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敏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电子商务广泛兴起,物流需求持续增加,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较往常更为严重,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采用先进管理理念,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节能减排,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体系。2020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指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转变交通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最终发展长三角绿色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相似自然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国家为发展经济开展跨境合作,成员国之间相互减让关税。这种关税联盟创造了新的出口与投资机遇,使贸易额大大增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广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简·丁伯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与积极一体化,前者是消除参与国之间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后者是制定新的自由化政策法规,用强制力量纠正市场错误,形成最适宜的国际经济地域结构。弗历次·马克鲁普认为经济一体化可以有各国之间的,也可以有一国之内各个地区的。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狭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孙大斌提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动态过程。
绿色物流的出现源于人类保护环境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兴起了一股绿色浪潮,将绿色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绿色物流就是为了缓解物流行业兴起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发达国家率先使用立法手段出台了各种环境保护法规,最早提出绿色物流概念的是H.J.Wu和S.Dunn,他们认为绿色物流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企业需要响应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物流全过程绿色化。发展中国家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政策,推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曾国平、谢庆红认为绿色物流是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是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绿色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王长琼认为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的过程。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绿色物流正是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约束物流过程中违背绿色发展的因素,增强社会整体效益。在交通运输方面,选择绿色交通工具可以提高货物周转率和配送效率。长三角区域抓住便捷交通优势,通过消费需求促进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物流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迅速形成。发达国家早已制定了完善的污染防治法规,检疫标准苛刻,环保产业成为其新的国际经济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薄弱,法律法规滞后,沦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因此,我们需要尽快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完备的绿色物流体系。通过资源的回收与高效的管理技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区域绿色物流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成为人们关注和消费的新风尚。为响应国家政策,区域内各地省市大力推进绿色物流。近年来,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民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持续攀升,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通过农产品的供给与消费端的反馈等维护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平衡,使农业发展朝绿色节约的方向改变,实现物流产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物流中转枢纽,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省市物流产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独立运作,存在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的问题,重复建设浪费惊人,限制了区域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长三角物流产业政策为不同时期的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大多约束传统物流,缺乏针对绿色物流发展的具体政策。规制物流产业的法律法规仍以环境防治法律法规为主,尚未设置专门针对物流产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且在税收优惠、项目补贴上对绿色物流的扶持力度不大。
虽然长三角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尚存短板。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各省市物流基础资源很难进行有效衔接,如长三角部分省际公路交互不顺畅,京沪、沪昆通道部分区段铁路能力接近饱和,跨海湾跨长江干流通道数量仍显不足,亟待更高标准的互联互通。因此,各省市规划不一、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不畅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产业运作需要与众多部门协调配合,如税务、检疫等部门,但各部门大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信息又常因涉密很难共享,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仍有差异,导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物流产业快速提升,使长三角成为我国物流人才集聚的区域。但是面对持续增长的物流需求,仍面临物流人才短缺、高中级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我国物流研究教育起步较晚,高等院校高级物流教师缺乏,导致兼具环保与物流知识的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二是目前大多数物流在职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多由计算机和管理方向的人员承担,很难真正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因此,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多样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已经成为阻碍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常常受到地方利益的限制,物流水平难以提高。因此,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需要制定统一的绿色物流政策法规,促进区域绿色物流协同发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制定区域内物流发展的宏观政策,对物流过程以及物流中心形成统一的管理规定,整合区域物流产业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给予长三角绿色物流企业政策支持,加快物流企业绿色化转型步伐。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许可证制度、绿色金融等多种激励手段,加大对绿色物流企业的支持,促使物流企业加快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区域物流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加快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应抓住发展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信息网。如优化长三角区域内各级公路设施的布局,提升沪杭、沪宁、宁杭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完善铁路跨海、过江通道布局,积极开发长江支流航道,提升货物运输能力。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起长三角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信息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物流资源和信息网络合一,从根本上提升长三角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水平。
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物流,需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政府方面,要采取不同的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针对国内外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吸引机制,建立长三角区域物流人才信息库,实现区域内物流人才流动与共享。学校方面,要开设绿色物流相关课程,加强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既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又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物流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力结合。企业方面,要丰富培训形式,抓好员工入职培训,使其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开展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更好的掌握物流行业发展新动向。组建绿色物流创新团队,为长三角区域绿色物流的崛起输入优秀物流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绿色物流已经成为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需要以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为目标,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共享,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衔接,加快绿色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形成环境共生型绿色物流系统,促进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