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晏
(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人民政府清升镇畜牧服务中心,重庆 462471)
肉鸡是现代社会主要的食品资源,现阶段,大部分肉鸡养殖呈现规模化、系统化特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传染病的病发率和致死率已经逐年递减,但仍旧有一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诊断方式和预防措施,导致鸡群受到一些常见疾病的威胁,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关节炎、新城疫、禽流感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养殖户需采用科学手段加强防控,不断学习新技术,总结相关经验。
在肉鸡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患病肉鸡和康复后携带病毒的肉鸡传播的,还可以通过饲养环境、食物和水等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极大,且不同肉鸡的感染病毒血清型也有所不同。
(1)呼吸型。呼吸型病症的传染性属于传染性支气管炎中影响最大的,也是传染速度最快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出现感染,会在2 h左右发病,若在这一阶段没有及时控制,则会对整个鸡群造成伤害。呼吸性病症的临床症状是鸡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或间接伸长脖子呼吸现象,同时,鼻腔被分泌物堵塞,感染初期可以听到鸡的呼吸道发出厚重的呼吸声。解剖后能够直观看到肉鸡的支气管和气管部位有浆液性物质,肺部呈现水肿状态。
(2)肾型。肾型支气管炎常见于2~4周龄的肉鸡,临床症状为羽毛杂乱且畏寒,呼吸状态下的脖颈后仰,粪便呈现白色水状,脱水特征明显,解剖后可发现脑中有尿酸盐沉淀。
(3)腺胃型。腺胃型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肉鸡吃食频率降低,羽毛杂乱,经常呆滞,伴随腹泻、体重减轻等现象。解剖后可以发现它的腺胃硬度很大,并且有明显的充血,用力按压会出现褐色分泌液。
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基础在于为鸡群打造一个健康的饲养环境,从饲料、水、温度等角度进行综合性管理。首先,在饲料上需要科学搭配,有效提升鸡群整体免疫力,对于夏季温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日常情况下每吨饲料搭配100~150 g维生素C,若是在抗应激阶段,且用维生素C纯粉,则可以将用量控制为1 g纯粉配15~20 kg水。在此基础上,还要严格控制鸡舍温度,并勤换饮用水,避免细菌滋生。其次,需要定期进行舍内清洁,确保及时处理鸡群的粪便。
(1)呼吸型。呼吸性病例需要以止咳为切入点,将穿心莲500 g、蜂蜜草600 g、黄葵600 g、三叉苦500 g研磨成粉煎煮,过滤后的药水需要稀释,每只鸡服2~3 g,持续治疗3 d可发挥作用。
(2)肾型。针对这种病例可以通过减少饲料的蛋白质,同时增加维生素A含量,并在水中加入能够降低尿酸盐的物质,如嘌呤醇等。此外,还可以利用中药进行治疗,选用茯苓、干姜、当归各70 g,金银花、桑白皮各120 g,板蓝根、车前草各90 g,苍术、浙贝各80 g进行煎制,每只肉鸡的摄入量控制在2 g左右,服用5 d即可。
(3)腺胃型。腺胃型病例需要从健胃消炎的方面入手,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健胃散充分搅拌,5~10日龄2000只鸡加入100片,10~20日龄1000只鸡加入100片,20~40日龄500只鸡加入100片。
病毒性关节炎往往会出现在肉鸡的一侧或双侧关节,导致腿部弯曲,肌腱断裂,在鸡群中属于发病率较高传染病,一旦出现感染则会抑制关节生长,且伴随肿胀和退化的问题,直至无法正常行走。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肉鸡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伴有腹泻症状,不爱进食,当发病达到9~12 d后由于缺乏营养导致身体机能衰竭,从而走向死亡。
解剖过程中病鸡的跗关节会有明显的水肿现象,滑膜处渗出棕黄物质,有很多出血点,部分成年病鸡存在腓肠腱硬化、出血等问题,严重的病鸡会出现腓肠腱断裂。若疫病发生阶段刚好与换羽阶段相交,则能够看见皮下组织出现紫红色,若是慢性病例,心肌和肾脏则会由于病症较久而出小范围的坏死灶[1]。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由于初期病症与其他病症的临床现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会产生一定假象,因此在可以利用微生物诊断,取出病鸡的腱鞘部位,通过肉汤稀释法后进行离心,最后根据清液实施原代鸡肾接种。通常情况下,病鸡试验后5~9日龄的卵黄囊内会出现死亡迹象,且没有充血情况,绒毛尿囊膜接种会出现大量的痘斑。
疫苗接种是应对病毒性关节炎的最佳方式。雏鸡阶段是注射疫苗最有效的时间,能够抑制病毒侵扰,在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情况下,可以于5~7日龄接种S1133疫苗,同时在8周龄接种活苗;8~10日龄的雏鸡可以接种病毒性关节炎二联油苗,每只肉鸡注射量为0.5 ml,S1133则要注射1.5 ml。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肉鸡的生长阶段,日龄较小的雏鸡不可同时接种两种疫苗,至少要间隔5 d才可接种第2种。
肉鸡确诊病毒性关节炎后,养殖户可以在饮用水中按每100 kg水配98%盐酸吗啉胍粉剂100 g进行治疗,供鸡群自由饮水即可,持续给药7 d。针对一些行走困难、精神状态不佳的肉鸡可以采用人工灌服用的方式,每次每只鸡灌服10 ml,与喂食时间一致,连续服用3 d。停止投放盐酸吗啉胍粉剂后,可以添加98%的氧氟沙星粉剂,100 g粉剂兑120 kg水,供鸡自由饮水。针对病情严重,无法自主喝水的肉鸡,可灌服,连续治疗5 d。
新城疫病毒可以被划分为速发型的强毒株、中发型的中等毒株以及缓发型的弱毒株,根据其对不同组织的侵害又将新城疫病毒分为两种:一种是嗜神经型毒株,主要侵害宿主的呼吸道和神经;另一种是嗜内脏型毒株,侵害对象是消化道部分。
强毒株感染会让肉鸡出现突然发病的情况,死亡率很高,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速发型病毒会导致产蛋率下降,其中成年病鸡发病率高达50%,青年鸡90%;中发型疾病的死亡率较低,但促发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大;缓发型病毒的情况主要集中于雏鸡阶段,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影响后续发育。
由于毒株自身的多样性和宿主之间的差异,新城疫病毒的临床病症均不相同,因此一些症状只能被当做一种提示,不能用于精准诊断。大部分肉鸡养殖中都存在缓发型新城疫病,在防治阶段主张采用活疫苗。此类病毒的性质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辨别,比较典型的新城疫病毒诊断可以通过是否有充血、肠胃出血或纤维素性肠炎等信息进行初步诊断,但目前所见到的诊断方式都是关于消化系统、呼吸道等方面,想要做出精准诊断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进行专业实验。
现阶段比较受肉鸡养殖青睐的疫苗是基因Ⅱ型病毒株,注射过的肉鸡会产生HI抗体,但由于受到Ⅶd型毒株的影响,肉鸡的泄殖腔和喉气管会存在很高滴度的病毒载量,对于鸡群来说是一种病发隐患。经研究证明,使用与Ⅶd型毒株的同型基因疫苗(Ⅶ型)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携带率,控制Ⅶd型病毒。此外,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或规模的鸡群设置免疫程序,结合母源抗体高低采用新城疫弱毒苗与灭活苗联用的方式,一般HI效价在高于4 log2时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死亡,在接种免疫疫苗后务必定期检测和分析。
(1)双合稀盐酸、盐酸金刚烷胺组:确诊后10 h,以100只鸡为单位,自由饮用0.01%含药量的水,每日填水2次,连续5 d,每日进行鸡舍消毒。
(2)双黄连和黄芪多糖:确诊后10 h,以100只鸡为单位,自由饮用0.05%含药量的水,每日填水2次,连续5 d,每日进行鸡舍消毒。
禽流感是由A型病毒引起的,这类病毒常见于季节交替阶段,尤其在温度变化趋势较大的秋冬过渡阶段以及回春阶段,主要由于该时间段的温度变化情况较大且多风,导致禽流感的病发率和传播速度都有所提高,而其他季节的病发率相对较少,造成的影响可控度高[3]。
雏鸡阶段是感染禽流感概率最高的时期,尤其在25~35日龄,且传染速度极快,以一个鸡舍为单位,只要有一只鸡感染病毒,很快就会遍布每个鸡舍。若养殖户的鸡舍密度较高,且相关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会出现20%的致死率,这种传染病的控制难点在于很难根治,一旦发生过便会影响后续批次的养殖,需要对鸡舍、各类工具、用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禽流感病发后,病鸡会出现吃食率下降、羽毛松乱、腿部有明显红斑的现象,部分肉鸡还会出现眼角充血、面部肿胀的现象,同时伴有呼吸道病变、甩鼻液、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排泄物的症状。禽流感的初步诊断与多种病例带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想要确诊还要进行一些解剖诊断,具体鉴别如下:
(1)病肉鸡的喉头部分充血明显,腺胃周围与肌胃交界处、肌胃角质膜下处以及肌胃与食道的交界处均能看到出血;
(2)病鸡的支气管位置有明显的黄色阻塞物,肺部充血;气囊膜混浊,具有典型的纤维素性腹膜炎;胰腺有灰黄色、灰白色斑状坏死点;
(3)腹部皮下和鸡头部分有胶冻样或纤维素样的渗出物,同时颅内和心冠脂肪也存在部分出血点,在一些病鸡的肾脏部分存在坏死灶。
当前尚未研究出能够有效治疗禽流感病症的专用药,主要依靠管理方面的预防,要求相关养殖户树立防控意识,杜绝从病区或近期发生或禽流感病症的区域引入雏鸡,并加强对内部鸡舍环境的管控,确保定期通风,合理投喂,若出现禽流感苗头则需要立即进行隔离,通过科学方法处理死鸡,并对鸡舍全面消毒,频率保持在7 d一次,经过至少3次后才可让鸡进舍。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并不断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各类营养。肉鸡养殖市场上比较常用的药物有海藻多糖、金刚乙胺以及聚肌胞,其中聚肌胞和海藻多糖中含有大量核苷酸,能够加快痊愈速度,而金刚乙胺是早期治疗的高效药物,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毒载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产品说明书控制用量[4]。还可以服用清瘟败毒散治疗禽流感疾病,每只肉鸡用量大约在1~1.5 g左右。
雏鸡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病发群体,通常情况下从病发至死亡的周期仅需要1周,该疾病的传播可以发生在任何品种的鸡身上,随着雏鸡生长周期的变化,甚至会传染成年鸡,传播渠道广泛,包括排泄物、鸡蛋、饲料、器具等。患病初期的肉鸡会出现饮水量增大,进食量减小的现象,同时精神萎靡不爱走动,常常呆立;中期阶段的鸡会自啄肛门,其排泄物多为白色水样且不成型;后期阶段则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虚弱,经常俯卧于地。解剖后会发现部分病鸡的法氏囊与常规状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黄色胶胨状,在黏膜上覆盖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对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除了要保证卫生注意消毒外,还可以通过提升母源抗体水平来进行预防,在种鸡的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需要接种两次IBD油佐剂灭活苗。由于雏鸡受母源抗体作用的持续时间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获取免疫能力,养殖人员根据实验明确母源抗体持续时间,在1日龄阶段雏鸡群抗体阳性率低于80%的鸡群要在10~16日龄注射弱毒疫苗;80%~100%的鸡群需要在7~10日龄进行检测,当达到50%的鸡群需要在14~18日龄完成注射[5]。
(1)速效管囊散。这种药物需要混入水或饲料中让鸡服用,属于高效类药物,按照每只鸡0.5 kg/·bw的比例来调配,连续服用4 d左右。
(2)轻度病症可采用配方A:黄芪比例12%、蒲公英比例12%、马齿笕比例12%、取葛根量18%、生甘草比例10%,并将其磨碎成粉末状,将其浸泡到水中熬煮,比例为1 kg:10 L,时间控制在30 min,在进行压榨,熬制成3 L药冷却后服用,1日3次,10 ml/次,时间控制在4 h以上,持续12 d。
(3)重度病症可采用配方B:白芍药21%,黄芪、槟榔、当归占比11%,肉桂、生干菜以及木香4%,大黄6%,根据配比进行粉碎,按照1 kg:10 L的比例浸泡30 min,加热沸腾后转文火再熬制20 min,再进行压榨工序,熬制成8 L药剂,冷却后供病鸡引用,若病症过程无法自行饮水则需要灌服,间隔3 h服用1次,用量控制在10 ml左右即可。
肉鸡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关节炎、新城疫病、禽流感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根据各疾病的临床症状明确诊断方式,提出科学性、可行性较高的治疗措施,同时养殖者要时刻关注肉鸡群的发育情况与日常生活状态,进行全过程跟踪,为肉鸡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