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纯 信轲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153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纵观世界百年工业化历程,在经济发展中占核心地位的始终是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彰显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精造强国”的决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高端的装备和技术,更需要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根本力量,对于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推进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由上可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战略和时代共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制造强国到精造强国的升级,都需要大批优秀的产业人才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势在必行。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工匠精神”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品质,更是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部分。在新的历史时代,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的发展培育高素养、高水平、高技能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工科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机械基础》,不仅内容专业性强,而且富含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精神等元素,因此,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策略等,可让高职院校学生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目标,提高职业道德,升华职业素养,从而养成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狭义上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等。当下,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期,要完成这种量变到质变的改变,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将工匠精神培养有效的融入学生职业素养中,这样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的需要,才能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贡献坚实力量。
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工匠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的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面对不论是国宝司母戊大鼎的雄厚,还是北京景泰蓝的精美,我们不仅惊叹古代匠人精神的伟大。历经千年的传承,工匠精神的品质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化大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作坊的生产,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正在不断减少,然而,高新科技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因此,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一般来说“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爱岗即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为责任心是对工作专心致志的态度。爱岗敬业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是对本职工作的一种职业态度,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
“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3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航天制造一线,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为了提高焊接质量,他挑战生理极限,焊接时竟能十分钟不眨眼!为“挖”走他,曾有企业用高薪和两套北京房子为条件,但他选择拒绝:“为国家做事的自豪感,金钱买不到”,在他眼中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换回物质利益的行为,它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过程。
专注需要淬炼内心,放下浮躁心、投机心和功利心,是执着坚守的精神,是成为“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古语“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正是对这种精神的诠释。
胡双钱,我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的一名钳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胡师傅整整重复了40年。经过他手的数十万个零件,却从未出过差错,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能翱翔于蓝天。
精益求精就是指人们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上,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更完美。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对细节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习惯于追求完美,他们通过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力求把作品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从中享受作品升华的过程。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把作品作为匠人精神的荣誉。
新时代不断涌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楷模,如为“神舟”、“北斗”等装过天线的钳工夏立、“LNG船”上焊工张东伟等,都很好地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追随、模仿不可能换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国际地位。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从立项开始,历经26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托起中国人的全球梦。
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团结就是力量”,诠释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传统的观念中,工匠行为是一种私人的、孤独的努力,故有句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现代的工匠精神更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结协作是现代工匠精神重要的元素。
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主体的工程长度约为35公里,其中包含了离岸人工岛以及海底隧道,作为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团结协作是必要的保障,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整体成果。
《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制造业人才培养起着基础性、专业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中培养工匠精神是我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基础》课程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应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制及教学环节的实施,突出专业课程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形成专业课程育人的培养体系,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在高职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实践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占学生总课程的80%左右,学生和专业课程教师的接触的时间更多,若专业课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注重育人,势必造成学生 “精神缺钙”。因此,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把“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才能真正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课程思政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在确定课程专业目标同时,将“工匠精神”等思政点明确写入课程目标,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使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和发挥专业课在价值引领上的作用。
机械基础作为机械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工匠精神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根据课程对应的专业知识点,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挖掘思政教育目标。如在讲解精度知识点时,举例大国工匠方文墨,他手工打磨的精度能达“0.003毫米”,被命名为“文墨精度”,这个精度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成绩是方文墨在训练中,总是将公差缩减至标准的一半,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而获得,由此用案例很好的诠释了工匠精神。
实现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等思政目标的融通,必须调整现有教学策略、改进现有教育手段,才能实现育人目标的提升,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工匠精神的本质。
4.4.1 以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
要把工匠精神等价值引领元素及内涵融入原有的课程教学,必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是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隐性思政元素,通过教学设计,巧妙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和谐共融,潜移默化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实施过程中,宜采用包括启发式、参与式、分享式、探究式等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如在讲授机械概论时,可向学生介绍“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推荐学生观看《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视频,组织讨论,以此培养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4.4.2 以校企合作淬炼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企业是高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氛围,并利用企业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工匠精神,让学生养成刻苦工作、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4.3 以技能大赛锻造工匠精神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应用的平台,技能往往具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属性,而在训练过程中往往很枯燥,甚至很艰辛。训练中的一点小的疏忽,可能就会导致赛场上的抱憾。对于备赛的训练中,尤其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4.4.4 以大师教导传承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尤其是身边的典型,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如把我校优秀毕业生,获得“大国工匠”称号的陈亮,请进校园、请进课堂,以他真实语言、真实经历来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弘扬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专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方式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点的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只会让学生只注重成绩,而忽略精神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应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立体的综合评判机制。本课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4.5.1 养成教育评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可加强学生的日常规范考核,加强迟到、早退、课堂等环节考核;通过考核学习通网上教学平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上课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等,在各个环节的细节上对他们提出高要求。久而久之,培养学生自律、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习惯,这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素质。
4.5.2 创新协作评价
创新协作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要素,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沟通交流和学会分享研究成果,利于发展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知识时,要求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团队,根据教学任务,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机构模型,并共同完成模型的展示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考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功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工程素质,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协作成为毕业生的基本素养,以满足“制造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为契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输送社会发展必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