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武能
[德]赫尔曼·黑塞
热爱东方文化,其作品侧重从精神和心理角度来剖析时代与社会。1904年出版《彼得·卡门青》,确立了他的文坛地位。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杨武能
现任重庆市图书馆荣誉馆长,重庆市国际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学荣誉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从事德国文化及德语文学研究、教学、译介60年,出版著作逾千万字,代表作有学术专著《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和Goethe in China等6部,译著《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数十种。
本书的故事始于少年悉达多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从家庭中叛离,开始了寻觅真正自我的曲折人生。在体验过不同的思想,经历过爱欲、权势、财富的诱惑,也罹遇过失去所爱之人后,悉达多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从撑船渡人渡己的生活中体悟到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智慧。
应约重译眼前这本《悉达多》,笔者不禁想起35年前翻译的《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不只因为作者都是赫尔曼·黑塞,还因为两部作品之间确实有着太多的相似。虽说《悉达多》是个印度故事,却跟《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一样,讲述了一个禀赋非凡的年轻人成长、发展、成熟,通过毕生的探索、发现,直至垂暮之年终于实现理想的漫长过程。而两位主人公达到目标的途径都是背井离乡,只身到尘世间流浪,体味人世的苦乐艰辛,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以求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内容,这两本书似乎都可以归为德语文学传统的所谓“成长小说”(Entwicklungsroman),或者欧洲文学中并不少见的流浪汉小说。
《悉达多》(1922年)比《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1930年)早问世8年,尽管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还可以说出许多, 但更有意义的恐怕是两者的差异和变化。黑塞给《悉达多》加了一个副标题“Eine Indische Dichtung”,此前的翻译、评介者——除了德语文学专业的张佩芬——大都译解为“印度故事”或者“印度小说”,我则认为应该译作“印度诗篇”,不只因为“Dichtung”这个德语词的第一个和最主要的义项就是“诗”,还因为这部薄薄的作品中诗的特质明显多于小说。相较之下,《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虽然也十分富有诗意,情节却要曲折婉转得多,描写也要细腻动人得多,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因而是一部很好看的、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故事,所以黑塞称其为“Erzählung”(小说、故事)。但《悉达多》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手法,抒情成分都更重,尽管情节上也有一定的故事性乃至传奇性,叙述描写却简约如同抒情诗或叙事诗,或者绘画的素描或速写,少有渲染铺陈,也缺乏细节描写,唯求情到意达而已。对此可用一个例子说明,第二部的《河岸》一章中,主人公在克服自杀念头后仅仅以一小段自言自语便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玛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了凡夫俗子?”难怪黑塞称《悉达多》为“Dichtung”(诗),从《悉达多》到《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我们可以看出黑塞这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师的逐渐发展和成熟。
当然,《悉达多》与《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相比更重要的差异还是在思想内涵方面,即前者的文化背景和意趣意旨为东方古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后者则为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社会。对于印度教-佛教和佛学,笔者近乎无知,但有多篇《悉达多》的评论都比较深入地分析、阐释了作品中的佛理内涵,读者不妨找来慢慢参阅(如张文江的《黑塞〈悉达多〉讲记》)。这里笔者还想提醒一点:张佩芬是我国黑塞研究的权威专家,撰有长文评介《悉达多》,对黑塞受中国文化和哲学特别是老庄道学思想的影响分析阐释得具体、深入、细致,不啻为阅读理解《悉达多》这部“诗篇”的极佳引导。她对主人公实现追求的途径下了一个“悟道成佛”的结论,在我看来可谓一语中的,耐人寻味。她阐释说,悉达多“既从河水悟到万物之辗转循环,却又永恒不灭,即为自身之写照,开始领悟‘道’即自身(和《娑摩吠陀》中‘你的灵魂便是整个世界’所述意境完全相同)的真理,破解了自己思索半生的迹语,也就迈入了‘成道’‘成佛’的正确途径”(张佩芬《从〈席特哈尔塔〉看黑塞的东方思想》)。而我想在“悟道成佛”之前加上“以河为师”四个字,以使悉达多悟道成佛之路更加具体、明晰,并且强调印度民族原本也特别崇拜江河,小说中的无名长河自然会使人想到他们视为神圣的恒河,河上那位终生撑船渡人的船夫自然会使人想到普度众生的佛陀,小说结尾主人公定居河边志愿接替船夫的职责乃是他成佛途径的具象表达。
既为诗篇,尽管疏于情节的曲折、跌宕和描写的细腻委婉,但《悉达多》在富有诗意和哲理这点上仍可媲美黑塞后来的小说《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文中闪烁诗情和哲思光彩的警句、美文比比皆是,读来口舌生香,令人心旷神怡;宇宙人生、时间空间、来世今生、永恒无常、死生苦乐、家庭社会、男女之爱、亲子之情等无不在这部篇幅十分有限的小说或诗里得到优美而智慧的表述,值得读者去一一发现,细细咀嚼,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陶冶、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