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丁三丰 《中国民族美术》编辑部
2022年4月25日,“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展出了孙志钧、刘金贵、罗江、殷会利、王颖生、郐振明、王晓辉、朴春子、苏茹娅、秦嗣德10 位艺术家的70 余件代表作。
据介绍,“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是中国美术馆在新时代的展览品牌之一,旨在发挥国家美术殿堂的价值认定属性,从艺术创新、学术贡献、历史意义等层面遴选艺术家及艺术家群体进行作品展示。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求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握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谈道:“这几位画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满怀对民族艺术的挚爱,用手中的画笔歌颂和赞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时代风貌。从艺术视觉表现上,共同注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品格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注重笔墨当随时代,关注新农村建设;注重表达中国人物画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本次展览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殷会利谈道:“根植于少数民族生活土壤的民族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特别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民族美术资源,系统梳理和研究民族美术,大力推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促进中国文化自觉、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此次“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者中既有70 多岁的资深前辈,也有享誉画坛的创作中坚。他们中有汉族,也有彝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生动地呼应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展览主题。展出的作品中,既有豪放的粗阔写意,也有严谨的工整细绘。既不论何种表现方式,也不论何种创作手法,均实现了语言与技法的统一,传达出感人的艺术魅力。
艺术为人民服务,任重而又道远。“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值得艺术家持续关注和表现的主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艺术家会为各族人民献上更加丰富的优秀作品!
孙志钧的《草原行旅》水墨系列作品,描绘的似是荒荒坤地、悠悠昊天中的一种“影像”,一种性灵所钟的“情境”。其创作手法是具象的,但不拘泥于细节和表情,以形象的身影、物影和动作,营造出一种难忘的印象、温馨的感觉和感人的静气。
孙志钧在构思与表现上,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静示动。那平静的夕阳和明净的月亮可知会世界之时移事异,清清河水和悠悠白云可见的自然的运行动变,那静穆的草原抚平了一天的劳作,恬静的毡房容接了休憩的主人,这种种景观,使画面产生了静中寓动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是以动制静,那些骑在马上正待挥动套马索的牧人,舒缓行进的骏马和恬静食草的牛群,那些正在向着广袤的原野、高旷的苍穹深处走去的人与牲畜,款款行、缓缓动,动中有静的意蕴,衬托出静谧的氛围。孙志钧将静动巧妙配合,创造出了诗意般意行散缓的境界。
——杨悦浦
毕摩·风 罗江 中国画 138cm×138cm 2005年
罗江的写意人物画使用豪迈透润的笔墨和迥劲涩滞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体验。在其作品《祭》(2005年)、《哀牢山》系列(2006年)和《乌蒙山》系列(2008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笔墨在艺术家笔下所产生的强烈矛盾感。
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至今,罗江所关注的彝族生活和情感便成为他创作的主要母题。这些作品延续了自80年代以来,以“红土感觉”为符号的视觉转化。在当代语境中将写意性转化为表现性,并赋予传递对象内化的观照模式。如《写意云南》系列(2010)、《故乡记忆》(2012)等,这是一种趋向于内窥的全新模式,是鲜活的生命面对世界所流露出最为真实的情感表达。
——董雪莹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刘金贵 中国画 45cm×30cm 2019年
刘金贵笔墨人物造型简约生动,以线见长,他用线功力尽三十载,果断洗练,从不打底,成型在心,悬腕而就,笔态线韵淋漓尽致,神形具备,以独特驾驭力和走线范式,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工笔教学中以“刘家样”著称。他以非常的低调对待取得的影响和受到的推崇,他的成就反使他沉稳而不躁做,溶入于长久的耐性之中。
他在笔墨中形成了独有的形态与韵律的统一,精湛与概括的统一,秩序与清晰的统一,严整与灵动的统一,静谧与洒脱的统一,完成这系列统一,完成具有装饰外感的与真人等大的工笔重彩创作中人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形神统一,具有何等的难度。然而,选题难,布局难,出语言也难,挑战传统挑战大师难,挑战自我更难,刘金贵深知难,不难还要你干什么?知“难”破“难”,造“险”破“险”,容易的事没有魅力,因为难,因为难度重重,才魅力无穷,才执着,才乐此不疲。这是思考创作状态中生活和生存的刘金贵。
——王工
在殷会利的画中,形式是第一要素,而形式的根本在笔墨。说到笔墨,人们总会想到传统的水墨画,墨分五色、皴擦点染之类,殷会利和这个传统的关系是解构。他追求的是把笔墨语言的某一局部抽取出来作为再现的手段,他用这种手段来表达现实的经验,媒材(笔、墨、纸)可能都是传统的,但创造出来的效果却是现实的,也是现代的。殷会利的形式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建立在焦墨的独有的表现力和现实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焦墨从传统笔墨中分离出来,又是通过对现实的依附产生效力,他的笔墨是因现实而生动。在他的画中,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殷会利有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这也是一代水墨画家特有的特征。
——易英
梨园代代传 王颖生 纸本水墨 300cm×600cm 2021年
在王颖生的画中,造型是第一位的,他以自己经过学院训练的造型能力严谨地刻画形象的具体状貌,用精微的高古线条塑造人物和景致,线条成为物象生成的基础,也构成作品结构的骨架。与此同时,他注重发挥工笔敷色的效果,同样精细地用色彩塑造物象的体感和质地,使工细的语言成为画面确立的主导语言。在这个基础上,他把水墨渲染作为营造画面空间的手段,用大片的水墨或以色代墨,形成画面松动、丰富的氛境和流畅的气韵。由于王颖生有很强的整体意识,能够很好地把握与控制两种方法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和轻重缓急。工笔用得精到,水墨也抒发得顺畅,二者的优长相得益彰,相互补益,于是在这种既工又写的综合体格中达到了高度,也使我们看到,传统中泾渭分明的两大体系完全可以在当代意识的观照下汇成新的一脉。
——范迪安
丽日佳人 王晓辉 中国画 240cm×610cm 2011年
王晓辉写意人物画创作对“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所以其创作中“形”的大放异彩就成了可圈可点的独到处。他弱化形的心理因素,强调形的客观物理因素,使造型艺术真正回归到“形”上,凡是能使画更像画的因素都被王晓辉调动起来。在强调造型重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把读者的审美注意力吸引到形的刻画手段上,围绕对形的突破来实现写意人物所应表达的大意义。
——孙金韬
凝眸 朴春子 中国画 80cm×80cm 2015年
朴春子的工笔画没有大红大绿的浓艳色彩。画面色调单纯清明,没有复杂的背景。她常将三五成群或更多的人集于画面:《凝视》《守望》中的女性,不仅面貌相似,穿戴一样的衣饰,连动作、表情也无异。在《群》《圣山》中,她甚至只画了一群女人的背影。这种淡化人物的个性化表现,让类同化的人物重现在一起,使单纯的画面顿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感。她们似乎是团聚在一起的巨大生命能量!让人感觉到她们有憧憬、有向往、有追求,虽承受着现实生活的重压,有许多无奈与不堪,但她们有着期盼美好未来的坚毅信心,甘愿无怨无悔地付出。
朴春子在如此平实、单纯的画面中画出了高贵,她的画在沉静中蕴蓄着力度,展示出女性伟大的母性情怀,以及圣女般的精神气质。
——陶咏白
春风 郐振明 中国画 200cm×200cm 2019年
郐振明的作品,多来源于生活、写生,以生活原型为参照,突出人物、动物的形神。他把自己的心性融入风景,让大自然现于笔端,几十年一路画来,逐渐形成了妙趣生动的画风。他从自然中汲取营养,雪山、大漠、戈壁、骆驼、骏马、牛、羊、山鹰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气息。在充分吸收民间艺术情趣的同时,郐振明又深谙“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的艺术之道,所以他创作的少数民族风情人物神韵天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以笔含情、以墨含韵的方式表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欢快之美,透出“绘画语言”清纯、浪漫而浑厚的特点,传递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这种平民意识的“美感”与“诗意”,是一种极朴素而不做作、极亲切而不虚幻的自然之美,闪烁着真、善、美与人性的光彩。
——蒋林
《蒙古妇女》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其独特的艺术图式与视觉语言,更重要的那画面上流溢出来的那种单纯而淳厚、明晰而静穆的气息。这种气息既来自于画作视觉化的形式语言,更来自于这种视觉化形式语言所蕴含的内在精神。《蒙古妇女》没有特定的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绘,也非某一“具体”人物的刻画,画面上的妇女几乎没有明确的情感、情绪的显露。静穆的画面、静穆的人物神态,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邈远辽阔的时空中,触摸到北方草原民族浑然而雄强的生命律动,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文脉。《蒙古妇女》着力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用工笔画的手法塑造草原民族的女性形象,画家的简洁性、整体性,固然是该作品让人难忘的缘由,但是,画面与人物形象的静穆感,以及这种静穆感所象征的精神力量才是作品的魅力所在。苏茹娅与其说是在描绘这方土地的女性形象,还不如说在用笔墨塑造一个民族永恒的心灵丰碑,这座丰碑熠熠着高贵、单纯、静穆与博大的气息。
——黄宗贤
蒙古意象之十六 苏茹娅 中国画 228 cm×181cm 2016年
秦嗣德以中国文化思想为本,践行人品与画品修养。他对水墨人物画的理解与实践以朴素的审美情怀,画出了一批有学术思考的人物写生,较深入地探索了水墨人物肖像淳朴、厚重的笔墨之境,并得到了学界好评。同时他也在创作中强化了现实主义为审美理念,吸收传统山水之法,研究人物画的朴拙之格。以皴、点、勾、积、染的笔墨方式深化了以形写神的认知,在知与行的人文境界中体会着笔墨文化的审美意义。嗣德刻苦钻研业务,尤其在传统绘画的研究中下功夫,以中国文化人文精神为理念,把中国画的笔墨文化性放到当代文化中来思考,从他的水墨人物写生与创作中,能感觉到他在造型中已经比较深入地来体验笔墨文化的当代意义。嗣德有坚实的写实人物造型基础,他把具象造型与传统人文笔墨放到一个平台上来研究,这又使他较好地传达出笔墨与造型在现代人物画所面临的方位,因为这是一个很难的学术课题。在嗣德艺术素质中,他把传统笔墨的内涵作为自己修为的基础,为人处世以忠厚勤奋来面对自己,也面对所研究的课题。嗣德的作品呈现出当代人文进取的理念与心性的纯真,他是一位有着很深厚潜质的优秀中国画学人。
——田黎明
草原之记 秦嗣德 中国画 144cm×129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