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标
余坚与丈夫茹辛合影
余坚,女,1927年4月28日生,原名孔瑞珍,祖籍山东省曲阜县人,是孔圣人的后代,按辈分她比孔祥熙的辈分高。
余坚出身在富裕之家。她的父亲孔海泉13 岁给张謇做书童,后来在张謇家的海门酒厂当总经理。父亲在跟随张謇期间,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写得一手好书法。以至于到抗战时期,孔海泉仅靠卖字仍然能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孔海泉一生先后娶过3 个妻子,余坚是他的第二个妻子所生。余坚的兄弟姊妹一共有十几个,小时候都由奶妈负责照料。一大家子中,家人、亲戚、佣人等,共有40 多口人。余坚从小聪明伶俐,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过着丰衣足食、养尊处优的生活。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在日军铁蹄蹂躏下,余坚的家也未能幸免,家道开始败落。后来,举家被迫逃难到上海谋生。
在上海谋生的几年期间,余坚的母亲私下里给她定了一门亲事,这令余坚非常不满。当余坚将自己的心思向母亲表明时,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反而遭到呵斥。
1944年夏秋之际,余坚终于在漫长的煎熬等待中见到了曙光。她家对门的一个邻居名叫马汉丁,有一位参加了新四军的同学叫姜止敬(后来改名叫宋仁),奉命回到上海招一批学生参军。余坚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与几个在南通女子师范读书的同学商议,一起自愿参加了新四军。为了掩护身份,余坚她们都改名换姓,其中有两个同学改名宋洁、宋如。余坚说:我母亲姓余,后面加一个“坚”字,就叫余坚吧。于是孔瑞珍正式改名余坚。
余坚参军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临走那天,家里人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异常。直到天很晚了,才发现余坚没有回家,便派人四处寻找。她从事医生职业、刚从云南回来的三哥孔受天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余坚。余坚态度非常坚决,不愿回家,并趁其三哥不备躲到了她父亲在城外的一个朋友家里。
宋洁她们一直在外围约定的地点等待余坚,可是,她却没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组织上又派马汉丁、宋仁他们返回去寻找余坚,最终,在宋仁家的柴禾堆里找到了余坚。
1945年正月初五,余坚为掩人耳目,穿着宋仁的衣服从南通东门乘上一条小船悄悄离开。后来,被安排到苏中公学女生二十五队学习。
同年6月的一天,余坚正在苏中公学学习时,茹辛来招女演员,把她们几个女同学编在他的班里。从此,余坚与茹辛相识、相知、相爱,最终结为伉俪。
后来,余坚被调到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一师“前线剧团”当演员。她曾演过《甲申三百年祭》,导演王啸平对她非常关心照顾。每次排练节目时,王啸平总是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掌握动作要领,怎样把握动作的连贯性。王啸平后来是上海人艺第一代导演,成为余坚小姑子茹志娟的丈夫。
余坚在“前线剧团”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到教导队、特种兵报社、三野卫生部报社担任记者,后来担任编辑工作。一开始,余坚的写作水平并不高。在特种兵报社时,莎群对她的帮助影响比较大。他在生活方面待余坚关怀备至,像个大哥哥;在业务方面对她像个不厌其烦的好老师;在工作方面像个和蔼可亲的师长。他还是余坚的入党介绍人。
淮海战役期间,余坚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采访,报道战役进展状况,宣传英勇人物的战斗事迹,鼓舞官兵斗志,坚定打赢信念。
一次,余坚在赴前线采访途中,一发炮弹发出刺耳的声音呼啸而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位战友迅速扑倒余坚,才让她幸免于难。可是,那位战友一条腿被炸断,后来进行了截肢手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手术室麻药非常稀缺。负责手术的医生考虑到那位战士的伤情,计划为他注射麻药,可是那位战士坚决要求将麻药让给其他伤员,自己硬是咬紧牙关坚持。手术中,他口中咬着的白毛巾被鲜血染红,额头上黄豆般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令余坚心疼不已,至今仍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战争的残酷、战斗中的血腥场面、死神的威胁,没有阻挡余坚的坚定脚步。战友间出生入死冒死相救,那种亲如兄妹的感情,更坚定了余坚的革命信念。
一次次,余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穿梭,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奔波,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深入前线采访,写出一篇篇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
1949年3月,根据余坚在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卫生部授予她“三等功”荣誉。
1953年9月12日,余坚服从组织分配转业到南京供电局工作。从宣传干事做起,一直到党总支书记退休。现随儿子在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