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建系统性发展的四维度论析

2022-12-07 23:23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彭 姝

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是由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诸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的非线性整体,具备整体性、自组织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系统论的方法论,强调把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内外部之间的有机联系。党的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组织建设涵盖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党组等多方面内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组织建设子系统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的建设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1]“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

随着现代化加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速渗透,社会复杂度、变化度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剧烈变迁,人们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可能发生颠覆性改变,这意味着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也需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乃至前瞻性变革。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整个党组织系统扎根社会、直面群众的前线根基,面临的变革压力更大、挑战更直接、需求更迫切。因此,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系党的建设与党长期执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品质提升、效能提升,关键着力点在于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

本文提出新时代基层党建系统性提升的四维框架:聚焦基层党组织的结构要素,提出首抓“主体党建”;着眼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载体,提出做实“强基党建”;关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提出力促“融合党建”;围绕基层党组织的内外交互,提出谋划“开放党建”。以此作为分析视角,探讨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问题。

一、首抓“主体党建”,构建党建主体“层、线、面”的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获得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权力的政党,党的建设始终自觉地融入政权机关,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形成了多层级、多线程、多领域共同作用的大格局,党的建设主体也呈现出系统化构成的特点。从不同功能承载的角度,党的建设主体可以大致分为领导“层”、专业“线”、基层“面”三种成分。领导“层”的组织化实体,表现为各级党委、党组等;专业“线”,主要有各级负责党建工作的部门,表现为各级党的工作机关等;基层“面”,表现为广为覆盖的基层党组织。

(一)领导“层”: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

关于党建的责任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治党三问”:“是不是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 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 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 党组) 书记都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 是不是各级各部门党委( 党组) 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 ”[3]这三问,直指各级党委(党组)在党建中的主体责任。在政权体系中建立党委或是党组,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体现,也是党构建国家制度体系的组织依托。[4]党委、党组的有力领导,是党的意志有效转化为国家意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现实保证,也是在现实工作、具体组织中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党委(党组)应切实担起所领导的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服务好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大局。一要抓根本。即抓好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科学理论凝心铸魂。二要把方向。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方向,通过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统一思想、贯通意志,使整个党组织成为坚强有力执行党委(党组)决策和工作部署、推动并带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三要重系统。将“领导层”“专业线”“基础面”统一起来考虑、谋划,既不能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与基层党建脱节;也不能管得过细、考核过密,给基层党建增负。可以聚焦重点内容进行督查考核,明确越往下考核工作越要简化,不得层层加码,解决多头考核、重痕轻绩等问题,防止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

(二)专业“线”:各级党的工作机关和专职党建队伍等

党的工作机关是党实施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政治机关,是落实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实施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执行机关,主要包括办公厅(室)、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和派出机关。[5]党委办公厅(室)是党委的综合部门,党委职能部门是负责党委某一方面工作的主管部门,党委办事机构一般指党委为加强跨领域、跨部门重要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而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党委派出机关是党委为加强对特定领域、行业、系统领导而派出的工作机关。党的工作机关从综合性部门到专业性部门,所负职责各有不同,是党的领导能够有效加强、党的决策能够有力贯彻、党的各方面建设能够有机连接的关键支撑。

作为党的建设的专业“线”,党的工作机关应成为融合党的建设各层级主体的衔接性力量,将党的建设的领导“层”和基层“面”真正连接、贯通起来,使党的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成为一个“全息化”共建的整体。具体而言,党的工作机关至少应在以下方面促进融合党建的发展:一要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确保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够协调一致、协同推进,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二要接受党委的全面领导与监督,当好党委参谋助手,按规定向党委报告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三要加强对本单位业务领域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管理、指导、监督等,确保上级指示和决定的畅通落地与执行。四要发挥党的建设中间性、专业性组织的优势,打破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划分界限,推动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条线的跨部门统筹与合作,通畅党员就地化、多元化服务群众渠道。例如:推行党员社区“双报到”、疫情防控“党员就地转为志愿者”、“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机关、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等一些创新性做法,都是党建各工作部门,通过自身专业优势,推进合作型党建的有益尝试。

(三)基层“面”:基层党组织

按照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由于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在不同类型的基层单位,这既保证了党组织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也保证了党组织人才来源的多样性,因而基层党组织在“主体党建”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多层次的主体融合党建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社会感知的前端。立足一域、思考全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为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觉知自身所联系的基层社会面发生的变化,为党组织的中枢神经和大脑提供决策参考。二是作为形象输出的终端。党的建设的效果绝不是终止于组织内部的某种标准认证,而是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非标准化”验证——多数时候体现为群众对于党组织形象整体印象与普遍感受。不可否认,群众往往会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会做群体性区分辨识,但进入到党组织评价的层面则往往持有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因此,作为与直接链接群众的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入认识党组织建设的这种“全息化”特征,以“大主体党建”的思维担当好党组织形象输出的基础性角色。

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风起云涌,传统化工企业则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要不要触“电”,用什么方式触“电”,成为许多老牌国企创新转型中的一个疑问。

二、做实“强基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适应性发展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中国艰难而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历程昭示,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要变“后发型现代化”劣势为“超越型现代化”优势,需要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党来组织和引领。如果组织体系的上层领导更多的是加强党对政权领导的制度化建设、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政能力;那么,强基党建就是激活党组织系统的神经末梢,走进基层群众、深入万家灯火,去关注社会的细节,以保持整个党组织系统对社会的敏感触觉、对信息的流畅传递和对矛盾的高效处置。党的基层组织蕴含着最巨大的组织资源和基层智慧,调整完善的灵活度大,对未来党组织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激活组织内部的活力、动力和效力,作用最为关键。

(一)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无边界覆盖

建立党组织是政党发挥影响力的前提,它为政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载体和组织化手段。基层党组织覆盖,无异于基础设施建设,因其基础性,而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主动投放组织资源、同时加大政策支持、经费倾斜等,发挥现有组织系统严谨、系统、执行力强的优势,将传统优势做法向新领域、新业态渗透,加强互联网党组织建设,尽量做到覆盖无盲区。基层党组织覆盖不是徒具其表的组织形式的拓展,而是实现党与人民、组织与群众的深度结合。市场经济把个体从组织中释放了出来,互联网经济把个体从现实联系中进一步抽离,由此带来公共空间的陌生化、社会交往的疏离化。“群众”这一概念似乎沦为文本性的官方话语,在民间社会的存在感和使用率越来越低。党建语言与民间话语的不相通,反映的是党群链接弱化、党建工作悬浮化、去群众化的问题。新时代党建要继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要从党建就是党做工作、做党的工作这样的局限性中走出来,转变为党发动群众做工作、党与群众一起做工作,真正将民间社会的活力与智慧激活和调动起来。党组织可以是平台、媒介、导演,但一定要让群众从群演上升为主演,不求整齐划一,但求百花齐放。

(二)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属地化嵌入

加大属地化的基层党组织培育与管理,特别是街道、社区党建。对于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党组织系统,仍然要巩固,与此同时,强化党员社区报到机制,让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社区服务逐步主流化。使党员同时默认为所居住社区党组织的党员。通过更加科学化的互联互认管理,方便党员灵活地参与两种党组织的活动。对于组织化、程序化的三会一课学习和党组织活动等,可以实现双边互认,无需重复进行;对于实践性的服务群众利益的党员行为,允许多种渠道加以支持、予以激励。强化属地化党组织建设,其实是利用居缘关系弥补因人们就业形态离散性而带来事缘关系型党组织载体弱化的弊端,从更具现实利益链接的生活空间入手,通过嵌入属地性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扩大党组织影响力。这要求基层党的领导必须发现和回应公民诉求,跟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核心关切紧密结合,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当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以属地化为特征的党建共同体建设,如“机关—社区党建联盟”“军地共建”“区厂联动”等,今后,可以党建联盟、共同体等为依托,进一步探索基层党组织向合作紧密化、活动属地性强化的方向发展,使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始终嵌入地方,保持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发展。

(三)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有机性融入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全社会虚拟链接泛化、实体组织弱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且持续加强。实体组织弱化,体现为传统的编制稳定、科层制固定的单位将不断减少,立基于这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实体所构建的基层党组织也将相应减少,且变动性增大。虚拟链接泛化,体现为社会经济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等依托互联网、AI、AR等虚拟技术变得更为交叉组织化、流动组织化、甚至无组织化。当前诸多的新产业形态,如电商平台、共享经济、互联网打车、视频直播、电竞手游、快递外卖、居家办公、远程社交等,都体现出未来社会广链接而弱连接的特点,凭借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监管所提供的信用保障机制,人们可以完全绕开组织而取得相互信任,通过搭建流动性、临时性的团队,建立以事项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更非以组织为中心的共事与合作。在一些新业态和年轻群体中,党的传统组织引领弱化甚至呈现空白的状态开始出现。

结合新业态的发展特点,大力发展“On line”型党组织,对新型党组织的学习方式、组织生活采取更加灵活的安排,并着力打通新业态党建体制内党建的链接,畅通新业态党组织、党员的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只有在解决现实矛盾过程中,党员通过党组织渠道能获得快捷的响应、正面的激励,才可能让党员展现出更突出的能力、更强烈的动机、更崇高的荣誉感、更真诚的奉献热情,并进而对非组织化群众产生更实际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只有体制外党员能够获得与体制内党员无差别的党员权利,同时能更灵活地履行党员义务,并通过亮明党员身份能获得积极的组织支持、良好的社会评价时,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和运用党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服务群众,主动发展新党员、扩大党组织的覆盖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新兴的组织业态从业者也才会愿意了解党组织、认同党组织、亲近党组织、加入党组织,从而实现党组织与新时代、新人类的有机性融入。

三、力促“融合党建”,确保基层党建与具体业务相融合

党的建设是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事业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使各项举措在部署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党建与具体事业相结合,党建工作才有生命力;党建与具体事业相结合,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保持方向一致,形成合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越发展,这种格局将越深化,对党的建设的融合性要求也越高。

(一)避免把党建窄化,用党务代替党建的做法

党务管理是党建工作标准化的抓手之一,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党建的全部。党务代替党建,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留痕主义、过于台账化、细节化的误区,使党建失去其最核心的价值。要避免党务工作层层加码、考核台账越垒越高的“党务空转”现象,建立科学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

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应分类分层次分等级制定考评准则,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以及评价流程图、横纵双向动态建立党建管理台账,为高质量党建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在考核过程中要确保考核指标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也要体现指标体系运用的灵活性,力争做到“一表统管”,在上级考核、党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民主测评等多个场景都能实现精准运用,避免“多头重复考核”“膨胀加码考核”。同时,严格落实考评结果反馈、通报、运用制度,实行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指标动态评估体系,探索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提拔晋升、绩效奖励等接轨挂钩,充分发挥党建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二)避免把党建孤立化,使党建、业务“两张皮”的做法

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割裂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要着力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难题,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党建与业务工作特点和规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6]要深入研究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方法,避免盲目跟风、照抄照搬。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 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变“两张皮”为“一股绳”,使二者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树立“抓党建不离中心工作,抓业务不离党建工作”的党建思维,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这个“牛鼻子”,找准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基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特点,探索基层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形式。

(三)避免把党建泛化,用党建取代实务工作的做法

基层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清晰的边界感。党建推进要以业务工作为载体,而不能违背具体业务工作本身发展的规律。应基于对业务工作实情详情隐情的掌握,对党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切,进行谋划、加以回应,围绕党建工作对业务工作的促进开展功能评价。基层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从“一刀切”式的党务思维中跳出来,让党建融入具体业务工作,引领方向、培养干部、凝聚团队、鼓舞精神。

要树立基层党建工作的效能导向,不仅看业务工作中有没有体现党建引领,更要看党建促业务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要在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业务工作中开展“党建+”行动;在实施重大改革、应对突发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中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在公职部门或公共服务窗口争创党员先锋岗、服务标兵和群众满意窗口等;在各行业、各单位结合职能优势和党员专长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通过中心工作特别是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情况、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和精神状态等来检验党建工作实效。

四、谋划“开放党建”,构建广泛的基层互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应对我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意味着党的建设不仅要稳定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盘,还要积极统筹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吸纳新兴阶层

新阶层的涌现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结果。为各阶层进行政治参与、谋求政治发展提供畅通的渠道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乎党的执政事业和国家政治发展。基层党的建设吸纳新兴阶层的参与至为重要。一是要积极发展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入党,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对新阶层的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在人才发现与识别创新思路,在程序严谨性与便利性的结合上多下功夫,为来自新阶层的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相应指导与条件支持,让新阶层党员能够真正产生作为党组织成员的荣誉感、效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基层党组织活动要善于吸纳新兴阶层参与,善于动员新兴阶层力量,善于扩大在新兴阶层中的影响。建立在新阶层当中的党组织,要积极开展适合新阶层群体参与的活动,在活动规模上,把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可以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开展党组织活动,用以扩大对于新阶层群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面向新阶层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并借助新阶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与实施,并逐步建立起相关制度。由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新阶层的链接,在学习、交流等集体活动中提升新阶层群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水平,深化对党的拥护与认同。

(二)调动社会组织

组织社会学认为,组织运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因而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控制外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组织事实上如何接受引导,将环境中的某些组成部分整合到组织之中,将它们的功能与环境的其他分离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竭力找出环境中的持久互动的伙伴。”[7]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内建立自己的组织网络,动员、团结其他社会组织等,是减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升党的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截至2021年3月,中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已超90万个。全国性与地方性社会组织已遍布社会几乎所有行业与领域,进入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期。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夯实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的重要一环。一要广泛深入地在社会组织发展党员、成立党组织。通过开展党组织活动,宣传党的主张,延伸党的服务等,充分激发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组织活力,在这些组织中展现党的聚合力、强化党的向心力。二要依托、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更加精细地了解各类社会组织所联系的社会力量的诉求,提升党建回应社会诉求的精准性、对多元化组织化利益的统筹力。三要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的优势,在党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间架构制度化互动的桥梁,无论是常态化社会治理、还是突发性公共危机治理中,保证党能充分、有效、有序地调动广大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进来并发挥积极作用。

(三)汇聚群众力量

党以人民为师,党的力量源于人民。中国的现代化是实现十四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动员最广泛力量参与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党拥有最广泛的动员客体基础,跟人民群众具有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基层党的建设要凝聚、动员和依靠群众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濡化能力。濡化的意思是滋润化育。政治学者王绍光把濡化能力视为国家的基础性能力之一,意思是国家“不能纯粹靠暴力、靠强制力来维持社会的内部秩序,要形成广泛接受的认同感和价值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治国理政的成本”。[8]同理,基层党的建设要培养群众对党的认同、让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保持同频共振。群众认同和价值观看似是一种漫散性的存在,但内在蕴含着强大的软力量。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进一步迈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观念的整合与传播将越来越具有快传播和泛传播的特点,舆论场上意见竞争日趋激烈、鱼龙混杂,党的基层建设必须有效应对这种变化,既黄钟大吕又春风化雨,使党的价值主张始终成为群众认同的主旋律,使党和群众始终保持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二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参与的动员力和保障力。发动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一百年来,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价值动员、精神动员、经济动员、利益动员、权威动员、组织动员、教育动员、作风动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群众整体知识水平、综合素养的提升,群众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行动能力都将大幅度提升,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动员社会上散装性的群众力量,又保障多元化的社会诉求能够畅达,将是新时代党建加强与群众融合的重要考验与发展方向。

三要增进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关怀与服务。常怀群众疾苦,才能常葆党的本色。基层党建面对的群众工作必须兼顾两部分内容: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是我们社会的基本面貌,因而也要求基层党的群众工作不能一味追求理性化、制度化,将工作场域封闭于体制内,而要始终面向基层群众、感受真实需求。依据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基层党建既要匹配现代社会规模化、制度化治理的特征,又要贴近传统中并未退场的熟人社会情感共同体建构的文化,做到在思想上引领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在情感上与群众融为一体,体现党建最本质的关怀和最终的落脚点,打造党的建设共同体。

总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局限于基层谈基层,而要从整个党组织体系、从整个现代化全局来观察与谋划,要使自身建设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系统论的思维谋划基层党建,让基层党建工作着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从国家发展战略,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继续建功立业,向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迈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员之家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