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这是汤国梨寄居苏州时留下的无人不晓的名言。秋风微凉,阳澄湖大闸蟹经历了最后一次脱壳,正积蓄能量等待着开捕节的到来。苏州市相城区人大代表、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觉生站在高标准池塘前,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信心。
“一直听说是人大代表保住了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根,现在我自己也当上了区人大代表,更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阳澄湖水域面积17.6万亩,根据生态保护要求,湖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面积逐年缩减,从2001 年的最高峰14.2 万亩缩减到了2016 年的1.6 万亩。靠湖吃湖的阳澄湖人既焦急又担心,“阳澄湖大闸蟹的根和魂都在湖里,再这样下去,就再也没有阳澄湖大闸蟹了!”围网的减少,造成阳澄湖大闸蟹产量骤减,年产仅1300吨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过水蟹”“外地蟹”横行,“阳澄湖大闸蟹”品牌遭遇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和危机。
◎2022 年2 月15 日,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产园工作人员在蟹塘投放蟹苗。 龚华/摄
生长在阳澄湖镇的时任苏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相城区第四届人大代表汤明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2019 年初召开的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她联合多名阳澄湖镇的代表提交了《关于修改“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的建议》,建议对“阳澄湖大闸蟹”认定标准及实施范围进行修订,把湖边标准化池塘养殖的大闸蟹也纳入“阳澄湖大闸蟹”范畴,保住这块金字招牌,也保住阳澄湖地区20万蟹农们的“祖传饭碗”。
相城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条建议,立即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并交由市人大相城代表团在随后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当年,苏州市和相城区两级人大都将这条建议列为重点建议予以督办。
为办好这条代表建议,以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主的建议承办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并通过狠抓源头管理、大力宣传推广、积极打假维权等措施,全力打好阳澄湖大闸蟹管理保护“组合拳”。
经过多方努力、协同发力,2020年4月,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阳澄湖大闸蟹”升格为“国字号”农产品。阳澄湖湖区养殖的大闸蟹和沿湖4 个区市的6 个乡镇区域内标准化池塘养殖的大闸蟹都被认定为“阳澄湖大闸蟹”,都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一件代表建议,使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面积从1.6万亩增加到了8.8万亩,年产达1.1万吨,带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产值超300 亿元,从事养蟹、电商、农家乐、民宿的人员达30多万人,诞生了无数个江苏省电商村。
2021 年,区、镇两级人大换届,毛觉生作为阳澄湖大闸蟹产业代表接过了守护这块金子招牌的“接力棒”:“当前,我正在大力推广虾蟹混养技术,通过混养罗氏沼虾和大闸蟹,来提高养殖户的收入。而且,我还建设了一个深加工项目,生产醉虾醉蟹等,今年10月就能投产,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而且让消费者365天都能吃到阳澄湖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