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生态自然观

2022-12-07 09:55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巢湖图景谚语

祖 艳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德国洪特堡最早提出“语言世界观”术语[1](P70)。他认为,语言对于人的世界观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民族利用语言工具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思维。语言、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对语言世界图景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俄罗斯学者Кубрякова认为,语言世界图景是与语言紧密联系,并通过语言形式所折射出的那部分观念世界[2]。我国学者认为: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利用本民族的语言集中体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在本民族语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3](P5)。总的来说,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指的是利用语言让现实世界得以观念化地表达,从而形成该民族对现实认知世界的统一观念。语言世界图景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是语言、文化(思维)和现实世界三者的关系[4]。

谚语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对各种事物的经验和体会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巢湖地区作为安徽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以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为中心的环湖区域,包含合肥市、巢湖市和周边几个县。环巢湖地区农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农耕文化又离不开大自然,环巢人在农耕的过程中形成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教训一般都是靠谚语世代相传。因此,笔者尝试运用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和在语言世界图景研究中常用的观念分析法,研究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图景中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形成影响因素。

一、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从共同体征服者的角色变成共同体普通成员角色,强调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5](P72)。环巢湖地区劳动人民在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对人类与自然应如何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整体观

生态整体观是指生物(包括人)与周围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环巢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界的土地、水、植物等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大自然中的万物,并且认为万物一体,大自然所有事物都是有关联的整体。

在农耕社会里,土地对农民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是物质来源的基础。人们对土地有着很大的依赖,土地提供人们生活必需品。所以,环巢人知道对土地要熟悉了解,要善待土地,这样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反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土能生万物,百物土中生”“人靠地活,地靠人养”“有土自有财”“土中生白玉,地里出黄金”“土是摇钱树,地是聚宝盆”……环巢人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必要性。“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人养地,地养人”“人不亏地,地不亏人”“人哄地,地抛荒”……如果善待土地,土地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薄地,地薄人”“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死了亲娘没奶水,丢了土地没吃喝”“地哄人,少收粮”……如果不善待土地,收成就会收到影响,最终还是害了自己[6](P485-722)。

在农耕社会里,土地是农民的命,而水又是土地的命。环巢人知道水不仅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种植,还可以用于水产品的养殖等。“水是庄稼命”“水是地的娘”“无水不成田”“水是粮的命”“水是庄稼奶”“水是庄稼的油”“水是地的血”……没有水,就没有庄稼;没有庄稼,就没有粮食。水除了用于农作物的种植,还可用于水产品的养殖。“水中百祥宝,只怕人不找”“水中求财,一本万利”“要发财,水中来;要致富,育珍珠”“鱼在水里跳,钱向水里要”“一年养鱼,年年有余”“大小水面一起抓,二三年内吃鱼虾”……环巢人重视水在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水也可以带来财富。“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放鱼栽姜,利益无双”“捞鱼摸虾,补助庄稼”……水产品的养殖和农作物的种植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环巢湖有些地区山高林密,植物物种丰富,适合发展林业。植物对人们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也保护了周围的环境。“树满树庄,不怕年荒”“家有千棵树,不愁吃和住”“当年富,拾粪土,长远富,多种树”“要想富,多栽树”“山区林是宝,无林富不了”“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种树可以给山区人带来财富,所以山区人们重视植物的种植。“若要天增产,山山撑绿伞”“山上披绿装,粮食堆满仓”……种树可以防止山林水土流失,可以保护山下的农田。“绿了荒山头,清水千沟流”“栽树成荫竹成林,牛羊兴旺何水清”“树木成林,风调雨顺”……环巢人明白种植树木对于河水等周围环境的绿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环巢人发现大自然中的事物之间也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柳根发红颜,必定大雨下”“槐树臭,桃树腥,必有三日雨淋淋”“大树裂皮,大雨不止”……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环巢人会根据这些植物的变化预测雨的来临。“鱼虾识水性,鱼鳖兆阴晴”“鲫鱼眼睛红,大雨下一夜”“田螺浮水面,有雨不会远”“螃蟹爬上岸,大水到处漫”“蚌浮水面,大雨快见”“黄鳝浮头,有雨在后头”“龟探头,南望晴,北望阴”“青蛙齐声唱,大雨密密下”“蚂蟥直线走,天气晴得久”“蜻蜓低飞要发水”“蜻蜓点水要刮风”……动物的行为也会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反应,因此动物也可以帮助环巢人预测晴雨天天气。

(二)生态平等观

生态平等观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共同体中,人是这个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这个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同伴,而且还要尊重这个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生态平等观强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物与人可以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以及生态物与人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权利。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动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来源和收入来源,也可以帮助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环巢人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生存在大自然中,是互相平等的,人类离不开动物。人类在利用这些动物的同时,也要善待这些动物。

“鸡鸭鹅,家能发”“牛是一身宝,世间少不了”“六畜兴旺猪为首”“养上一群羊,不怕有灾荒”“家喂十只兔,日子穷变富”“貂是软黄金,浑身都是宝”……这些谚语一方面展示了环巢人家中的动物图景,有鸡、鸭、鹅、牛、猪、羊、兔子和貂等动物;另一方面也可见这些动物不仅可以满足农家人食物需求,而且还是农家人致富的手段。有些动物还可以帮助农家人从事农业生产,如牛、马、骡等,“耕牛农家宝,定要照顾好”“种田无牛,日愁夜愁”“牛是种地的哑巴儿子”“牛肥背犁,马肥人骑”……环巢人知道在使用这些动物干活时要注意爱护它们,要把它们当成是家里的一份子。环巢人对待耕牛格外珍惜,“牛有歇有饱,十七八年不老”“牛有千斤力,不要一时逼”“宁拉十步缓,不拉一步喘”“不怕千次用,就怕一次累”。养羊时会“春放阴坡夏放凉,秋放山洼冬放阳”,给羊吃新鲜的草,“秋天不积草,来年不看羔”。养猪时会“立夏给猪洗澡,立冬给猪铺草”。环巢人知道“好猫管三家,好狗护三村”,因此会“日喂猫,夜喂狗”。对待家禽也要爱护,“养鸡要勤,养鸭要腥,养鹅要青”。

环巢人知道动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在饲养动物过程中,为了取得好的效益,根据动物的生长规律,总结了一套经验。一要注意喂养的水和饲料:“饮井水,最干净,牲口喝了少生病”“饮净水,羊儿肥”“饲料饲料,拣静筛好”“若要牛膘好,多喂露水草”“粗料细糠喂得热,猪仔爱吃易长膘”“要想羊儿好,天天吃鲜草”……同样是牛,水牛和黄牛喂得草料还不一样,“喂水牯,五千五”“喂黄犍,三千三”……二要注意喂养的时间:“渴不急饮,饿不急喂”“白天喂误事,黑夜喂长膘”“一日三饱,强似上料”……三要注意喂养的环境:“山林宜养鸡,水乡宜养鸭”“看鹅无巧,水和青草”“春放阴坡不乱跑,防止羊儿吃毒草”“春放阴坡夏放凉,秋放近坡,冬放高坡”……

(三)生态循环观

生态循环观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和分解者的微生物互相耦合,从而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所构成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这个共同体中,任何一种行为,只有有助于保护共同体的和谐与稳定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需要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环巢人在生产生活中不仅注重节俭,珍惜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而且还促进生态循环,保持生态平衡。

环巢人在农耕活动中,珍惜农业生产必须的土地、水、肥料、种子和粮食,“水是庄稼命”“粮是人的命,水是粮的命”;“水是命,粪是劲”“种田无师爷,全靠灰粪堆”“粪大水勤,粮打千斤”“粪是苗的爹,水是苗的娘,无爹无娘命不长”“要想种子保险,自繁自育自选”“种子晒一晒,出苗齐又快”……环巢人知道,如果不珍惜不爱护这些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后果:“三年不晒地不活”“有水遍地粮,无水遍地荒”“庄稼无肥要枯死”“种子不选好,种的都是草”……环巢人珍惜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粮食,“一粒粮食一粒金,颗粒还家要当心”“粮食宝中宝,藏粮如藏宝”“宁撒汗水千万滴,不舍黄粮一小粒”……

环巢人不仅勤俭节约,而且当生态出现不平衡时,还会努力促进生态循环。“庄稼人惜水,念书人惜纸”“等水在天,立水在人”“积水如积金”“蓄水如屯粮,水足粮满仓”……环巢人明白庄稼要蓄水的重要性。“道路不修不平,河漕不疏不通”“水路不修,有田白丢”“河坝不修,田变沙洲”“修堤筑坝,旱涝不怕”“水库是个宝,抗旱又防涝”“多挖排水沟,低田得丰收”“平川多打井,天旱不求神”“山田多挖塘,有水就有娘”“修塘如修仓,积水如蓄粮”“开渠挖沟,龙王低头”……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抗旱防涝,环巢人重视各种水利的建设如疏通河漕,修建水路,修堤筑坝,修建水库,挖井挖塘,开渠挖沟。“一年烧山十年穷,一日毁林百日空”“砍树是吃祖宗饭”“砍山卖树吃猪肉,山光抱着石头哭”……环巢人明白,如果乱砍滥伐树木会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今日人养林,日后林养人”“一年栽树,十年管护”“造林一时,护林一世”“林中住窝鸟,树木害虫少”“圩田要防水,山林要防火”……环巢人知道,树木需要靠人来养护,而且还要长期养护,要除草除虫,防止火灾,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为了农业的生态循环,环巢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注重天时。农业生产讲究季节性,只有顺应天时,根据自然界的季节变换规律安排农业生产,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清明下种,谷雨插秧”“早秧清明前,中秧清明边”“芒种收新麦,夏至插秧田”……水稻的生产要根据季节进行下种、插秧,如果过了季节,就会出现“晚稻不过秋,过秋九不收”。“芒种芒种,黄豆要种”“春分前后,大麦豌豆”“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八月蚕豆转一转”……不同的豆类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来种植。

为了农业的生态循环,环巢人也会注重地利,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稻要沤泥土,麦要沙土地”“麦往北老,稻往南黄”“土浅薯短,土深薯壮”……平原地区的土壤和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柏树肥,松树凉,黄土坡上种青冈”“刺槐不择土,杨树到处生”“高山载松,岸边插柳”“山顶松杂山腰山,山洼竹子山脚茶”……高山、低山、盆地、阳光、土壤等适合松、杉、竹等的发展。“向阳种好茶”“好茶处在深山里”“好茶长在云雾间,高山多雾出名茶”“若要茶叶嫩,不离雾和云”“土酸种茶”……充足的阳光、高海拔的山脉和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二、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生态自然观的影响因素

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安徽地理环境和传统经济形式基础上,受到环巢湖地区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影响

环巢湖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西侧的边缘,属于安徽“金三角”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土地类型多样,有水田、冲田和旱地等耕地类型。环巢湖地区以巢湖为中心,与区域内的大小河流30多条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网络。环巢湖地区山多洞多,有冶父山、太湖山、紫微洞、华阳洞等。除此之外,还有香泉、汤池、半汤的温泉[7]。环巢湖地区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正是透视着环巢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影响了环巢人的生态自然观。

环巢湖地区由于位于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水源充分,不仅具有广阔的湖滨平原,而且拥有大量的沿江平原,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因此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环巢人对农业的重视在农业生产图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百事农为先,百物粮为重”“百业农伟大,种田万年基”“国不轻农,民不离土”“种田为大业,手艺眼前花”……体现了环巢人以农业为本的观念。“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天大地大,农人为大”“十年汗水淋,熬出个庄稼汉”“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种田人”“三年易考文秀才,十年难出田秀才”……体现了环巢人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和培养一个会农事的农民的不易。“种地有个巧,茬口安排好”“作物不能胡搭配,乱点鸳鸯吃大亏”“书要苦读,田要深耕”“种地有三要:一要耕深土,二要耙油土、三要种湿土”……体现了环巢人重视农耕知识和技能。

(二)文化影响

环巢湖地区北部连接中原,南部连接吴楚,不仅是南北地区交会过渡地带,而且是东西部地区的连接处,因此南北文化在此会合,东西文化在此交融。另外,历史上环巢湖地区人口流动较大,大量移民由于战争和灾害来到这里,移民文化和本地文化又交汇融合,使得环巢湖文化具有广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孟子不断在中原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环巢湖文化吸收了儒学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影响了环巢人的生态自然观。

儒家思想认为天、地和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三者被视为是一个整体。儒家有“三才之道”,意为天、地、人“三才”合而为一,融会贯通,主张通过人的积极能动性来促进天、地、人三才并进,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主张节约用水,保护动物等,体现“天人合一”。道家认为“道法自然”“天人一体”,世间万物是由“道”产生的,“道”即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道”产生了世间万物,产生了天地与人,将天地与人联系成一个整体。

儒家文化中提到关于砍伐和捕鱼方面的行为规范,关于砍伐,《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关于捕鱼,《逸周书·文传》里这样记载:“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8]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表现了孔子对自然的仁爱。孟子的“亲亲而人民,仁民而爱物”,表现了对世间的万物的仁爱。《中庸》中“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9]意为人和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都有生存的权利。庄子提出“齐万物——我亦物也”,“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即世间万物自有差别,但是以道德层面来看却是万物齐同,众生平等。庄子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可剥夺它的独特性,但是“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因此要以平等的眼光去保护生命,善待生命,关爱万物,万物不伤[10]。

(三)历史影响

环巢湖地区地处皖中,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中间地带,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环巢人灌溉农田和从事渔业生产。但是,自古以来环巢湖地区洪涝不断,环巢人一直在与水灾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尽量减少水灾的发生。这些历史不仅展示了环巢人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而且也影响着环巢人的生态循环观。

历史上东汉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作为庐江的郡太守,大力兴办水利,保护农田;三国的孙吴政权筑造堤坝来防水,不断开垦圩田,扩大农民的耕地面积;南宋时大量移民南迁于此,继续圩田,筑造堤坝来排水;清代人们更大规模地进行圩田改造,并且开挖沟渠,安置水闸,为了防护圩堤。如清代的无为州太守颜尧在当政期间兴修水利,筑造江岸大坝,在次年水灾中百姓房屋和农田都安然无恙,而且和州和巢县也安全度过汛期,因此百姓为感谢他在坝上刻石,命名“颜公坝”。正是由于历代先民们不断努力,环巢湖地区由一个荒凉且多灾的湖区洼地变成了如今生态平衡的“鱼米之乡”[11]。

(四)风俗习惯影响

环巢湖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正如谚语中所说“一乡一俗,一湾一曲”,环巢湖地区的节日风俗习惯、劳动风俗习惯和丧葬风俗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巢人的生态自然观。

环巢湖地区有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祀灶神的风俗习惯。旧时,环巢人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地玉皇会下界来确定来年的祸福,为了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奏好事,保下界平安,做糖饼抹灶王爷的嘴,准备稻草和黄豆给灶王爷的马食用,另外家家都摆好香炉,点好蜡烛,并摆上祭品,还进行叩拜,祝福未来家庭可以衣食无忧。每年过年,环巢人会在吃年饭之前贴对联,人们在米缸上贴上“五谷丰登”,在家里的禽畜农舍上贴上“六畜兴旺”,在自家的灶台上会贴上“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等小红联。

环巢湖地区在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头节”,也称龙抬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告诉我们这天为环巢人新年春耕开始的日子。旧时这天,人们会把龙王神像从庙里抬出来,沿着河堤上下跑动,意思是请龙王视察水情,轿子落地停下的位置为当年水位,水位高意为会涝,水位低意为会旱。每年春耕开始前,环巢人还会将耕犁先搬出家,然后燃放鞭炮,目的是为了驱除邪弊,祭祀土地神。由此可见,环巢人对农业生产和水情的重视。

环巢湖地区旧时在每年春季插秧第一天会举行开秧门仪式,如谚语“爆竹开秧门,田头供三牲”“吃青开秧门,吃黄稻镰动,吃蔬拜观音”。插完秧苗后,环巢人会把剩余的秧苗和泥糊在稻仓上,祈求秧神保佑稻谷丰收,如谚语“秧把子糊稻仓,秧神爷守在家”。

三、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生态自然观的现代价值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变化,人类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掠夺,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砍伐树木,造成洪水干旱、水域污染、大气污染和野生动物濒危等一系列的自然生态危机。环巢湖地区谚语中的生态自然观对于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启示,为环巢湖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

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生态整体观和生态平等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需要从属于大自然。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也是平等关系,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意识,不要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而颠倒人与大自然的主客关系,不要认为人类高于自然而支配、伤害其他生物,不要过分夸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自然规律,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观念。

(二)坚持保护自然的生态消费

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生态循环观,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万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中有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无限地攫取大自然,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过度追求人类的物欲,不能无限地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是要合理利用开发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效用,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将保护自然与绿色消费并举,培养全民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因为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了巢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环巢湖地区对巢湖实施十年禁渔政策。

四、结语

环巢湖地区谚语的语言世界图景呈现了环巢湖地区农业生产图景:土地生态图景、水生态图景、农作物生态图景、植物生态图景和动物生态图景。在这些生态图景中,蕴含了环巢人的生态自然观念:生态整体观、生态平等观和生态循环观。这些观念不仅源于安徽农业经济形式,而且受到环巢湖地区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环巢湖地区谚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生态自然观,为环巢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人们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消费观。

猜你喜欢
巢湖图景谚语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青岛新图景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