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田兵
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旧址松张口(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村)
柳围浓绿一春过,爱字题名意若何?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万花种就江山阔,志士生成肝胆多。风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与国销磨。
1945年7月,淮海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重过苏北泗沭县北裴圩“爱园”时,触景生情,作了这首诗。
1941年11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将沭阳县南部第七区划归泗阳县,再与泗阳运河以北的地区合并,新建泗沭县,属淮海区党委领导。县抗日民主政府长期驻扎北裴圩(今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
1942年11月,日军兵分6路进攻淮海区机关所在地沭阳县张圩小胡庄,淮海区党委、淮海行署及部队跳出敌人包围圈,转移到泗沭县北裴圩一带。新四军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机关转移到今泗阳县庄圩乡庄圩街一带。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爱园一带成为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1944年9月,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共同倡议为革命烈士建一个“家”,以褒扬烈士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淮海区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决定在北裴圩街东(今爱园镇果树实验场)建立烈士公墓地。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亲自筹划,1944年9月动工,当年11月竣工。李一氓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为墓园命名并亲笔题写“爱园”二字。
“爱园”是淮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当时在苏北颇有影响。金明、李一氓、张爱萍等党政领导人曾住那里,淮海区行政公署和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园内召开过参议会和群英大会,促进了全地区各县革命事业迅猛向前发展。
“爱园”成为泗沭军民英勇杀敌的精神支柱,有的青年在应征入伍前挥手与“爱园”告别,高呼“爱园再见!”
淮海区不少工作在泗沭县搞试点,注意培养典型,用典型引路,然后在面上推开,使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因此,泗沭县在参军支前、减租减息、大生产、反“扫荡”、锄奸反霸等运动中都走在全区前面,取得显著成绩。
1945年8月13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前两天,日伪军从众兴逃遁,被日军占领6年又7 个月的众兴镇被收复。泗沭县在新收复的众兴镇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众兴区,设4个镇8个乡,成立复兴众兴委员会,发放贷款,恢复市面,活跃商业,使众兴这个商业重镇起到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桥梁作用。全县掀起了参军高潮,组织反攻团,随三师开赴东北。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9月8日,新四军陈毅军长在众兴镇约见王业奎等部分县区干部,指示泗沭县委要坚持敌后斗争,谆谆嘱咐:“只要各地地方干部都能就地坚持斗争,就能拖住敌人很大力量,争取反攻时间早日到来。”
1948年7月9日,华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四师十一团,五师十三、十四、十五团,六师十六团,配合淮泗、泗沭独立团围攻众兴,经过两天两夜激战,全歼守敌2200 余人,至此泗沭全境解放。同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泗沭县从11月15日起,到1949年1月10日止,先后有13 批民工奔赴淮海战役第一线,在支前中涌现出各类支前功臣2000余人,受到淮海区支前办事处通报表扬。
为支持渡江作战,泗沭县组建800 人的淮海常备民工团第六营随军支前,参加渡江作战、解放上海、杭州等战役,一直打到福建,1949年8月才复员回乡。
1949年5月23日,泗沭与泗阳合并,恢复了泗阳县原建制。1953年,泗阳县人民政府遵从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将“爱园”从北裴圩乡搬迁至县城众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