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阐释与践行路径

2022-12-08 08:43毕俪文王文浩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家科学

毕俪文,王文浩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的要求,号召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中国科研群体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①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第14—15页。。科学家精神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斗,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提取。当前中国迈进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更加险峻,各方面的挑战更是层出不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新掀起了新的时代浪潮,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性难题亟待解决,而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现实需要,又对加快科技创新、延展科技优势提出更高要求②《时代召唤科学家精神》,《科技日报》2019年6月13日,第1版。。另外,“科学家的越界或不端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科学事业的发展”③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2页。,整治学风和学术乱象,不仅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着力,还需要精神引领和科技工作者自我意识的培育。在此背景之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正是回应时代命题、应对挑战之急、承担责任之重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家精神发展脉络梳理

一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精神发展史。不同时代背景下淬炼凝结的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支撑,也是完成特定历史任务、承担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是与时俱进、愈渐愈新的。五四运动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担负起沉重的历史使命,开拓进取,孕育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是为科学家精神的始源。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实践中,锻造和培育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者们接续奋斗,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锻造出勇于创新、至诚报国的科学家精神①欧阳雪梅:《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第98页。。进入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勉励前行,赋予了科学家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一)科学家精神之缘起: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率先举起“赛先生”的伟大旗帜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担负起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革新制度,再到更新文化,一改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社会风气。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积郁已久的民族情绪爆发出来,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发动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孕育出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揭开了科学革命的历史序幕,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将“德先生” “赛先生”引进中国的大门,科学知识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各个国家的科学刊物广泛流传,使得科学精神深入人心。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②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5页。,认为“赛先生”代表着一种理性,并倡导实证主义、鼓励批判与怀疑的精神。此正所谓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其对理性、求实的追求是科学家精神萌生和发展的源头。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科学精神的生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初步接受了科学精神的洗礼。之后,崇尚科学的精神与批判求实的学风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中蓬勃兴起。

(二)科学家精神的接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心忧祖国、科研攻关

新中国成立初始,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内局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前仆后继,以炽热的报国之心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不顾一切阻拦,想方设法回到祖国,致力于新中国的导弹国防事业,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即使身处最艰苦的环境,也矢志不渝,不断尝试和创新,促成杂交水稻产量指数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向科学进军”的攻关实践中,锻造和培育出朴素的科学家精神。这一时期的科学家精神展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信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的多维架构③丁俊萍、李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3期,第67—69页。。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逐渐从“民主” “科学”的基本概念性阐释,过渡到热爱祖国、舍己奉献、科技攻关的身体力行之中。从“祖国需要我”的爱国使命,到“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始终牢记使命、不忘重托,将自己的青春铭刻在祖国前进的大道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科技丰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科技工作者们接续奋斗,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锻造出勇于创新、至诚报国的科学家精神。

(三)科学家精神的新面向:进入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地致力科技创新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科技强国迫在眉睫,科技创新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迅速攀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26—127页。。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也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创新”业已位居“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构筑健全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们群策群力。在新征程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扬科技之雄声”,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提出新理论、开辟新路径、寻找新方法,推动原始创新突破性发展。曾为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的石正丽,一直围绕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需求开展研究,对“非典”病毒进行溯源研究,理清了完整的宿主传播链,为准确判断新冠疫情的病株提供了理论铺垫,并用全链条证据证实了新冠病毒的存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进行了近百项大型实验和系统间接实验,终于制造出国内首创的卫星技术系统。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们始终秉持科学家精神,传承并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赤诚热怀,用科研成果践行不负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阐释

科学家精神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具体表征,它产生并孕育于“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伟大历程之中,其价值光辉闪烁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实践之中。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③《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6页。,高度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其作为引领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实践的价值理念与道德标杆。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中国科学家爱国精神的形成,既有传统文化的情感浇灌,更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复兴使命的驱动,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化、中国化和人格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呈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是爱祖国与爱科学的辩证统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科学家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李四光的“急国所急,赤诚报国”到钱学森的“我的归宿在中国”,再到黄大年“用生命谱写爱国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终不悔为国为民,攀高峰只争朝夕”,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维护国家利益和满足人民需求之中,潜学研究,无怨无悔,开拓创新,铸就了中国科学史上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这也深刻昭彰了中国科学家对信念、原则的坚守,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正是因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思国家之所思、急国家之所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坚定的智力支撑。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科技工作者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因而任何一项核心技术的创新,无一例外源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也意味着科技工作者需要在大胆假设严谨求证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突破和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①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2版。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②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9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2022年5月15日。,在国家重要战略科技领域和核心攻关项目中砥砺奋斗,做出新的贡献。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贯彻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③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第7页。,抢占先机,迎难而上,用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敢啃“硬骨头”,勇于跨越深化改革的“险滩”,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是科学的品格,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领域的探索,科学研究一旦失去求实精神,就会失去最本质的要求,创新也就失去了原动力。诚如中国科学社创建人任鸿隽先生所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科技工作者之使命,在于寻求真理。理性信念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科学家精神突出表现在对理性的崇尚和追求上。科学研究要发扬求实精神,就是要敢于质疑权威、不信教条、不因循守旧、不急功近利,始终坚守实践出真知的科研原则,而一味地“追速度” “求数量” “赶进度”是对求实精神的背叛和践踏。同时,贯彻求实精神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行动、开展研究,摒弃封建愚昧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高度统一,是中国科学家的普遍品质,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将自身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贴合的价值导向。如钱七虎院士所言,真正的科学家对名和利的追逐都很淡然,“我们搞科学是要当成事业,不是获得名利的手段。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计个人得失。这就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④詹媛:《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科学家精神述评》,《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5版。。奉献精神是崇高的精神品质,是科学家精神的独特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⑤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奉献精神需要实践斗争的磨砺,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情怀来滋养。我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突破,都源于科技工作者们将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时代赋予科学家精神的新内涵。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科学需要合作,大科学需要大合作,这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模式。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科学家“单打独斗”的个人探索时代一去不返,科技共同体的时代业已到来,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协同精神已经是全球化时代追求科技进步之必需品质。当今世界纵深发展,实现跨学科、跨部门科技创新的迫切性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研究核心科技,就是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协同攻关、跨界协作的科研体制,提升跨界思维和协作创新能力,突破科研瓶颈。当科学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汇入集体主义的洪流时,正是新时代科学家践行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在世界关联日益紧密的当下,只有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宗旨,推动国家间的科技交流,加强团结协作,才能为人类的发展和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科技领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②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第13页。。科学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奋斗的伟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才能持续繁荣。在科技界,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之间传递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有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的精神和门风。弘扬科学家精神也不在一时一事之功,只有培养并储备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才能接续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科学家精神还突出表现在科技工作者识才、育才、用才的过程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慧眼识才,争当伯乐,以甘为人梯的博大胸襟,尊重人才、提拔人才、珍惜人才,让科研后辈有渠道可行、有资源可用、有知识可获。科研后辈也要甘于沉淀,甘坐学术的冷板凳,立下鸿鹄之志,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大贡献,为国家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路径

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是助力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跻身科技创新强国的中坚力量。“十四五”时期,科技工作者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担负时代重托,在现代化进程中施展科技抱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③《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人民日报》2017年3月5日,第1版。,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时代所需,勇挑重担,传承、弘扬并践行科学家精神,共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

(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使命,恪守爱国主义原则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多地依靠科技实力的支撑,而广大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正是推进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迈入科技创新强国的主力军和动力源,因而必须号召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勇于担当,以国家需要为科研导向,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选定研究方向,勇于承担基础性、长期性的科研攻关任务,将个人学术发展和科学追求融入祖国强盛的征途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①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2版。,强调以关键技术和基础学科为研究重点,完善科研体系的底层架构,推动原始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习“四史”,坚守红色阵地,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的认同,自觉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动担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在科研事业上不懈奋斗、奋发图强。同时,要发掘和宣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典范,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邀请新时代杰出科技工作者参与“现身说法”等活动,树立典型,丰富传播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渠道。

(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严守学术道德底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社会思潮日渐多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化思维日渐渗透到科研领域,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和学术科研考核机制的固有弊端,以致学术造假、论文买卖等科研乱象一时间甚嚣尘上,严重损害了科技创新效率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并且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鉴于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学风建设,营建崇尚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真正做到“让学术的归学术”,成为应时之举。第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始终秉持学术真实性原则,严守学术道德底线,珍惜学术声誉,继承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潜心钻研、静心笃志、以身作则,培养独立思考和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与能力,净化学术环境。第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砥砺奋进、严谨治学的过程中,要致力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的营造与完善,发挥学会、研讨会等各类学术共同体的示范引领和监督纠察作用,推动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行动,弘扬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同时,发挥榜样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学科背景和翔实史实的正反两面宣讲视频,鼓励和警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推动建立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第三,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发展需要,推动知识产权制度朝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一条即规定,“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页。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与打造优势品牌,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交流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工作者应基于自身在科研领域中的实际感悟与切身体验,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建言献策,帮助填补法律漏洞,修正制度秕误,使其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现状,更好地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与科技合作服务。

(三)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助推科研体制创新,为科技发展扫清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也要善于做“减法”,要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完善评价体系,转变管理职能,帮助科技工作者们从不必要的繁琐事务中抽身出来,专心科研事业③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第11—12页。。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居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第一线,更为了解当前科研体制的弊端与短板,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们所具备的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又为其作为参与主体助力构建有利于“干事业”的科研体制机制提供了前提。首先,在政策层面,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利用智库、人民代表大会和听证会等平台,进入决策环节,结合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提高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实践的适配度,纾解由政策理念和政策执行方式等与科研实际情况错位而招致的体制性困境。同时,政府以及科研管理机构要大力引进、培育和任用高端人才,创新政策工具的使用与配合,强化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有效衔接和匹配激励性政策与惩戒性手段。其次,在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方面,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广阔的知识交流渠道,推动搭建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学习与科研平台,整合不同学科专长,发挥集群优势,培育一流人才,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跨学科团队。另外,要推动破除“五唯”改革落到实处,结合科研工作者成长成才规律创新评价标准,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过程性激励,增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事业成就感和获得感。最后,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与优化成果激励方面,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面向市场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体系,突破科研成果脱节于产业发展的瓶颈,并拓宽社会化增收来源,推动科技资源分配制度改革,扩大科研单位在科研成果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加强科技成果产权收益的正向激励作用。

(四)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继承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每个现实的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社会关系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品行,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趋向不断深化。因此,营建尊崇科学的社会氛围,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继承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建设严谨求实的学风,发挥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对于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②何鼎鼎:《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6月13日,第9版。。其一,通过主流媒体、网络教育平台等,开展科普教育,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事例进行报道和宣传,发挥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同时,严厉打击以任何形式出现的论文注水、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学术腐败和学术霸权,并对此类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和依法公示,以发挥其反向警示作用,厚植全体社会成员对科学事业的敬畏感。其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培养学生群体的科学态度与求实作风,进而带动良好科研风气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入科学普及类课程,提升学生群体对科学事业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发展代际间的文化传递,长辈要以身作则,引领学生群体发展科学意识;在社会教育中,要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可歌可泣的科研事迹占领舆论阵地,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其三,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遴选出作风优良、术有专攻的朋辈榜样,并有计划地使其事例浸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之中,发挥朋辈示范效应,推动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学风建设,呼吁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

四、结语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既是持之以恒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应时之举④荷洁:《科学家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团结报》2020年10月17日,第2版。,也是疏解当前困扰科技创新事业的体制机制问题,涤除学术不端等恶劣行径的必然举措。时值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从点的飞跃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节点,亟须筑牢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正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承担时代责任、回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难,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气和“顽强斗争”的坚韧毅力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现自身价值与推动科技创新的二维共进中,打造科研高地,夯实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家科学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