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奥利 ,杨婵娟 ,黄柯策 ,杨光静 ,谢超 (通信作者)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持续1-2个月以上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在12%-34%之间,属于消化功能失调的范畴[1,2]。它能影响小儿新陈代谢,引起身体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继发多种疾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3]。中医将其归为“不欲”、“不食”、“不嗜食”等,《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提出:“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4-5]。因此中医干预小儿厌食症以健脾和胃为主,中医外治法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副作用小,便于患儿及患儿家属接受。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采用特殊手法对人体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作用的方法[6]。目前常分为三字经流派、孙重山流派、湘西流派、张汉臣流派、冯氏捏脊流派和海派等。不同的派别在手法、力度、速度等有一定的区别,但均具有操作简便、取材方便、不受设备限制、小儿易于接受等特点,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7]。Yuan-Yuan Wang[8]等对81例不同证型的厌食症患儿采用推拿干预,选取的穴位为中脘、澜门(外)、天枢等,最终干预后有效率为93.8%,得出其适用于不同类型小儿厌食症的结论。田志丽[9]将206例厌食症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酵母锌咀嚼片与胃酶合剂,观察组予小儿推拿,每天干预1次,频率为15-300次/分钟,穴位为清补脾,清胃、顺运内八卦等,两组均干预10天。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17%,与对照组82.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9.0±1.2)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时间(14.5±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波[10]将105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多潘立酮混悬液,干预组予推拿,均干预14天,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2.30%,显著高于对照组82.35%,且干预组患儿的唾液淀粉酶、血锌以及D-木糖吸收试验指标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推拿疗法能调节小儿脾胃,改善胃肠功能、提高微量元素水平,但存在干预周期较长的问题。
针刺疗法是通过针灸针刺入人体腧穴,激发机体经络之气的一种方法,有助于调节脏腑,治疗疾病,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11]。王昊[12]等将66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观察组针刺四缝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5.75%(P<0.05)。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食量、食欲、体质量及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4.39±1.53)、(5.08±1.94)、(17.28±2.99)、(5.41±1.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9±1.18)、(4.56±1.55)、(16.11±2.08)、(9.2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i-Yuan Fu[13]等对80名厌食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针刺四缝穴,对照组口服尔康宁糖浆,最终观察组与干预前相比,生长素释放肽、神经肽Y显著增高(P<0.01),瘦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高国财[14]等为弥补针刺疗法引起的剧烈疼痛,采用揿针干预小儿厌食症,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干预组予健胃消食口服液和揿针,其揿针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期门,每周干预1次,每次留置揿针3天,最终干预组有效率为93.3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8.16%(P<0.05),且干预组各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针刺干预可显著提高患儿食欲、食量,改善患儿贫血状况,增加机体微量元素等。但其为侵入性操作,易引起疼痛不适,使小儿产生抵抗情绪。其中揿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针刺带来的疼痛问题,但其临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穴位贴敷是将相应的中药敷于特定的腧穴上,使中药经过皮肤吸收,达到治疗作用,具有通调腠理,调节脏腑的功效,其作用途径主要为透皮吸收,水合作用,芳香性药物的促进等[15]。它能使药力渗透、散布深入体内,不经消化道传输,有效防止消化酶削弱药性成分。目前干预小儿厌食症常用的贴敷穴位为神阙、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涌泉等[16,17]陈婉姬[18]等将192名厌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小儿消食颗粒,干预组予穴位贴敷小儿健脾膏贴于中脘、神阙、双侧脾俞、双侧足三里,其方药为山楂、吴茱萸、肉桂等。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2.50%,治愈率为61.30%,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6.70%,治愈率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利然[19]将8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歧杆菌,观察组予口服双歧杆菌联合自制膏药穴位贴敷,在肺腧、膈腧、膻中穴位采用黄芪、白术、防风、黄精作为方药,在神阙穴则采用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作为方药,均干预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9%,高于对照组76.3%,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5.69±2.12)分,低于对照组(11.01±2.98)分,观察组血清瘦素及神经肽Y水平均分别为(7.22±2.36)μg/L、(25.01±6.12)ng/L,高于对照组(5.98±2.27)μg/L、(20.03±5.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改观小儿厌食症状,防止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患儿配合程度,但因小儿皮肤娇嫩,贴敷药物存在一定刺激性,易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20]。
耳穴贴压是将籽粒固定于胶带,贴压在特定耳穴部位,并在干预过程中用手指按压刺激对应穴位,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可持续的特点[21]。徐晓丽[22]将6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1天2次,服用28天,干预组予耳穴贴压(两耳轮换),穴位为脾、胃、神门等,每2天更换一次,每日按压3-5次,共干预24次。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有效率为93.34%、治愈率为43.3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3.34%、治愈率23.33%,且干预组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林丽[23]将100名脾胃不和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消食健儿糖浆,1天3次,共8周,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穴位为脾、胃、肝等,1次3天,共8周。最终观察组有效率达96.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2.00%,且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体重、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候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马宁宁[24]等将106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口服健脾开胃药,观察组予健脾开胃药联合耳穴贴压,穴位为脾、胃、肝、肾等,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有效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的78.00%,观察组复发率为11.32%,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研究可知耳穴贴压干预小儿厌食症具有良效,但因小儿好动且出汗多,胶带易脱落,存在误服的风险。
艾灸疗法是一种将艾绒点燃后在相应穴位进行灼烧或熏熨的方法,其借助温热特性和药物作用来治病防病,具有适用范围广、依从性高等特点[25]。目前单纯使用艾灸疗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文献报道较少,但其对小儿厌食症状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庄玲伶[26]采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干预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为95.00%。林绍琼[27]等将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口服锌剂及胃酶合剂,试验组予改良艾灸法,艾灸穴位为神阙穴与中脘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改善小儿厌食症状(食欲、面色、汗出、体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P<0.05)。以上研究表明艾灸能促进胃肠蠕动,提高小儿食欲,改善小儿厌食症状,但小儿皮肤娇嫩,应注意防止皮肤灼伤。
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器具,在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指导下,采用相应手法在身体体表进行刮拭,以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症状的干预方法[28,29]。杨濮钟[30]将9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予消积运脾汤口服,对照组2予神曲消食口服液,干预组予刮痧联合消积运脾汤,结果对照组1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2有效率为70.00%,干预组有效率为93.33%,干预组主要、次要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刮痧干预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较佳,但目前将其用于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较少,可能与小儿皮肤娇嫩,刮痧易产生疼痛有关。
联合疗法是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中医外治法,以发挥两种或多种外治法的功效和作用,提高干预效果,缩短干预时间的方法。黄国定[31]等将100名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健儿消食口服液,1天2次,共三周,观察组采用健儿消食口服液、推拿、针刺四缝,1周1次,共三周。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尿D-木糖排泄率、锌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厌食、腹胀、便秘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王庆花[32]等将6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予推拿联合脐部贴敷干预,对照组予单纯小儿推拿干预,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且干预组症状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继群[33]将10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和针灸,观察组采用常规干预、针灸和推拿,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患儿体重增长(4.52±1.43)kg,身高增长(2.11±0.52)cm,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疗法干预小儿厌食症可有效缩短干预时间,提高干预效果。
连凤枝[34]等对厌食症患儿采用了指压腹穴和四缝穴,选取引气归元穴、调脾气穴、天枢和四缝穴等,在固定好穴位后,将润滑剂均匀涂抹于拇指、示指、中指指腹上,使用拇指指腹点揉腹部相应穴位,每穴每次按压1-2分钟,以皮肤下陷3mm为宜,使用指尖掐按四缝穴,每穴每次掐按1min,以局部微红为度,每天1次,最终有效率为90.48%,体质量总增长率为69.05%。何纾文[35]等采用腹针对1名厌食症患者进行干预,穴位主要为引气归元,腹四关等。操作人员引导患儿取仰卧位,定位后使用毫针穿过套管快速进入腧穴皮下,留针30分钟,每天1次。干预10次后,患儿食欲明显增加,睡眠、二便情况改善,随访6个月后,患儿身高增长5cm,体质量增加5kg。特色疗法干预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疗效,但多为医者的经验总结与临床体会,其疗效仍有待考量,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外治法具有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近年来,其以健脾和胃为总原则,促进脾胃运化,使得患儿食欲、食量恢复,微量元素水平提高,疗效显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目前将其应用于干预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外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操作、评定标准尚未规范,操作、评定指标尚未量化,不利于其推广;②部分中医外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基础机制尚不清楚;③部分中医外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不够严谨,缺乏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因此中医外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