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绝学”传承与服装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2022-12-07 08:29周莹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绝学民族服饰服装

文/图:周莹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殷切指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确保事关文化传承问题的学科有人做、有传承。国家社科基金自2018年起设立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各项冷门“绝学”研究得到高度重视。

我国民族服饰及其技艺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但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失传危机,对其研究考释也颇为不足,已成为濒危的民间“绝学”。培养民族服饰“绝学”接班人迫在眉睫,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呼吁高校建立传统技艺研究学科。然而,学科建立非一日之功,作为肩负承传文脉、培养人才使命的高校,在民族服饰“绝学”保护与传承这一当务之急中,不仅应积极承担唤醒社会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的责任,同时在人才培养和实际教学中亦应加以实践,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以促进我国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本土化特色发展。

“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王丹青与绣娘们交流刺绣技艺 王丹青 供图

一、传承民族服饰“绝学”,助力高等教育特色办学

1.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9年教育部撤销了17 所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位列撤销专业数量榜首,暴露出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雷同,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缺乏本土化思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及高等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也强调要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来。自西方传入我国30 余年的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亦应与当下经济形势发展相吻合,满足产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积极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建设,“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思路”[1]。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并被认可的标志,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础。

当下高等院校更多关注的是将培养重心与就业紧密结合,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综合能力形成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未能有着深刻意识。[2]然而,在培养与社会行业接轨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经典文化的输入。众所周知,服装设计业强国在其服装教育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颇为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度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其服装产业发展步伐。因此,如何培养造就一批体现本民族服装教育特色,适应服装企业市场化经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央民族大学始终以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在总结我国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时尚创新为前瞻,以建立品牌、市场意识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对民族服饰“绝学”传承与服装高等教育特色本土化发展展开探索与实践。

2.高校传承民族服饰“绝学”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实行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能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发展找到载体。”[3]将各民族瑰丽多姿的民间艺术、璀璨绚丽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艺术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进行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民间“绝学”,更是当下服装专业特色本土化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对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探索,学生们不仅拓宽了个人的知识视野,提升作品的设计内涵,增强审美素养,且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佳作。将民族服饰中优秀的非遗传统技艺及其文化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特色本土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民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可以利用文化的相近,保护并传承民族传统服饰“绝学”,使遗产转化为资源,进而促进民俗手工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15年暑期下乡汇报展 作者:谷咏华 孙鹏贺 吴初夏(从左至右)

先染线后刺绣的课程作业 作者:谷咏华

教育有能力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经过民族文化浸润的设计师,能够自觉探寻民间“绝学”,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不仅彰显作品的独特性,同时真正让“绝学”不绝,代有传承。手工刺绣饰品品牌“王的手创”创始人王丹青即是这样,她将大学学习到的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加以融合设计,实现了“小众产品大众化”。在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哈密维吾尔族村寨等民族偏远地区建立的手工基地,解决了当地民众的收入问题。例如肇兴侗寨绣娘绣制“王的手创”设计开发的皮影挂件,不仅让绣娘们收获了物质的回报、手艺的尊严,也带动了当地民间“绝学”的传承。

二、承“绝学”于人才培养,探索特色培育道路

在当下我国服装高等教育出现一哄而上、专业设置雷同的背景下,各高校应反思梳理发展中的问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校所在不同区域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性,办出自己的特色来适应服装企业市场化经营的人才市场需求。而推进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化发展理论体系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有效推进国内服装高等教育和行业协同创新,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6年毕业设计:“苗Hmong/miáo” 作者:李晨曦

2016年毕业设计:“苗Hmong/miáo” 作者:徐丹阳

1.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传承民间“绝学”建设我国服装高等教育本土化特色发展中,可尝试从构建民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两方面入手。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形成与国际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之间对等的教育资源和有机共享、良性互动的成果交流局面,而不是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时一味崇洋媚外。

其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与恰当的教学手段,同时有赖于教学者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在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上,实现基础能力、职业能力与素质养成相互渗透,从传统知识进阶型向民族传统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型转变。教学任务从被动传授向以学生为主的能力培养转变的同时,以传统民族服饰“绝学”时尚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承传“绝学”的有效路径

就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而言,抢救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绝学”的成效之一,是要找寻其现代应用的形式和途径,使传统能够被时下消费接受并认同,从而成为新的时尚。因此,将“绝学”中的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高等院校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并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实践。

引入民族服饰文化(如某个具体的民族图案、民族工艺)等方面的主题,可以依靠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专项设计训练来完成。例如,设置研习某一民族服饰技艺的专项课题,让学生将调研成果梳理成文,再将所研习技艺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展开专题创作。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大三“服装设计”课程作业,学生仔细研习了传统絣染工艺,并以其为灵感来源为“江南布衣”品牌设计披肩单品,用经扎染后的线再进行刺绣,形成深浅不一的特殊效果。

民族主题鲜明的项目式实践教学需要注重设计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媒介。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暑期民族地区下乡调研后为学生举办以对民族服饰“绝学”的充分考察为基础展开设计的作品展,并可以创意市集的形式出售,充分调动学生发掘并开拓民间“绝学”的积极性。以主题教学带动民间服饰“绝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兴趣中对设计技术原理的掌握,而且严密的逻辑性训练使得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求知识的目的与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地领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转化,更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2017年毕业设计:“Channel·黎” 作者:尹娜婷

2017年毕业设计:“Channel·黎” 作者:彭佳慧

2017年毕业设计:“Channel·黎” 作者:张倩

三、融“绝学”于课程设置,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将民族服饰“绝学”引入到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主旨,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入展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国内外各服装院校成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大胆创新,并将办学理念贯穿于系统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建立完整的民族服饰学体系。

1.彰显特色的课程设置

学校课程是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被列入课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传承、发展。[4]有鉴于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将现代时尚、民族文化的修养与创造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民族文化的融入,打造民族特色课程架构。例如,除可在第一学年专业基础阶段设置“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第二学年专业教育阶段开设“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等特色课程外,还将非遗传承人和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专家请进课堂,将设计课堂教学与民族区域田野调查、民族服饰讲座以及服装品牌市场调研相结合,为第三、四学年市场创意和实战演练阶段打基础,并以毕业创作呈现学习效果。通过建立以民族服饰学及其相关的边缘学科作为基础的民族服饰学体系,加强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构建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能力中心”型课程体系。同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教学平台和结合现实与市场的实践空间,如民族地区采风实习与文化创新实践作品展,毕业设计动、静态展示,业内赛事,国内外主题时尚展演,以及创意市集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实践检验平台。经过四年民族特色课程的研习,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更为宽广,既有能力为民族地区服务,又能在产业中贡献力量。

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上,也注重对内涵丰厚的中国各民族服饰进行深入探索,以民族精神与多样性世界文化艺术、服饰时尚之间的关系等为切入点,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服饰文化观念,掌握并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应对市场的设计创新意识。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国家传统经济支柱产业——服装产业的技术与文化创新等内容相结合,建设富有特色、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民族特色教学体系。

2.拓展多元的教学模式

除面向公众且已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和广泛关注的慕课“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外,积极探索将优秀慕课资源与线下课程相结合,通过慕课堂等工具实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

此外,教学团队还充分借助操作便捷的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平台,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分享的重要媒介之一,发送文本、图像、声音等不同形式的服装设计与民族服饰“绝学”文化传承相关特色课程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取阅,实现移动碎片化学习。应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多元化需求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平台对学生按照班级进行分组管理按需推送民族扎染技艺等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民族服饰文化课程资源建设与更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欲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人亦师”的理念下,鼓励学生自生成部分学习内容,将自己原创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形成基于自媒体平台下分享学生自创课程的互动教学。

2017年毕业设计:“Channel·黎” 作者:梁露遥

在多元的混合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始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增加生生互动互评等教学活动并作为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来引发学生积极展开讨论、畅谈各自的感受与学习心得,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使学生主动地、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元素,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强调自主性的教学理念,可以为培养学生运用民族服饰非遗技艺与文化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浮于表面,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以创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服装专业高等人才培养在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时,更应注重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度体现和发展本国服装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教育本土化模式。高校教育者们应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找准自身的特色和办学定位,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精华的同时,注重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重点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同样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由于其特殊的使命和多民族生源结构,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在创立之初就具有的‘基因’。”[5]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正是在这样的“基因”传承中,基于对民族服饰“绝学”传承与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努力挖掘中国民族服饰“绝学”的现代灵魂与结构,使学生在现代服装设计上能够灵活运用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理论、技能、创意、市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具有融时尚、民族文化于时代、市场的前瞻性,在文化创意上做到自主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现有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提炼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和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服装高等教育本土化特色办学理念的深远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系民族特色课程模块与学年分布情况

注释

[1]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0-70.

[2]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3]杨亭.传统文化经典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J].艺术百家,2015(6):211-214.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59.

[5]钟海青,雷湘竹.民族高等院校特色办学之探讨[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1):.1-6.

猜你喜欢
绝学民族服饰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豆腐是怎么来的?
适合十二星座的武林绝学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少林绝学昭阳拳(一)
——释德扬法师演示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师父的绝学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