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的关系

2022-12-07 23:45杨向东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病圈舍养殖业

杨向东

(渭源县锹峪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渭源 748206)

近年来,养殖业作为富民产业,被各级党委政府提上主要议事日程,是产业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养殖业在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优势逐渐显现;发展养殖业,做好疾病防控事关养殖成效,一旦疾病防控工作做得不好,在养殖过程中就会频发疾病,一方面造成诊疗资金投入加大,增加养殖成本致使养殖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因发生疾病造成饲养动物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效益低下;从而对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在养殖业发展中,疾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疾病防控的预防,主要抓手就是从饲养管理环节入手,因此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增加畜禽抗病能力,从而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由此看来,养殖过程中动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相辅相承的,二者不可分割,在养殖过程中既要做好疾病防控,又要做好饲养管理,才能使养殖业增效、农民群众增收,确保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1 动物疾病概念及危害性

1.1 动物疾病概念

动物疾病就是由于受到外界致病因素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当动物机体功能下降时,而产生的一系列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过程,表现为局部、器官、系统或全身的形态变化和功能障碍。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一般分为三类;即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三种。

1.1.1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行性的动物疾病。特点是具有传播性,传播快、范围广,甚至出现跳跃式传播,在实际生产中防控难度很大,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1.1.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到动物体内所导致的疾病,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几乎见于任何饲养的动物中。对养殖业危害仅次于传染病,其危害主要是造成动物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还会感染人,危害人类健康。

1.1.3 普通病 动物的普通疾病是指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外,在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影响最为广泛,包括外科、内科、产科等疾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动物的普通病通过及时、准确的诊疗,大多能够在短时间内治愈,而不会影响动物的成长。相对来说普通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是比较轻的。

1.2 动物疾病的危害

动物疾病不但会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许多人畜共患病还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危机及生命安全,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1.2.1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如果养殖场(户)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饲养动物大量死亡,不但会使自家养殖效益低下,造成经济损失,还会给周围村社,甚至全镇全县养殖场(户)造成严重影响,饲养的动物感染疫病造成大量死亡,导致养殖效益低下,为当地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2.2 污染生活环境 感染疫病死亡尸体,不能及时、有效处置或因为处置不当,易造成病原体的扩散,并且对周边环境严重污染。特别是散养区,农民防疫意识淡薄,胡乱抛弃动物尸体,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疫病的扩散创造了传播的环境,不仅对养殖业环境污染,而且对于人居环境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2.3 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有很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相互传播。个别普通病也是人畜共患病。养殖环节使用药物残留也可随畜产品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

2 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

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除与外因有直接关系外,更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机体反应性、营养状况、应激能力、遗传因素等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产中,引起动物疾病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两类。

2.1 动物生长环境因素

动物健康与否主要是由生长环境的好坏决定的,如果生活环境中存在不利因素时,畜禽体内的代谢与环境不能进行能量交换,造成动物机体生理调节功能失常,造成体内生态失衡,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状态,动物就会生病。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的动物生病,突出表现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饲养人员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动物抗病能力低下,从而引发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2.1 饲喂方法不合理 如果饲养人员操作不当,突然更换饲料、变化饲喂次数和数量都会导致的饲养动物生病。易引起胃肠道疾病、腹泻、营养缺乏、中毒等疾病。

2.2.2 日常饲养管理不到位 如果平时不打扫清理圈舍,会造成圈舍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造成圈舍卫生条件差,细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滋生,一方面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外科疾病和产科疾病;另一方面易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2.3 消毒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消毒、隔离、防疫、驱虫等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交叉感染或动物个体免疫力低下,引发外地输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 动物疾病的防控策略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爆发传染病,就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做好动物疾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严格落实防疫卫生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群体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和杜绝传染病的传入,降低动物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养殖业生产过程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动物个体健康水平和群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动物疾病防控的目的;

3.1 加强防疫卫生管理

3.1.1 建立健全消毒制度 认真做好定期消毒,杜绝疫病的传入,从而保证畜禽健康快速生长,增强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3.1.2 建立健全隔离制度 贯彻自繁自养,减少疾病传播;确须购进的落实隔离制度,新购进畜禽时,避免从疫区选购畜禽,对于新购进的畜禽,待留观正常后方可投入饲养,减少疫病传播,从而保证养殖畜禽健康成长,增强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3.1.3 建立健全免疫制度 制定免疫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做好抗体监测,提高动物抗体水平,增强动物群体抗病能力。

3.1.4 建立健全无害化处理制度 定期做好杀虫、灭鼠、防鸟、灭蚊、灭蝇,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病死尸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1.5 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对出栏或购进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或抗体检查,查出病原、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传播。

3.2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3.2.1 建立健全饲养管理制度 定期做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污,做好通风、防寒保暖、防暑降温、清洗圈舍、确保圈舍干燥、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给畜禽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确保动物个体健康,促进饲料转化率,确保健康快速生长,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3.2.2 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 根据动物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合理搭配日粮,给予精料、粗料和营养添加剂,为动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确保动物各项机体功能正常发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3.2.3 做好动物保健 做好定期驱虫健胃,确保动物胃肠功能正常,促进饲料转化率,确保动物体质健康,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3.2.4 保证充足饮水 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保持动物正常的水分需求,确保动物健康;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10~20℃,每日1~2次为宜。

3.2.5 保证足量的运动 适量的运动,畜禽既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又要限制活动量。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保持旺盛的食欲;限制活动量,主要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以利于育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3.3 合理规划圈舍

3.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修建的养殖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即就是首先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不在禁养区,要远离饮用水源地、集贸市场、动物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人口集中区域、公路、铁路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要有雨污分流,门口有消毒池等。

3.3.2 圈舍修建 圈舍修建对于养殖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圈舍是畜禽主要的生存环境,关系到畜禽个体健康,如果畜禽没有一个良好的圈舍,整天呆在臭气熏天、阴湿寒冷环境里,试问畜禽怎么为您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在空气清新、温度适中、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饲料报酬,从而达到养殖增效的效果,因此上说圈舍修建是决定养殖业是否见效的先决条件,也是发展养殖业投资最大的环节。

3.3.3 修建原则 应遵守“要温暖,座北方;通空气,开天窗;要干燥、地打光;要舒适,后坡短,前坡长”的原则。

3.3.4 圈舍的大小 应根据畜群大小而定,一般1只羊占0.8~1.0m2左右,1头牛占3~4m2左右,每头猪占1.0~1.1m2左右,圈舍一般宽6 m,长度根据养殖规模而定,必须有采光暖棚,圈舍内温度应调控在5~25 ℃之间。

3.3.5 圈舍设施 要有活动场、补饲栏、限位栏。

3.3.6 环境要求 能够保证温度适宜、通风和采光良好,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4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养殖过程中,只要做好平时饲养管理工作,将各项饲养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做好疫苗注射、检疫隔离等综合性防疫措施,确保饲养的动物身体健康,增强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就能达到动物疾病防控的目标任务,动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疾病防控贯穿于整个饲养管理过程,如果没有好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防控就无从谈起,疾病防控就成了一句空话。良好的管理工作是防疫工作的保证。

猜你喜欢
抗病圈舍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泸水市人畜混居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风雨与机遇相伴!2021年甲鱼养殖业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涅槃?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2007年上海生物高考卷部分遗传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