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命观的内涵意蕴、实践表现及价值启示

2022-12-07 23:53王梦蝶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价值

王梦蝶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1]。如果说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那么人的现代化便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当前,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此起彼伏,人的发展单一片面、工具理性主导下人的价值理性和生命意义的失落、过度追求物欲而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成为了人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在此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显得极其重要。马克思生命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遵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大背景中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根据,是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统一。只有认知生命的本质,追求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尊严,才能形成生命共同体,才能不断促成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境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筑主体基础和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生命观的内涵意蕴

马克思生命观内涵于他的整个思想之中,“现实的人”是其生命观的起点,“实践”是生命观实现的根本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是生命观生成发展的基本内核,具体包括人的生命本质、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尊严需要三个方面。

(一) 认知人的生命本质

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证明了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差别,从而洞悉了人的生命本质。动物和它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同一的,二者是一个共同体,动物就是生命活动本身。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通过与对象化活动的否定性关系所产生的类生命,更是在劳动与实践的过程中追求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自为生命。

一是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人和动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不同的是人必须依赖社会生存,离开社会环境的个体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本质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存在的现实生活要素[3]。二是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类生命。“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4]。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其本能的反映,是没有意识的活动。它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因此是不具备主体性或能动性的。人通过生产而复现自己的类生活,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直观自身。所以,类生命才是人的生命本质。三是人的生命具有实践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实践是一种否定性的存在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人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对世界的改造在此过程中完成。在实践中,人通过改造获得幸福,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思想得到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得以实现。这一阶段,人成为了自己的主宰和支配者。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改革,人的本质也不断得到展开和实现,生命的本质以人的自由发展显现。

(二) 拓展人的价值实现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马克思把价值看成是人与外物的关系,揭示出价值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在实践的创新发展中,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拓展了价值的实现形式,拓展了生命的意义。

一是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认知生命价值。“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7]。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改造和对物质资料的获取,拓展了其对自然的认知。自然界是无机圈层和生命的组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尊重自然里的每一个生命,才能认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践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创造自我价值。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要求人不断地改变与创新。于是人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实践,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解决了人在成长中遇到的矛盾,实现了自身的整体性生命需求,在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同时创造个体价值。三是实践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追求社会价值。通过实践,人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参与了社会政治关系的生产,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的传播,为推动国家和社会朝着“富强”“民主”“文明”不断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活动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一过程人们不断克服困难,超越本能,消除异化,踏平阻碍,追求幸福与自由,获取了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呵护人的尊严需要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8]。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将人的尊严视作“崇高品质”,但在45年之后他又把人的尊严定义为“较高的性格属性”。从品质到属性,是应然到实然的转化,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对生命的最高追求。从生命尊严、人权尊严到人格尊严,是生命的延伸,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也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呵护生命尊严。“生命就是人最高贵的宝物”[9]。生命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生命既珍贵又神圣,呵护人的生命尊严就是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要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关爱生命个体的意识,焕发生命的潜能。二是要呵护人权尊严。人权尊严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承认人的权利是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基础。它既指人权具有尊严,又强调人主体地位的实现。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命健康权、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不容忽视和践踏,保证人权的行使是法律的职责,尊重人权的发挥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的努力。三是要呵护人格尊严。资本主义私有制将人变为了资本的奴隶,使劳动成为了异己的力量,让人活在痛苦和羞耻之中,毫无人格可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人成为社会主人,人之为人的尊严得到了彰显。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格发展,尊重人的需要和感受,这样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展现。

二、马克思生命观的实践表现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基点,以实践为桥梁才能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遵循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初心践行生命之真,以担当诠释生命之美,以行动彰显生命之善,生动演绎着马克思的生命观。

(一) 以初心践行使命,力证生命之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宣传还是社会管理都是围绕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展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疫情的爆发和处理再次证明了党不忘初心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精神理念。中国是多难的国家,多难兴邦,在一次次的危险与挑战中,党的执政能力都经受住了考验。此次疫情阻击战党和人民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转危为安,靠的是人民大众的勇敢与拼搏,更离不开党的强大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疫情期间,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推进“六保六稳”,关心民众“菜篮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急民众之所急、解民众之需、想民众之想,及时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矛盾,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疫情中,党为了强化对民众生命的保障,提出了改革完善疾病医疗防控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的公共卫生体系,诠释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不动摇不放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群众生命健康,一直是党工作的重要环节,未曾改变。

(二) 以担当诠释责任,演绎生命之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0],马克思的话语鼓舞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千百万人,同时也在这次困难和疫情中激励着中国青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90 后、00 后选择挺身而出,以青年人的担当为人民健康搭起了桥梁,用青年的责任演绎着生命至上的执着追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近代中国的经历刻骨铭心,马克思、恩格斯曾为共产主义事业拼命斗争,毛泽东、周恩来也为中国的解放勇担大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一代不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可贵,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11],作为正当青年的我们,如何能安然躲在父母身后寻求保护,如何不为中国和自己的未来奋斗不息?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将家国的复兴安然存于心中;他们肩有大任,勇于承担责任,为保护家人冲锋陷阵;他们亦行有大德,以谦谦品格感染更多的青年,建造德行大国,向世界展示我国坚持生命至上,珍惜生命,注重生命价值,呵护生命尊严的做法和追求。

(三) 以行动展示团结,彰显生命之善

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群众的力量也是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来袭,全国上下紧急行动,物资运输、医疗支援、团体捐赠,全体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社会各界人士心系祖国,以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个人的善良,也是生命之善的彰显,这份生命的善意温暖了人心,矢志不渝。病毒面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14 亿中国人民都自觉投入到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幼龄儿童都认真遵守规定自觉隔离。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的民众,14 亿中国人用最深切的怀念为同胞送行,以国家之名致敬生命。这是国家对人民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中国人民集体情感背后的团结和力量。疫情期间社会经济停摆,但对生命表达的善意却从不曾缺席。为重灾区筹备医疗物资,调配呼吸机和心电检测仪,新鲜血液的供应,医疗企业产业链的持续运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组织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是社会群众的力量让我们一同攻克了此次难关。人民群众用行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历来团结奋斗的精神,用个体的善意展示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彰显了团结友爱之下的生命之善,是对坚持“生命至上”精神的最有力证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价值启示

当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散,全球性的危机依然存在,面对生命的逝去我们该如何抉择,是选择单边主义还是合作共赢?是选择政治至上还是坚持科学理性救援?是放弃救治还是坚持生命至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表现为人类做出了正确选择,只有坚持马克思生命观,才能护佑人民的健康和安宁,以仁爱构筑生命共同体;只有秉持生命至上的精神,才能解决民众当务之急,以行动践行“人民中心”思想;只有奉行生命至上的理念,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愿景,以中国精神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

(一) 用仁爱构筑生命共同体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加深了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整体性思想不仅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指引,基于整体思维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更值得探讨。马克思生命观教育我们要坚持生命至上精神,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筑生命共同体。

首先,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生命躯体[13],我们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还自然以宁静才是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正确道路。其次,共同体是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14],我们要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是处于复杂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性存在,也是超越自身追求精神共鸣的意义性存在。人的需要不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但如何活着决定了生命以何种形态出现。科技产品数量的疯狂增长,使人们陷入了对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被意义危机困扰、被资本操控、被网络奴役,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支离破碎。我们只有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生存,才能保证人与社会的持续绿色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倡导社会的创造性劳动和自由劳动,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建人与社会和谐的共同体。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对中国实际情况和现实境遇做出的正确回应,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动态发展,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实践道路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国已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变化中谋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生命观,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生命观要求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是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5]。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化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只有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激发人民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中华民族才能再创新章。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实现历史新阶段的发展。只有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走群众路线,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与人民心心相印,才能实现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愿望,逐步踏上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7]。要坚持把人民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拥不拥护当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成果。

(三)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助益人的现代化发展

坚持马克思生命观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指导下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才能牢筑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完成每个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经了无数灾难和坎坷,但今天依旧熠熠生辉,是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强大内驱力推动着华夏民族缓缓向前。中国人民历来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原则,敢于担当和拼搏。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至今延续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筑起了强大的精神防线,人民群众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友爱互助情怀、自律自觉观念以及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实践再次证明了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文化建设,才能在危机时刻帮助人民渡过难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现代化,因此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还要继续践行马克思生命理念,尊重生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在群众心底撒下中国精神的种子,让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成为人心底最深的力量。中国梦是数亿中国民众共同的复兴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共同的期望。只有继续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才能满足人民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才能实现人的思维方式、能力素质、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才能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奉献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现代化价值
马克思像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