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琳琳,谭大龙,裴斐斐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政办,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进修教育制度是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治水平而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传统的进修学习模式是“散养型”[1],进修医师自主适应环境,进修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修医师的主观积极性。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是指一个临床上能力、知识和经验更丰富的个体给予学员建议、指导和支持的教学方法[2]。如何结合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完善进修医师教育制度和培养体系,将对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助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进修医师实施导师制培训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提升进修医师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其核心是在带教老师和进修医师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根据个体化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模式[3],因此施教,针对性的指导进修医师思想、学习和生活,既可继承传统教育模式,又可发挥现代医院优质资源,旨在培育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现代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员行动、全程衔接、全方位发力的教育模式。进修医师培养是教学医院工作重要部分,也是基层医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于进修医师教学工作,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落实。
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中部署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工作,明确要求对骨干医师的培训工作采取“导师制”,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继续教育相关管理规定和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都国家对县级医师培训模式的进一步提升,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向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确保培养出优秀医学人才。
传统的进修学习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限制了医师的灵活性和创造性[6],难以达到提高医师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实施进修医师导师制,可促使帮扶指导直接而高效。在导师的带教下,结合学员的特点,可以针对进修医师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促使他们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师生互动合作,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其临床能力和创新精神[7]。导师制是双向、互动、参与式教育模式,在进修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导师和进修医师关系更为紧密,有助于促进进修医师综合发展。
医改的实施对医院发展和临床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医院不仅履行救死扶伤职责,还需要继续发挥社会公益性职责,将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医院传递,一方面通过医师走下去,把先进的技术带到基层,另一方面基层医师通过国家级、省级以及自主等不同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基层医师医疗服务水平。传统的进修学习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当长期进修学习处于低效能状态后,就会引起将进修作为走过场形式,严重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导师制模式将带教老师和进修医师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形成医院发展与继续教育新的结合,也将是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有些医院普遍存在工作制度不完善,导师制考核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导师制的有效实施[8]。完善的考核机制,科学、规范的考核工作,能够明确职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在基层医师进修学习过程中,医院应构建全面、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1.1 全面性原则
导师制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构建应能够全面、真实、具体地反映进修医师学习内容及成效[9],可通过理论考核、技能操作、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进修医师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如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理论指标与实操指标、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等相结合,使考核指标体系更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和可比性[10]。
2.1.2 标准化原则
进修医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个人的学历、职称、理论知识、专业水平、技术能力、自身素质、学习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也参差不齐[11],从而所产生的有形成果、无形成果也都无法统一。为了合理评估导师制教学模式培训的学习效果,制定的各项指标需具有合理的标准化目标。
2.1.3 导向性原则
对进修医师考核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为进修学习提供明确方向和目标。通过以“考核促整改”“以整改促建设”,确保在导师制进修学习过程中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调动进修医师学习的主动性。
2.1.4 可行性原则
对进修医师考核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能够切实地对进修学习效果加以考核和评价,指标的选择既不能过于单一,又不能不符合实际,应做到具有考核的可行性。
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是构建科学、规范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进修医师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实现医院、带教老师和进修医师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从医德医风、临床技能、理论知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医患沟通等多个方面提高进修医师的进修质量和效果。
2.2.1 人文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提高业务水平继续学习的精神,还应具备服务百姓,充满人文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扎根基层的医学人才,需要顶住工作压力,更需要有一颗奉献基层的心。导师制教学模式中引入医德医风、团队协作等评价指标,体现了加强进修医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进修医师的人文素养。
2.2.2 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评定是评价进修医师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价中,可用独立思考、理论知识、临床技能、逻辑表达、团队互助、综合素质等反映进修学习的综合能力素质。进修医师的知识水平除了基本的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外,还应尽可能参与到新理论、新技术、学习态度等方面,从而培养进修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问题能力[12]。
2.2.3 进修过程
在评价中,可以将导师对进修医师指导时间、内容、方式、培养情况等作为导师制学习过程的指标之一。进修学习过程的评价一方面可掌握带教老师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分析不同的 指导方式对进修医师的指导效果比较。
2.2.4 进修业绩
教学医院是培养基层医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进修医师进修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基层医院的发展,对分级诊疗制度能否有效落实有着重要作用。进修医师学习业绩也是评价导师制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价过程中,可将进修医师的进修业绩、思想表现、操作能力、结业情况等反映进修学习业绩。
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既是促进进修医师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确保学有所成,更是保障导师的指导质量,充分履行职责,为导师制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13]。
2.3.1 考核评价的组织
导师制考核工作由医院进修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负责导师制考核工作的实施与协调工作;各科室可结合实际情况,成立科室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导师制进修医师学习考核评价工作。
2.3.2 考核评价的时间
考核评价时间应结合进修学习进度,频率不宜过高过低,频率过高会增加导师的教学压力和进修医师的学习负担,频率太低则起不到导师制教学目的,和常规进修教育区别不大。根据进修医师情况,对进修医师培训前后进行一次导师制教学模式考核。
2.3.3 考核评价的程序。
2.3.3.1 综合素质评定表
对进修医师培训前后,从病历书写、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分数设置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考核评价越高。
2.3.3.2 出科成绩评定表
评定表由医院根据教学要求和计划自行设计,并经主管部门审批通过,为保持严密性和严谨性,考卷分为AB卷,在医师进修结束出科时随机抽取考卷考试,作为出科成绩评定。
2.3.3.3 教学质量的评价
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进修医师对导师及实习导师的评价,并以不记名方式答卷,围绕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能力、技术水平、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设置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考核评价越高。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以及激励和教育功能,一方面提升进修医师的业务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助推分级诊疗等卫生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提高导师教学积极性,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导师制实施情况,加强结果运用,对考核优秀的导师可在医院大力宣传,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未能履行职责的导师应采取约谈等方式提高认识,从而促进导师制教学模式良性发展。
导师制模式是以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14]。进修医师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基层医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符合现代继续教育制度发展的需要,是一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工作。基层医师存在知识层次和思维角度的差异,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应结合导师制教学实际,建立并完善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并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制度,从而全面推进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