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燕,张劲松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精辟论述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内含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特质,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宝贵教育资源。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新时代接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主力军。伟大建党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崇高情怀指引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地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课堂中,有助于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塑造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激发大学生开创美好未来的斗志,强化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担当,激励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寻找中国发展新出路的探索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各种思想交流碰撞中能够最终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改变中国甚至改变世界的理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以实践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并形成了以解放人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地把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青年学生科学把握好理想和现实的辨证统一关系,把握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在追求远大理想的同时,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特质和生命意义。我们党一成立,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挫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这些伟大胜利、伟大奇迹都承载着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忠诚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希望和寄语,牢记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和号召,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以自身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英雄气概,是革命先驱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砥砺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战胜困难挑战、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史诗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盎然,正是源于共产党人身上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独特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既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势和顽强,体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和勇气,更展现为改革开放时期“杀出一条血路”“摸石头过河”的血性和拼劲,还表现为新时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和担当。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道德和优良传统,是鼓舞共产党人在苦难挑战面前奋勇前进、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持奋战到底、在生死攸关的境况下能够力挽狂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2]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不仅为阐释和倡导革命道德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凝聚爱国热情、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珍贵的教育素材。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道德旨归。《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对党忠诚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日起就始终牢记在自己心里的价值准则,入党誓词就是最好的说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苦难、挑战、敌人面前都能够保持坚不可摧的毅力勇气和坚持勇往直前的步伐,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员始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绝对忠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将自己的事业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相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奉献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落实高校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良好契机,它对培育时代新人、加强思政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5]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导,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伟大建党精神内含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培育担当使命等精神内核,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为契机,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继承、弘扬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向大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发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育人价值和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斗的时代新人。
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鲜活题材和教育资源,是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上,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从课程目标的改革创新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指引思政课课程目标建设的重要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新时代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教学话语体系的改革创新上看,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党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的精神密钥。党的百年故事是讲清楚、讲透彻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素材。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将党的实践研究和创新理论生动地融入到思政课,能够推动思政课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理论话语等方面实现创新性发展。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的新要求之一,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和重要原则。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政治引领、思想指导、价值引导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堂上,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分析思政课教材的授课内容,用科学的知识和真理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崇高情怀,用崇高情怀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实现“内容为王”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从而引领青年学生坚定地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崇高信仰,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而推进思政课建设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协同并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丰富内涵融入到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及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在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要理清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党一百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授课内容,论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要讲清楚我们党这一百年来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苦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讲清楚“100 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7]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时代价值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的教学中。讲清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将“道法”课与“原理”课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知识点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形态;论述清楚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必经阶段是社会主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阶段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的道路;阐释清楚理想和现实的辨证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党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心,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指引他们在追求远大理想的同时,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的章节内容;以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以“中国梦”为切入点,从党的100 年发展史中讲述清楚我们党在初心使命的价值鼓舞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时期“寻梦”“追梦”“圆梦”的奋斗过程,在教学中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做到听党话、跟党走,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伟大目标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将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时代蕴意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阐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4]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使命担当和时代价值与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和时代责任结合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和青年的号召为切入点,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地融入到《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希望和寄语,牢记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科学内涵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中,要讲清楚一百年来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使革命英雄的信仰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熔铸到学生的心中、践行到学生的行为中;讲清楚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出现的一批批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事业付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敢为人先的英雄人物、扎根人民群众而默默奉献的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年学生从共产党人的事迹中领悟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伟大成就、伟大胜利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取得的,而是历经艰难困苦、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付出一切的努力才取得的,从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8]的真正涵义,教育大学生自觉以革命先辈为自己的学习榜样,自觉传承好红色基因,养成崇尚英雄、关爱英雄、敬重英雄的良好习惯,敢于同各种诋毁民族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时代价值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目前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关键时期、所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国际国内背景,在授课中回应青年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话题,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的本领;引导大学生们在前进道路上时刻激励自己做好为新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准备;在国家利益、党的秘密等大是大非面前敢于站出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惧风雨、勇担重担,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丰富内涵融入到“原理”课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学中,要讲清楚人民群众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原因;讲清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诗篇;讲清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生动体现;讲清楚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使学生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牢记于心中,落实于行动上,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奉献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丰富内涵融入到“概论”课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经过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可才确立的;通过党的百年历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4]的深刻涵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爱国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践行者,从而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指导,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牢记“国之大者”的时代担当,珍惜韶华,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创造中国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塑造品格、淬炼灵魂、鼓舞斗志,激励担当、凝聚力量,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