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源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 450046)
2021 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压力重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 年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为稳大局、开新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麦播种面积23568.4 千公顷,产量13694.6 万t,同比分别增长0.8 %和2 %,由于在成熟收获期间,黄淮及华北部分产区遭遇恶劣天气,小麦总体品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下,加之企业对高品质小麦需求旺盛,国内小麦价格在年内创出历史新高。回顾来看,2021 年国内小麦价格走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 月至5 月中旬),市场供应充足,终端消费一般,小麦价格弱势运行。2021 年元旦过后,国内主产区小麦出现一波短暂的上涨行情,价格从年初的2550 元/t 涨至2680 元/t 左右,个别地区企业挂牌价格达到每吨2740 元。导致此次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而饲料企业和养殖业竞相加价采购小麦。市场价格大涨带动了临储小麦交易大幅成交,据统计,2021 年元月份累计成交临储小麦1225.3 万t,达到2020 年全部成交量的52.7 %。连续多周临储小麦的高成交率、高溢价的情况引起管理部门关注,交易规则随即进行调整,如提高保证金、预交货款、限定出库率、限定付全款期限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改善了市场预期,小麦价格出现调整, 至元月末, 主产区小麦价格回归至2500~2620 元/t 区间。由于小麦市场供应环境明显改善,加之2 月份春节期间多地市号召外出务工人员尽量留驻当地,产销区总体消费波动不大,企业多以销定购或以产订购,贸易商囤粮赌涨的行为也有所收敛,市场上投机预期明显降低。
进入3 月份,学校开学企业开工,各行各业全面启动生产经营,市场看多情绪升温,主产区小麦行情小幅上行。但由于玉米上市量扩大、进口玉米数量增加,多地市玉米价格下调制约了小麦价格向上的空间,主产区小麦多集中在2480~2610 元/t 区间。国家在4 月份继续调整临储小麦交易规则,包括限制参与交易企业资格为加工企业、上调交易底价60 元/t 至2350 元/t(三等)等,在临储小麦价格进一步和市场接轨的同时,市场上小麦价格继续弱势运行。分析来看,在临储小麦交易仅限加工企业参与后,原粮供应效率提高、企业预期回稳是导致小麦市场稳中趋弱的主要原因,尽管玉米价格在4 月份显著提升,但对于饲用替代规模已然形成的小麦影响微小。同时,临近新小麦成熟收获,多数加工企业在保障接新前的正常生产计划外,逐步压减原粮库存,开始盘算资金和库容为新麦上市收购做准备。五一假期后,主产区小麦行情延续上月运行态势,贸易及仓储企业出库量增加、加工企业以消化库存为主。至5 月中旬,主产区小麦主流的采购价格运行在2520~2570元/t 区间。
第二阶段(5 月中旬至10 月上旬),饲料及养殖企业积极入市,农户惜售心理增强,新季小麦上市高开后,持续高位运行。5 月中旬之后,国内主产区陈小麦行情一改前期弱势低迷态势,市场价格快速提升,大有和往年趋势“背道而驰”的意味。至5 月下旬,主产区陈麦价格升至2560~2630 元/t,促使行情回涨的主要原因有3 个方面,一是临储小麦暂停投放收紧了市场供给渠道。尽管地方储备轮出还有部分未结束,但作为新粮上市前最大的供给渠道暂停,无疑是将各主体的采购视线强行扭转到新麦收购方向。二是恶劣气候及极端天气给了市场一个充分的做多理由。5 月中旬在江淮、黄淮产区的短期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以及下旬在河南中北部部分产区的大风、冰雹天气让相关地方的新作小麦产量和质量受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看涨预期。三是部分省市对新小麦的储备招标竞价以及饲料企业和养殖业对新麦的远期采购价格已经进入2560~2620 元/t 区间,基本可以看做是后期价格方向的“实锤”,对于正在使用的陈麦来说没有道理不跟进。5 月下旬,湖北收割面积明显扩大,已上市地区的四等烘干小麦装车价多在2240~2300 元/t,但毒素超标情况明显;安徽滁州、安庆等地的自然晾干的三等小麦装车在2320~2360 元/t,质量良好;河南南阳也有零星小麦上市,潮粮装车价在1700~1800 元/t,质量一般。6月份之后,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快速提升。由于今年夏粮生产期间气候多变,新季小麦生长形势复杂,华北主产区在收割时期出现“多地同时开镰、多点同时开秤”的情况,加上基层粮点惜售心态坚挺、各路企业入市收购积极, 新麦在南部产区开秤时2400~2440 元/t 的收购价基本没有做过多停留,收割至中部产区时已经上涨至2480~2520 元/t,随着收获战线北移,新麦价格继续走高,至6 月中下旬,主产区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跃升至2540~2620 元/t,毒素超标、品质较差的小麦价格涨至2440~2480 元/t。新小麦价格快速提升也推升了市场各类收储企业的风险意识,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从之前的约3000 元/t 降至2820 元/t 左右,生猪价格因“踩踏式”出栏而大幅下降导致饲用消费同步萎缩。6 月末,企业收购愈加谨慎、基层惜售心理稍有放缓,市场供需紧张局面有所缓解。进入7 月份,市场总体表现为标准品质小麦价格坚挺略增、低品质或毒素超标小麦价格下滑的形势。由于加工企业收购计划完成大半、仓储贸易企业收购态度较为谨慎,主产区小麦价格维持在窄幅区间波动。至7 月末,主产区对二等及以上、标准品质小麦的收购价格多在2500~2570 元/t 区间,低质及毒素超标小麦价格多在2440~2480 元/t。
8 至9 月份,主产区的小麦行情高位趋强,并窄幅波动。这一期间,市场对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集中在2540~2620 元/t 区间。分析来看,支撑小麦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有4 个方面。一是7月下旬河南多地市遭遇极端暴雨及严重内涝灾害,部分地区小麦因灾受损,物流运输不畅影响了正常加工使用;二是8 月份以来国内多地区疫情,引发市民及相关机构加大对食品及生活物资的储备,制粉企业扩大生产并加大对原粮的采购力度,区域间道路封闭、人员隔离等因素也让原粮采购难度加大;三是中秋、国庆假期的节日消费提升,贸易商、企业备货提振了市场行情;四是部分省份储备增储收购,支撑市场预期,例如8 月中旬山东省储小麦竞价招标采购均价高达2753 元/t,让市场对后期行情浮想联翩。尽管市场各类情况总体利多,但购销各环节对于“2600 元/t”的心理线较为默契,即制粉企业普遍认为中等品质小麦的到厂价格只要在2600 元/t 之下即可以采购加工,而基层粮点或囤粮待售的贸易商则认为只要市场价格超过2560 元/t 即可以相机出手,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是短途运费和少量损耗。这一默契一直延续至夏收结束。
第三阶段(10 月上旬至12 月),秋收秋种遭遇不利气候,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小麦行情强势上扬。国庆节过后,市场看多氛围快速聚集,并推动小麦价格走高。10 月末,中等标准品质小麦的收购价格已经提升至2680~2740 元/t 区间,较9 月末上涨约120 元/t;同期,专用粉加工企业对一类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 的收购价也提升至2960 元/t,其他类别优质强筋小麦的收购价格涨至2780~2860 元/t。这一时期推动小麦上涨的主要因素有4 个方面。一是临储小麦投放远不及市场预期,引发加工企业采购重点再次转向现货市场,并激发起持粮商户的惜售心理再度提升;二是受前期华北、黄淮等主产区持续降雨影响,多地秋收、秋种大面积推迟,不仅提高了农户收获秋粮、播种夏粮的种植成本,更引发市场对来年小麦生产方面的担忧;三是新季玉米上市,但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质量差强人意,之前计划“出小麦收玉米”的基层粮点和部分贸易商操作难度提升,多数选择继续留存小麦,使得市场上供应持续偏紧;四是华北黄淮地区的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依旧在大量收购小麦用作饲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进入11 月份,推动价格上涨的“利多”因素持续发酵,并刺激小麦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华北地区部分制粉企业收购价格一度超过2900 元/t,其中陕西个别企业收购甚至接近3000 元/t,企业收购价格的调整幅度已经从过去6~10 元/t/ 次的幅度提升至20~40 元/t/ 次的幅度。市场价格“疯长”让加工企业采购趋于谨慎,各类贸易商及基层粮点也“见好就收”加大了签单出库量,普麦价格逐步止涨回稳。11月末,主产区加工企业对二等或以上标准品质小麦收购价多在2780~2860 元/t, 较10 月份上涨100~120 元/t。由于终端对面粉的消费状况一般,企业开机率下降,对小麦消耗量走低,加之玉米价格窄幅震荡,市场偏空预期让饲料企业和养殖业对小麦采购力度减弱,12 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高位波动运行,过高的原粮价格也让制粉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扩大采购意愿不足。市场传出“将会在2022 年1 月份开始投放临储小麦”的消息也让多数企业保持观望。至年末,加工企业对中等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稳定在2830~2880 元/t 区间。
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作为重大战略性问题来抓,并再三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体措施包括:耕地保护要明确要求、面积要严格落实,严抓粮食生产供应、压实地方主体责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明年夏粮丰收等。预计2022 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价格将保持较为强势的运行态势,虽然总体的市场格局难以给予小麦更多的上升空间,但已经在较高价格环境下运行的小麦也很难“走下台阶”。
市场供应方面,如果临储小麦能持续保持投放的话,则依旧是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 年末,我国尚剩余约4600 万t 托市小麦,主要集中在2016、2017 和2019 年这三个年份,共约3500 万t 左右;2015 年和2020 年的托市小麦共约1000 万t。2022 年1 月份开始临储小麦开始投放,交易规则进一步细化,仅让制粉企业参与竞拍,且限定单次采购量。截至发稿时,1 月前两周所投放的100 万t 小麦全部成交,且成交均价都在2700 元/t之上,创托市小麦竞价交易之最。
各级储备小麦轮换将在春节前后陆续供应市场。据了解,进入2022 年元月份后,即有个别省份利用市场较高的价格环境,开始进行储备轮出。虽然轮换小麦的绝对数量有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内的供应压力,是市场供应的辅助渠道。
贸易商层面的存粮有限,特别是利用第三方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会因资金成本、还贷周期、政策粮投放等因素在2022 年一季度前后陆续进入市场。由于2021 年整体收购环境复杂,多数农户的粮食多集中在基层粮点手中。据市场调研情况,至2021 年末,基层余粮剩余量或仅有1~2 成,考虑到保管存放条件,这部分小麦或在3 月份前后陆续出清,对改善市场供需条件的作用有限。
加工需求方面,制粉消费和饲料加工消费依旧是2022 年小麦消费的主要构成。制粉消费量的增减主要受到国内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影响,根据多个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2022 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将以稳为主,但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六保”、“六稳”工作依然艰巨,脱贫攻坚成果依旧需要进一步巩固,预计口粮消费难有更大增量带动。从2021 年国内各个制粉企业的加工形势来看,平均开机率不足50 %,预计2022 年的总体平均开机率也难以超过这一比例,这也就意味着制粉消费量或在8500~9000 万t之间,和2021 年基本接近。
饲用消费的变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玉米的价格走势。从2021 年国内玉米生产情况来看,东北增产,质量各地区不一,华北减产,质量相对较低,但2021 年进口了大量的玉米和饲料替代品。根据国内玉米深加工和饲料加工情况,预计2021 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或呈弱势运行态势,这也就意味着小麦和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将逐步理顺,饲料加工企业用小麦替代玉米的力度会有所减弱。二是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小麦在饲料领域除了因价格原因替代玉米之外,也直接用作水产饲料和肉禽饲料,预计这两个领域对小麦的饲用消费将维持稳定。综合研究机构判断,2021 年小麦进入饲料领域的数量约在4000~4500 万t 之间,如果按照未来玉米行情和养殖行业的发展来看,预计2022 年小麦的饲用总量或在2200~2500 万t 之间,较上年减量接近一半。
市场预期的变化对小麦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22 年上半年,除了春节假期之外,2 月份的冬奥会、冬残奥会,3 月份的“两会”都是国内的重大社会活动,“保供稳市” 的各项举措或制约市场高调看多的热情,但4 月份至新麦上市前,市场关注重点或将转向新小麦的生产形势方面,无论是从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治,还是分蘖情况、苗情长势都可能会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
综合分析,2022 年上半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将继续保持较高位置运行,期间或因个别因素影响而出现短期窄幅波动。预计在2022 年接新前,主产区标准品质三等陈小麦平均价格在2760~2840 元/t。如果2022 年新小麦产量、质量正常,预计新麦上市初期的粮库主流收购价格将在2560~2640 元/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