着想的人民军队。红军在开展宣传工作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党的政策,向云南各族人民宣传革命精神,使党的政策、革命主张深入人心。
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红军长征中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措施。④周朋飞:《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现实启示》,《世纪桥》2017年第11期,第21页。当时,党中央强调,在经过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时,绝对不能干涉宗教与政治事务,要以民主的形式对民族宗教加以统一管理,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因此,在这一时期,党和红军始终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与保护作为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路上,红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与少数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建立了友好融洽的军民关系,在民族工作中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使民族政策的运用符合当地宗教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红军经过中甸时期,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红军总指挥贺龙在给松赞林寺八大老僧的信件中说“红军允许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对喇嘛寺所有僧侣财产绝不加以侵犯,并负责保护”,并将一面写着“兴盛番族”的红布幛赠送给大寺。老僧们为此表示拥护红军,尽力协助筹办供养,并把大寺的红糖、粮食、盐等卖给红军,协助红军顺利通过藏区。⑤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地方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7—198页。红军的所作所为既保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赢得了藏区喇嘛的信任与爱戴。在行军途中,红军始终坚持将社会调查作为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每到一处,都会先派人调查好当地的社会情况和传统民俗,并要求所有战士对其进行尊重和保护,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谋利益。红军进入回族聚居的寻甸和官渡区时,作了“不进回民家” “不用回民锅灶”“不进清真寺”的规定。在寻甸,朱德总司令命令部队不得将猪肉带进清真寺的回民家。⑥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过云南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党和红军充分尊重回民的礼仪、饮食等风俗习惯,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民族政策,切切实实地感动了当地群众,给回族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红军之间的感情。
在长征中,党中央始终将统战工作作为武装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之一。为了凝聚和团结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可靠联系,积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积极培养和吸收少数民族干部加入红军队伍中,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
在红军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36年4月25日,红军经过石鼓江时,党中央就开始制定统一战线方针,争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本民族内具有较高的声威,熟悉本民族的现实状况,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基础深厚,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增强开展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团结一切可靠力量,孤立和打击敌对势力,有助于红军行军作战的过程中积累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争取上层民族宗教人士方面,红军始终以“优待少数民族,在民族地区不打土豪劣绅,保护和帮助为红军安抚藏民和采办给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①张家德:《论红军长征在云南的民族政策与兄弟民族对长征的伟大贡献》,《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20页。等作为开展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红军进入云南期间,云南地区的统治力量主要是以龙云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当时,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必须开展对龙云的争取工作,于是通过不同渠道写信给龙云,说明红军绕道云南为的是北上抗日,让其不必多虑,晓知以抗日救国大义。②中共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大理地方史》,第84页。这些争取工作使龙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借机对红军提供帮助,将云南地区的军用地图、粮食和红军所急需的药物送到红军的手中,减少了红军在云南民族地区的阻力。实践证明,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围绕中心任务,团结一切力量的统战工作经验,以保证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与执行。在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开展统战工作的实践中,党的统战政策有了根本性转变,统一战线的对象由过去单一的少数民族劳苦群众转变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与土司、民族上层人士建立了革命友谊,进一步激发了各民族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大汉族主义的压迫,而国民政府实行的也是民族同化的歧视政策。③莫曲波、颜永强:《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兰台世界》2013年第13期,第19页。长征时期,党和红军以实现民族平等为主要目标,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政权,增强革命斗争力量,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红军在途径云南地区之后,积极动员和发动各族人民反抗反动统治的剥削和压迫。在党和红军的影响下,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革命组织,以顽强的革命斗志对武装斗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黔东南的黎平县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了第一支武装部队——苗族侗族武装自卫队(游击队),受其影响,红军所经过的云南的曲靖、楚雄、大理等地的少数民族,也在红军的帮助下均建立了自己的武装。④王洪、杨世英:《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探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128页。在作战中,红军将自己缴获的武器、衣物和粮食等物资送给少数民族群众,为他们建立自卫组织提供后备力量。1936年9月,川滇黔边区游击队云南支队建立。云南支队进行了长达12年的武装斗争,牵制和削弱了川滇黔反动势力。⑤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过云南史》,第207页。在此之余,也有许多少数民族青年积极加入革命队伍,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并帮助红军作战,掩护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经过大理州祥云、宾川、鹤庆期间,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大理州祥云县有近千人自愿参加红军,这是红军长征过大理扩红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宾川县270人、鹤庆县27人,有力地壮大了红军队伍。⑥中共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大理地方史》,第83页。因此,在大理地区的扩红行动大大增强了红军的革命队伍力量,使严重减员的红军得到了人力补充,为革命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5年6月,武定县爆发了以彝族为主要力量的反土司战争,虽然遭到国民党政府和反动土司残酷的镇压,但彝族人民仍坚持斗争达5年之久,使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暴统治受到了威胁,建立起了坚定的革命力量。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第134页。因此,在长征过程中,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组建了革命队伍,并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以及一切反动组织进行斗争,以武装战争的方式赢得了民族解放。革命武装队伍的创建,不仅增强了少数民族革命中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思想觉悟。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必然结果,它使少数民族群众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解放道路,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开辟了新局面。
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期,与少数民族群众取得了广泛的联系,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主张进行了宣传,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既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各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取得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在长征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将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但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革命思想主要是在汉族地区进行宣传,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和接触较少,因而虽然实施了一些政策,但是依然缺乏民族工作实践经验。但是,途径云南期间,面对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环境,红军接触了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党和红军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经过彝族和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时,为了顺利通过这些区域,红军组织和动员沿途少数民族群众参加革命,并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布告。红军进入云南不久,就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②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地方史》,第210页。红军以不同的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红军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不仅保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使人民群众紧紧地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因此,这一时期党和红军在云南地区对民族政策的实践和探索,既为今后云南党组织制定民族政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
长征经过云南时期,党中央强调民族工作是红军政治工作的关键部分,并要求红军充分执行党的政策,严密遵守党和红军的纪律,积极开展民族工作。红军通过党的思想教育和改革宣传工作,用实际行动感化了少数民族群众,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意。云南地区的各民族群众热爱并保护红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红军的生命,为长征时期红军顺利通过云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到达丽江后,进行了积极宣传,争取群众支援,实现渡江的行动。③朱波:《云南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53页。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多名船工经过不断努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红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随后,红军进入中甸县城。由于敌人的错误引导,一些藏族同胞带着粮食和衣服,赶着牛羊纷纷躲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红军向藏族人民群众解释其意图,并尊重藏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保护佛教僧侣的生命和财产,他们最终被红军的行为所感动,逐渐消除了对红军的疑虑和不信任。被反动势力吓跑的藏族人民群众也纷纷赶回了家,他们意识到了党和红军才是工农劳苦群众的救星。随后,藏族同胞积极协助红军完成军事战略任务,与红军齐头并进,为红军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长征时期,党和红军以解放广大劳苦人民为基础,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与少数民族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处理好沿途中所遇到的民族问题。红军在行军途中用实际行动号召人民群众加入红军队伍,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红军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行动,为云南人民揭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地方史》,第209页。对云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红军长征过云南地区之后,云南地区的革命军队迅速兴起,并在省内的一些地区进行了武装革命斗争。1936年4月,党组织在红二、红六军团停留过的楚雄领导武装暴动,建立了楚双峨易游击大队,坚持武装斗争,打击地方反动势力。②李步前:《红军长征在云南期间的革命实践》,《党的文献》2020年第5期,第92页。1938年冬,纳西族、白族、傈僳族人民在金沙江两岸发动了“黄军”起义,起义队伍一度多达1000余人。斗争持续了一个多月,震动了滇西北,③刘明辉,黄川:《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24页。在滇西北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云南党组织的领导和号召下,云南各族群众相继建立革命队伍,并继承了红军的优良传统,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云南地区不断进行游击战争,用生命为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贡献力量。因此,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武装,不仅积累了云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力量,同时也使云南地区成为了创建少数民族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在实践中解决民族问题。云南地区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节点,红军通过实际行动在各民族聚居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由于云南各族群众的支持与帮助,红军成功摆脱了被敌军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顺利通过云南地区,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在长征中,红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开展民族工作,提升云南各族人民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觉悟,为云南地区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方向。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地区对民族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既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红军在云南播下的革命火种,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爱国情怀,打开了云南革命事业的新局面,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红军当年的革命遗迹,成为云南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当今云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