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媛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106)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结合我国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民族团结知识、掌握国家和地区相关民族政策为依托,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通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全局的、科学的角度分析各种民族现象,培养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理解并有效执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扬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责任,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理性对待民族问题的能力,面对外来势力的干扰与诱惑能明辨是非,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坚决抵制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前提,而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则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通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2021 年,我国人均GDP 已达1.25 万美元,而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只有57641 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1%,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中部、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就面临着耕地面积少、山地面积大、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基础薄弱,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困境,这些问题为当地社会长期稳定与民族团结埋下了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协调理念,坚持“全国一盘棋”发展战略,促进各区域、各民族间的共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进步意识,才能为加快推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各族人民平等共享。
此外,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还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构成决定。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长达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共有143 个边境地区,而在这些边境地区中,78%属于民族自治区,可见,我国的民族自治地区多位于边疆,地理位置属国防要冲,担负着保卫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使命。另外,该类地区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除了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外,还杂居或交错聚居着许多其他民族人口,各民族交流联系频繁,一些当地民族还与境外同一民族关系密切,容易受到境外分裂势力的挑唆。因此,在民族自治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初始时期,更处于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及境外分裂势力的影响进而造成国家观的淡化与民族观的扭曲,甚至沦为某些分裂势力散播不良言论、制造民族事端的工具。因此,在边远地区高校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使青年学生充分意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自觉促进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有效巩固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
通过在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恢宏历史与兼容并蓄灿烂文化的认知,充分激发各族青年群体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把对本民族的爱与对中华民族的爱结合起来,把对家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化为一体,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其心。进而使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此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事实证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将民族和地区特点与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最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为边疆地区高校教育顺利开展形成有力推动。
大理州自1999 年开始在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来,结合该州民族工作的实际,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强化了师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调查发现,该州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抓实教育载体
大理州各高校坚持以课堂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工作。一些高校将白族舞蹈《霸王鞭》等多类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意义又备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为体育课项目供学生选修,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风情,还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大理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则在当地著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村——郑家庄设立了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产业发展情况。
此外,大理州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抓实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推动了全州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不断充实教育内涵
每年11月22日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日”,“民族团结进步日”期间,大理州各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展演、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洱海保护治理等系列活动。此外,各高校还充分发掘大理当地民族资源,开展好“七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做一次民族团结宣传员”等),因校制宜,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形式、充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1.学生缺乏有效引导
调查显示,现今,电视、网络已成为超过90%的大学生获得民族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类学习方式具有生动、迅速、便捷等特点,但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人生阅历尚欠,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辨别力,极易受到网络上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蛊惑与恶意挑拨,形成错误的民族观念。此外,一些电视、网络媒体为制造舆论噱头,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片面、甚至歪曲报道,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少数民族产生歧视、厌恶情绪,无法正确理解和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或宗教信仰,以至不愿意与少数民族或其他非本民族的同学交流往来,严重影响了各民族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以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方法及内容相对单一
经调查,大理州高校学生最喜爱的三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方式为别为: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民族文化遗迹等)、节日活动(如少数民族特色项目运动会、民族服饰秀等)、参加民族节日(如白族三月街、彝族火把节等)。相较于传统课堂教育,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富于生动性与趣味性的民族活动来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而调查发现,大理州各高校主要采用开设民族团结课程、主题班会等传统方式在校内进行该项教学,教学内容也集中于一些基础性民族理论、政策的学习,缺乏多元性、生动性,呈现出教学方法与内容都较为单一的缺点,无法较好的满足大学生较高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习需求。
3.工作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教育工作,但调查显示,大理州多所高校没有建立对于此项工作的专门考核、监督、评价机制。有受访的部分教师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权责不够明晰、评价考核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师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该项教育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也没有对本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设置专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仅是依照州教育局或民宗局的有关要求,随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活动。
针对大理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各级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事关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稳定统一,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因此,各高校应端正认识,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关键性,把该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精心部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着力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重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时事讨论、情境体验式教学、参与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想上树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理念,夯实该项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大理州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有着珍视民族团结的优秀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大理市太和村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矗立着的“南诏德化碑”就反映了当时南诏人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期盼;途径大理州西南部、绵亘10000多里的“茶马古道”上,汉、白、回、藏等20多个民族在这里生存、发展,凸显了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川、滇、藏三地间2000 多年来各民族群众在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周保中故居昭示着“白子将军”周保中誓死保卫祖国、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抗战精神等。大理州教育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及高校应注重对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滴灌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此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是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田野调查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形成有机配合。最后,各高校还可自主聘请当地获得过各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或个人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校外辅导员,真正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办实、办活、办好。
大理州民族众多,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有一定差异。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当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做出统筹布局与合理规划,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各学校的实施质量和落实效果。此外,还应定期组织高校领导班子及思政教师、辅导员群体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学习,确保高校对该项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与充分的重视。最后,还应对各级校领导明确权责,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保障该项教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三者之间环环相扣、联系密切、相得益彰。因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家(庭)(学)校一体”“(政)府(学)校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尤其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的关键之举。各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主动与当地社会、学生家庭建立有机联系,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家访等形式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互动联系,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协调配合,共同筑牢大学生“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进一步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通过转变观念,多方协作,形成合力,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