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戏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2-12-07 03:23赵新丽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茂腔戏曲艺术

赵新丽

(青岛市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山东 青岛 266400)

茂腔起源于山东胶东,在胶州、黄岛和高密一带发展比较好,形成了几支专业的戏曲团队,培养了深厚的艺术文化氛围。茂腔的曲调柔和婉约,有很强的波动性,因其演唱方式是本地方言,因此,本地人会感觉特别亲切,易于理解,有很强的视听感受,被老百姓誉为“胶东之花”。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足可见茂腔最火时的状况。茂腔在大众当中深受女性的欢迎,其迷恋之深非三言两语所能形容。然而茂腔戏终究只是当地的一种艺术,并不能为其他地区人们所普遍认同,因此,它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与大众审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得以延续[1]。

一、茂腔的由来与发展

关于茂腔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有三种。一是在公元1820年,山东某地发生干旱,河畔一片荒芜,许多人都要沿街乞食,一姓周的父女为生计,闺女到处卖艺,一边打鼓一边唱,父亲一旁附和着哼唱,他们的曲子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所以被称为“周姑子”或者“老拐调”。另一种是明朝时期,一个姓周的尼姑,带着哭腔沿街行乞,讲述自己的苦难,与平民女子发生感情上的联系,于是民间开始吟诵起“周姑调”。另一种说法是“肘鼓子”,是民间的一位艺人用肘子敲响节拍,用关节敲击小鼓,右手打手锣,从而得名。为何道光年间茂腔兴盛呢?是在饥荒之年由民间百姓所代代相传的。茂腔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肘鼓”。200多年以前,“肘鼓子”与秧歌、当地方言融合在一起,被称为“本肘鼓”。体现了爱情、家庭伦理等生命要素,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当时“本肘鼓”只有鼓、椰子和一面手锣,妆容也很简陋,根据大众需要,在演唱和弹奏的工具上也有很大改进,发展为“冒肘鼓”,当时有一对夫妻,他们和自己的独生女“老满洲”在街头卖艺,后来把自己的闺女和一个叫“本肘鼓”的丁姓青年联姻,后来又把戏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男女声调结合在一起,于1876左右,由“老满洲”夫妻结成“丁家班”,共同研究演唱,同样也赢得了许多听众的青睐。五十年代初期,“打冒”唱法不再出现在句子结尾,而改为在“中段”或者“过门”中,“冒”与“茂”同声,有繁茂的意思,因此就有了“茂腔”这个名称。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联合小、中、大学共同推动茂腔戏的普及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展演,开展各类民间文艺活动,促进茂腔民间戏曲的普及和发扬,使得民众对茂腔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唯有通过茂腔文化继承人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为茂腔的传承与保护护航,使其能够在新时代迎来更好的发展。

二、茂腔的艺术特色

1.声腔及音乐伴奏

“茂腔”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起源于乡村地区,由早期的民间说唱演变而成,歌词简洁、易于理解,旋律古朴中带有一丝淡淡的哀伤。茂腔由本肘鼓至冒肘鼓演变而来,其唱法具有“打冒”的特色,即在终曲时,声调上升八个音阶,以慢板为主,加上多种花腔唱法,此唱法十分特别,使人一听即知其艺术气息。茂腔声腔在吸纳大量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吸取了许多戏曲类型的演唱,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茂腔唱法调试6、1、3、5为主的骨干音,属于大调式音乐体系,结尾音通常是5、1、2。“冒调”通常是把5个音阶提高八个音阶。茂腔的唱法高低起伏,欢快的旋律使人愉悦,悲伤的曲子使人神伤。

2.演出剧目

“本肘鼓”在发展成为茂腔之前,所有的剧目都是以表演为主,如《穷吵年》《小五台》等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的人生剧。其曲调十分婉转,节拍舒缓,唱词是七字句,易于理解,“本肘鼓”在演唱的过程中,艺人均以“干唱”为主,故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至今,成为茂腔,承袭“本肘鼓”的表演特色,在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缮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等。此外,还有《秦香莲》《蓝桥会》《双婚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移植剧目《桃花扇》《元宵谜》等戏曲,还有茂腔母本戏如《刘海砍樵》《王定保借当》《王小赶脚》等,还有现代戏如《苦菜花》《党的女儿》《朝阳沟》等。正是由于这些剧目的出台,茂腔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3.角色行当及音乐

茂腔角色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被称为“三小”,后来发展起来,人物越来越多,变得更加齐全。比如,生行里在小生的基础上,融入了大生、娃娃生等角色,旦行里也融入了花旦、青衣、老旦,花旦也可以演小旦、刀马旦;净行花面是文旦和武旦,同时肩负着扮演文角与武角的任务,末行则是年纪较大的角色;丑行里既有小丑,也有丑婆,因为用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因此十分惹人发笑,有很多生动的包袱,深受大家的喜欢。在加入这些人物的表演后,使剧目更加丰富多彩。茂腔的乐曲在“本肘鼓”时代是以艺人为主调,发展成“冒肘鼓”之后,以柳琴为主要伴奏,因受京戏的熏陶,以京胡、京二胡等演奏乐器为主,并加入了勾、抹、抵、滑音等弹奏手法,更能突出其乐曲的风格。其他乐器还有月琴、笛子、喷呐、笙、中阮、扬琴等。乐队武场有鼓、拔、锣、梆子、碰铃、手锣等[2]。

三、茂腔生态现状

1.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多元文化充斥在民众的视野中,比如现代文化的冲击等致使传统文化被冷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而茂腔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个问题。目前,茂腔的职业剧团只有五个:胶州市文化服务中心艺术传承保护科、高密市艺术剧院、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诸城市艺术团、五莲县茂腔剧团。记者走访了各个剧团,了解到目前的剧团所在地不仅没有排练场所,而且周边的条件也并不适宜于剧团的发展。由于资金不足,新剧本难以排练,部分濒临绝迹的传统戏曲也没法重新编排。

2.缺少继承精神

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老戏骨大都已经过世,第一代的传承者也都已经步入暮年,很多的传统戏都已经濒临绝迹,保护起来已经是迫在眉睫。从高密市一些有威望的老艺人那里了解到了茂腔在乡村的情况,村里99%的年轻人都不了解茂腔艺术,问起茂腔历史与现状和艺术特征,有人甚至问:“茂腔是什么?”百分之八十的茂腔世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后人去继承茂腔,他们认为这个民族的传统很快就会被现代社会所抛弃,让他们的子孙去学,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失去自己的前途。高密市艺术剧院是市政府投入了一千万元建设的,但三年来,来这里观看演出的人还不到三千。根据民众不同年龄层的民意调查,百分之百的青少年认为,在这个新的经济年代,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流行和摇滚上,而没有人注意到戏剧。30个参加调查的青年中,只有一位对茂腔很熟悉,其他对茂腔的认识寥寥无几,比如《小姑贤》《借年》《王二小改嫁》等,这些曲目由于过于经典,而获得了广泛的流行,吸引了小部分年轻人的注意。

四、茂腔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思考

1.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统也在逐渐流失,乃至消失,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化损失。比如,从宏观角度讲,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流失,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害无益。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于2016年六月联合青岛滨海学院、石油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一场“茂腔”的民间文艺活动,对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和这些高校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既能够弘扬民间艺术,还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文化视野得到了拓展。基于此,我们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有正确的解读,并且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3]。

2.茂腔的保护首先要保持它的“活化”状态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特点,因此,我们既要对其进行“活化”,又要把它置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它的真正价值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既要保留茂腔的传统,又要为戏曲演奏家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观众,舞台无从谈起,因此,要扩大戏剧的演出市场,才能使它“活化”起来。此外,相关机构应重视传媒的推广。比如,在当地的电视台开设茂腔栏目,介绍茂腔的有关内容,并播放一些名家的唱段,让观众感受茂腔的气氛,让喜欢茂腔,却不能收看的民众有机会欣赏茂腔。并开设专业的表演项目,教授民众如何唱茂腔。CCTV-11是戏剧台,许多著名的戏剧大师都会给听众讲一些经典的故事。当地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培育著名的表演者,创办专门的学院。京剧、黄梅戏、越剧等都有国内声名显赫的演唱者,而茂腔却没有足够的声望,也就没有很多知名演员。由于年轻一代对茂腔的关注度不足,导致了艺人的断层,导致了受众的逐渐减少。所以,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来进行儿童的教育。推广茂腔艺术,与培育戏曲爱好者、培育茂腔艺术团体相融合。以培育优秀的人才和专业戏剧、乡村戏剧表演、戏剧评奖等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提高了大众的综合文化素养,推动了胶南民间文艺的发展,并且为推动戏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领导机制

茂腔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茂腔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特征,比如高密市就将茂腔列为“一宝”,茂腔如今已成了高密地区的标志和特征。要把茂腔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发挥主导、强化行政。比如,把茂腔的保存纳入工作日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协调、高效的保护性领导体制,把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茂腔制订相应的政策、明确的保护对象和指导方针、增加资金和人才。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和发扬茂腔的历史,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强化茂腔人才的培养。一是通过聘请专职师资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支持,以保证办学、创编、排演的经费;三是持续扩大戏曲演出市场,大力培育观众群体,以推动唱腔戏曲的宣传和广泛普及;四是制定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地方性的戏剧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计划,通过“走进校园”“企业”“社区”“上山下乡”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成立茂腔文化遗产基金,列入市政府每年的财政拨款,用来组织大型文艺演出,从而加大茂腔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使得人才受到更好的培养。

4.加强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戏曲茂腔的发展之路

一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姊妹艺术的继承和借鉴,进一步克服了茂腔的男女同调,音乐、板式不多的难题;二是突破原有的“三大件”的伴奏方式,增加现代音乐的特点,增加它的艺术魅力;三是要强化当代戏剧的创编与排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编贴近时代、生活、群众的艺术作品,以满足目前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诚然,世事变迁,要维持茂腔曾经的文化界核心位置、一枝独秀,已经不太可能,更不能期望它为现代社会所接纳和热爱,我们要坚持茂腔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四是加强对茂腔民间戏剧和曲牌的发掘和整理,确保其传承和发展。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技法,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到现在,还没有一部自己的曲牌资料,很多经典作品都遗失了,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没有得到继承,让人感到遗憾和惭愧。有些经典的戏曲唱段,务必进行科学的整理与保护,不然,何谈传承与发展呢?五是加强茂腔活动的调查,推动戏曲茂腔的发展。胶南地区的文艺界对此进行了研究。此外,要继续拓展茂腔的观众群体,促进茂腔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强化茂腔的艺术生产力。戏剧的繁盛源于创作的兴盛,而创作的繁荣则取决于展现出的优秀作品。坚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群众、用积极的舆论引领群众、用好的文学创作激励人们的“三贴近”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剧目特色的同时,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与群众的现代戏曲,将优质的作品献给社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结语

茂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得民众的喜爱。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茂腔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现代化形势下,愿意接纳茂腔的人已经不多了。茂腔发展停滞不可避免。因此,唯有通过茂腔文化继承人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为茂腔的传承与保护保驾护航,使其能够在新时代迎来更好的发展。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关怀与大力扶持下,在茂腔之乡胶南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戏曲将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猜你喜欢
茂腔戏曲艺术
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的传承及保护思考
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以高密茂腔为例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