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颜利 吴兴德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2.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
《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是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院为贯彻俄共(布)十三大决议,落实整理和出版列宁著作、研究和传播列宁主义的要求而编印的专题文集,收录了列宁在各个时期创作的系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及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基本策略、无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等重要问题的各类文献。该文集于1925年首次出版,到1946年更新至第六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苏联及欧亚多国共产党中广泛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兴起无产阶级革命高潮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了全面认识该专题文集的重要价值,本文试从编印情况、主要内容、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加强党员思想理论教育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俄国布尔什维克很早就为纪念马克思逝世出版过专题文集,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即开始收集整理党史史料和列宁著作,并为此专门成立列宁研究院,把出版《列宁全集》和编译列宁丛书作为重要任务。1924年1月列宁去世以后,联共(布)中央为了纪念列宁和学习列宁主义,将出版列宁著作提上重要日程,《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是列宁最早的专题文集之一,其编印出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这是纪念列宁、学习列宁主义的需要。列宁逝世后第5天,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列宁追悼会,向全苏联人民发出纪念和学习列宁的号召,并做出了出版列宁著作、建造列宁墓、规定逝世纪念日等多项决定①(1)①《斯大林选集》(上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1页。,其中包括“广泛地大量地发行列宁的著作,使共产主义思想成为全体劳动人民的财富”②(2)②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料室:《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七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页。,同年5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要求,新成立的列宁研究院的首要任务是“十分科学地和极其慎重地出版列宁全集;用苏联各民族语言为更广大的工人群众编译一套列宁丛书”③(3)③《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2、65、398页。,《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即在计划之内。与篇幅较长、耗时较多的《列宁全集》相比,该专题文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编印出来并得到普及,为党员和人民群众纪念和学习列宁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这是俄共(布)中央维护统一、反击分裂的重要举措。俄共(布)长期存在较严重的思想争论和派别斗争,俄共(布)中央曾为制止党的内讧和分裂做过许多努力,甚至做出把进行派别活动的组织“立即无条件地开除出党”的决议④(4)④《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2、65、398页。,但至列宁去世后仍未完全杜绝。俄共(布)中央纪念列宁、宣誓执行列宁遗嘱、系统总结并宣传列宁主义,特别是通过《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选录多篇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思想的文章,证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共识、反击分裂的作用。再次,苏联人民在纪念列宁、学习列宁主义的热潮中,响应俄共(布)中央突击入党的决议⑤(5)⑤《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2、65、398页。,数月之内即有二十余万名革命工人入党⑥(6)⑥安·米·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三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64页。,俄共(布)中央亟需加强全党、全国思想理论建设,《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出版有助于党员和革命群众便捷、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院接受俄共(布)十三大要求编印列宁丛书的政治任务后,根据正在推进的《列宁全集》第2版编辑过程中整理出的相关材料,于1925年编成并正式出版了《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俄文第1版。鉴于其在国内党员、革命群众和国外共产党中的巨大影响,此后根据新发现的著作和编辑要求连续修订过5次,至1946年由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第6版,收录的文章也由最初的38篇增至第6版时的47篇。俄文各版出版后,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和各国共产党根据需要进行全文或部分翻译,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39年6月,由柯伯年等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以《马恩与马克思主义》为名由延安解放社出版⑦(7)⑦列宁:《马恩与马克思主义》,柯伯年、王石巍、吴黎平译,解放社1939年版。,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新民主主义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此后又根据俄文修订本陆续出版多个中译本,最近的版本为中央编译局根据俄文第6版翻译、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在编译《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时,延续了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院在1925年首次编印该专题文集时的编辑思路,每卷均收录有《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章,这对当代中国人掌握列宁主义,进而通过列宁走近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
《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俄文第1版选录列宁重要著作38篇,至1946年俄文第6版时增加至47篇,其中30篇为全文收录,17篇为摘录。①(8)①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这些著作的创作时间跨度从1894年春至1923年1月中旬,其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898年3月)之前的有2篇,成立之后至十月革命胜利(1917年11月)之间的有33篇,建立苏维埃政权(1917年11月)之后的有12篇。其中,前7篇主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思想”为主题集中,着重从理论层面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后40篇总体依照文章的创作时间排列,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的具体策略。选录著作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平、马克思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纪律、阶级斗争策略、无产阶级专政策略、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等若干具体方面,其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科学应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些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论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也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现将这47篇著作按主题归类后,再分别对各篇文章的主旨进行概述。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1—7篇,创作时间跨度为1895—1920年。列宁在这些文章中,无比尊崇地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人类解放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光辉人生,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格、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进行缅怀的同时,从不同层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发展历程,还从总体上论述了这些理论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应用策略。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卡尔·马克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价值、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等主要内容。②(9)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5页。《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称恩格斯为“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③(10)③《列宁全集》(第二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概述了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革命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指出,“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策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他们做出的最重要、最新的贡献。④(11)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两大功绩:一是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共产主义;二是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⑤(12)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页。《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指出,马克思主义并非“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⑥(13)⑥《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1页。,而是19世纪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由哲学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等科学内容所组成。《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认为,马克思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⑦(14)⑦《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1页。,自该学说诞生后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马克思学说的命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摘录)着重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①(15)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8—14篇,写作于1894年春到1905年夏之间。当时,列宁针对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及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后出现的组织涣散、思想混乱、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非常活跃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派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论斗争的重要意义、革命政党的组织原则等内容。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摘录)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目的在于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具有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特征。②(16)②《列宁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页。《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强调俄国社会民主党必须贯彻“组织一个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的、以争取政治自由为当前任务的独立的工人政党”的既定路线③(17)③《列宁全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161页。,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且在没有政治自由或者政治权利受限时,始终“把政治斗争提到首位”。《我们的纲领》批判有的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不完备和过时了”的说法,要求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主张各国共产党人结合具体国情,“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④(18)④《列宁全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161页。《怎么办?》(摘录)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主张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时,应在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济方面互相配合、有序推进。⑤(19)⑤《列宁全集》(第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7页。《进一步,退两步》(摘录)阐明了包括革命在内的事务的发展是“按着辩证的道路、矛盾的道路行进的”,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⑥(20)⑥《列宁全集》(第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5页。。《马克思论美国的“土地平分”》肯定该运动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形态,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党“必须用全力来支持这个具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运动,并推动一切民主主义变革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⑦(21)⑦《列宁全集》(第十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摘录)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认为“决定”召开立宪会议只是“口头上胜利”,只有“胜利的人民起义和临时政府的成立”才是“革命在事实上胜利”。⑧(22)⑧《列宁全集》(第十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15—25篇,写作于1906年9月至1911年9月之间。这些文章主要是列宁对武装起义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以及流亡西欧期间,同党内修正主义、取消派、召回派等错误思潮展开斗争的理论成果,主要论述了农民运动的革命性和小资产阶级性、无产阶级革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斗争方式、无产阶级应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游击战争》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式取决于运动的发展、觉悟的提高和政治经济危机的进展程度,革命者应根据政治、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条件来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⑨(23)⑨《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79页。《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细致解析了马克思对价值规律、公社等问题的论述,肯定马克思最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⑩(24)⑩《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79页。,主张无产阶级政党有必要教育和训练群众参加革命。《〈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马克思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英美工人运动的评价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指导,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思想斗争和革命运动进行反思。①(25)①《列宁全集》(第十五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6-216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摘录)要求正确看待革命进程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农民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主张俄国革命的未来是通过革命摧毁旧地主经济,粉碎农奴制的一切残余。②(26)②《列宁全集》(第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4页。《反对抵制》批评了教师代表大会抵制第三届国家杜马的决议,主张实行抵制不取决于某一机关的反动程度如何,而是“取决于实行称做抵制的这一特殊手段的特殊斗争条件是否存在”③(27)③《列宁全集》(第十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揭示修正主义的本质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反映了小市民的种种动摇和弱点,它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所抱的态度,“是它的经济倾向和政治倾向的自然补充”④(28)④《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91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摘录)指出,是否把物质看做第一性,意识看作第二性,实际上是“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根本问题”⑤(29)⑤《列宁全集》(第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发展了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派别。《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是“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但在实际斗争中不能简单地“向宗教宣战”,而要“善于同宗教作斗争”,尤其重视“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中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⑥(30)⑥《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91页。。《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阐述了欧美现代工人运动中,作为主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情况。⑦(31)⑦《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70、84、319页。《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指出辩证法是“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字句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否则就会把它变成“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⑧(32)⑧《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70、84、319页。。《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详述了俄国改良主义的来源、特点、危害和对策,要求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同改良主义做斗争,“始终不渝地本着忠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进行彻底革命。⑨(33)⑨《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70、84、319页。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26—32篇,写作于1914年2月至1916年8月之间。时值帝国主义战争前后俄国第二次革命高涨时期,列宁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和各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具体的民族独立要求、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建立欧洲联邦、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必须服从于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民族间的憎恨只有到社会主义普遍胜利时才会消散等原理和要求。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论民族自决权》(摘录)反击了罗莎·卢森堡宣称波兰独立是“空想”的观点,详细阐明“应当怎样用真正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是用机会主义观点来分析具体的民族独立要求”⑩(34)⑩《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4页。。《论欧洲联邦口号》指出,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严重不平衡,联邦制度不可能在某个地区或全世界实行。但恰好因为这种不平衡造成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5)《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7页。。《谈谈辩证法问题》分析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形而上学的和辩证的发展观、绝对和相对等哲学范畴,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6)《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5-311页。《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摘录)提出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争取阶级利益时,必须始终把“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放在首位的要求。①(37)①《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0-261页。《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摘录)主张社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者“不应当只为本民族着想,而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②(38)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43、50、69-85、86页。,并且认为民族间的憎恨只有到社会主义胜利时才会消散,主张对群众进行国际主义教育。③(39)③《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43、50、69-85、86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详细介绍了帝国主义的三个特点和垄断制的五种主要形式,以此反驳考茨基所声称的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比较爱好”的一种政策,是“工业”国兼并“农业”国的企图的说法。④(40)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43、50、69-85、86页。《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摘录)阐明了列宁主要的军事纲领,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求废除武装,就是最明确、最坚决、最彻底地表示反对任何军国主义和任何战争”(41)⑤《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43、50、69-85、86页。。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33—39篇,写作时间为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这些著作主要讨论了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武装革命是赢得胜利的主要手段、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指出“社会民主党”的各种头衔“背叛了”和“出卖了”社会主义,已经堕落为资产阶级欺骗群众、阻碍运动前进的腐朽工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因此应当旗帜鲜明地称为“共产党”。⑥(42)⑥《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8-182、148页。《论策略书》(摘录)指出,俄国当前的革命形势要求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将“国家政权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再利用现有国家和国家政权,以及工兵代表苏维埃向无产阶级统治过渡。⑦(43)⑦《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8-182、148页。《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摘录)的第一部分宣称“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⑧(44)⑧《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2页。。第二部分主张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只能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⑨(45)⑨《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2页。《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依据马克思“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的主张,提出起义成功的三个条件,即先进的阶级、人民的革命高潮和革命进程中的转折点,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按照这个标准立即行动起来挽救革命。⑩(46)⑩《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5-241、373-375页。《局外人的意见》主张,一定要在严密的准备、最坚决的分子和武装力量的相互配合下,出其不意地、迅速地对彼得格勒进攻,才能建立革命无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的目标。《预言》认为内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和必然伴随现象”,引起经济破坏在所难免,当前应“极其坚定地和充满信心地”迎接社会主义在更多国家的胜利。(47)《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7页。《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摘录)称考茨基的言行体现了“效忠资产阶级的卑鄙行为和害怕内战的自由派心理”(48)《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还揭露了“争取多数”“利用民主”等自由派理论的反动本质,正确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
该类主题的文章主要包括第40—47篇,写作时间为1919年4月至1923年1月。俄国苏维埃政权稳固以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阐明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应注重发展经济等观点。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指出,第三国际的成立表明领导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联盟现在有了“空前巩固的基地”,表明马克思的伟大口号“无产阶级专政”开始实现了,“人类正在摆脱奴隶制,第一次走向真正的自由”。(49)《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1页。《向匈牙利工人致敬》盛赞了匈牙利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并据此得出结论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主要不在于暴力,而在于作为领导者的“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①(50)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5页。《伟大的创举》主张无产阶级在完成击败资产阶级反抗等主要任务的同时,还应着重“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的事业”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在要求。②(51)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61-78、263页。《论国家》主要谈论了什么是国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共产党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应如何对待国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③(52)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61-78、263页。《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认为,当前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因而“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④(53)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61-78、263页。,即以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为社会基本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政治决策都要立足于这种基本力量和基本形式。《青年团的任务》阐明了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基本性质以及如何培养青年等问题。⑤(54)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347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夫的札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俄国革命对世界革命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一著名论断。⑥(55)⑥《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0、29页。《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要求加强无神论的宣传,用具体事实和对比来说明资产阶级同宗教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并吸收自然科学家参加战斗唯物主义工作,还要求组织杂志撰稿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作系统研究”。⑦(56)⑦《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0、29页。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不仅领导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政权,还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潮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列宁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丰富思想仍以《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等著作为载体,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发挥着持续影响。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尊崇,对马克思主义极其信服。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回顾,既有丰功伟绩的歌颂,也有温情细节的描写,不仅塑造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鲜活形象,还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宣传。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⑧(57)⑧《列宁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292页。,“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即将到来的崩溃”,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⑨(58)⑨《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⑩(59)⑩《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7页。。言简意赅而又高屋建瓴的概括,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和崇高地位,树立了它是俄国无产阶级及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者根本指南的重要地位。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开创了较法国式政治革命更为彻底的社会革命新模式,成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以鲜活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为欧亚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树立了榜样,特别是让广大备受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列宁逝世以后,他的丰功伟绩同样受到尊崇,科学理论也得到进一步阐发。《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收录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论述,以及如何在俄国革命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的策略,因而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列宁对它的发展,即列宁主义的科学内涵。因此,《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编印出版,向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联共(布)中央在列宁去世后发出纪念和学习列宁的号召,开展建造列宁墓、举办追悼会等多项举措,确认和巩固了列宁至高无上的地位。继任者斯大林还系统阐述了列宁主义科学内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他主张:“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①(60)①《斯大林选集》(上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肯定列宁主义不仅“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进一步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对列宁的尊崇、对列宁主义的阐释和宣传,都需要以列宁的文本为依据,《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就发挥了为列宁主义提供文本依据和宣传载体的作用。《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收录的文献时间跨度长:从1894年春、夏至1923年1月中旬;涉及主题多: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马克思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纪律、阶级斗争策略、无产阶级专政策略、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等;体裁丰富:有短论、序跋、讲话、书信或著作摘录,可以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既从理论传承的角度,证明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结合俄国革命实践的特殊情况,论证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了列宁主义的科学性。该专题文集的编印出版,与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纪念列宁的其他举措相配合,树立了列宁主义和联共(布)中央的权威,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长期来看,《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不断重印再版至六次之多,在苏联思想政治建设领域发挥持续广泛影响,成为苏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多国工农群众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如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从十月革命“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的革命彻底性,看到了普通民众凝聚而成的“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于是号召同胞们主动迎接“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的世界革命新潮流②(61)②《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9页。,由此开启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另一方面,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时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帮助东方国家建立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在此过程中,以《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大量传播,其中阐述的基本原则对新兴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南。具体来看,专题文集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提出“组织一个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的、以争取政治自由为当前任务的独立的工人政党”等要求③(62)③《列宁全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是新成立共产党的基本建设原则;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基础的论述,如《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指出辩证法是“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等主张④(63)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对各国共产党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示范;关于无产阶级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中的策略,如《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提出的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等要求⑤(64)⑤《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的到来作了思想动员;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策略,如《国家与革命》(摘录)指出,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等观点①(65)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如《伟大的创举》主张无产阶级在击败资产阶级反抗后应转移工作重心,“从积极方面来说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②(66)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等观点,有利于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总之,列宁的这些革命理论和策略对于东方各国后起共产党的指导是及时有力而且富有针对性的,是20世纪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当之无愧的行动指南。
“列宁和共产国际十分关心东方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③(67)③《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始即受列宁主义系统影响,“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拟定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决议。从那时起,东方各国共产党便依照这一决议的原则进行了斗争”。④(68)④《李大钊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此后,之前通过日本零星传入的马克思主义也经由苏联系统传入,《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所收录的许多单篇文章就在大革命期间翻译过来,例如《国家与革命》的部分章节,由李春藩(柯伯年)翻译后,以《共产主义与社会底进化》之名,发表于1923年10月25日出版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这些理论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重大影响。但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十月革命以后最伟大的成功,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坚持了原原本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在于不断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特殊情况相结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为了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克服组织分裂涣散,纠正工作中“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强调:“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⑤(69)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533、602页。为此,党中央于1938年5月、10月相继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编译部和中央军委编译处,专门负责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全文翻译《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即在此列,该著经柯伯年等翻译完成后,由延安解放社于1939年6月出版。此后,毛泽东又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⑥(70)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533、602页。,要求更加注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头脑,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思想改造,注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本本、教条来指导革命。《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及相关单行本的编译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思想理论资源。
列宁写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的目的,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在俄国革命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院编印《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在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系统开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学习和研究工程,就是为了加快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⑦(71)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63页。。这些成功经验表明,持续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当前,《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重要观点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该文集创作、流传的曲折经历,也对我们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72)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取得胜利,进而形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列宁正是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才对该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内容、本质特点、现实价值等做出科学论断。他率先指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②(73)②《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42-48、1、48页。,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等三个组成部分。③(74)③《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42-48、1、48页。迄今,这一概括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南。他还从世界历史的高度,称赞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④(75)④《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42-48、1、48页。,“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⑤(76)⑤《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42-48、1、48页。。诸如此类的认识,提纲契领而又准确无误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苏俄新政权建立以后,列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资源。例如他在《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夫的札记)》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⑥(77)⑥《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0页。。总之,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无产阶级专政策略、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等科学理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指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列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各国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来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⑦(78)⑦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第6页。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⑧(79)⑧《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 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和实践道路,并在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这些科学价值和重要意义,蕴含在卷帙浩繁的经典著作中。要学习和实践贯彻马克思主义,掌握和运用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思想,就要结合实践认真研读经典,“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首先要做到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认识社会、分析问题、推动工作”⑨(80)⑨冯颜利:《结合实践研读哲学文本》,《人民日报》2020年1月13日。。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是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81)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主线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科学应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这个“总的指导原理”和“实际生活”来“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例如,在对待二月革命后如何推进革命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建议,列宁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指出,无产阶级应先配合资产阶级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将“国家政权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再利用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向无产阶级统治过渡,在过渡时期内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此期间,除击败资产阶级反抗之外,还应积极“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②(82)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正是这些创新举措,帮助俄共(布)迅速稳定形势、巩固政权。因此可以说,列宁充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列宁主义保持和延续了这一精髓,这是它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经过100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③(83)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之际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始终同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④(84)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100年来的辉煌成就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雄辩的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强调,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我们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⑤(85)⑤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在统筹推进“四个伟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⑥(86)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为此,要像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后继者一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经验思维、主观偏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更新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提升精神状态。在决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发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经验和优势,既重视思想创新,发挥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又重视实践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性的界定。列宁也正是通过哲学原理为入口,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理论体系。列宁在阐述具体问题时,也到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他在《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肯定马克思最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⑦(87)⑦《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9页。;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是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视为“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根本问题”⑧(88)⑧《列宁全集》(第十八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在《我们的纲领》中主张共产党人应结合具体国情,“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⑨(89)⑨《列宁全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页。;在《怎么办?》中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⑩(90)⑩《列宁全集》(第六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阐明,反宗教斗争时要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中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①(91)①《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1页。由此可见,哲学问题始终是列宁最关注的问题,哲学原理也是列宁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列宁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家,但他首先是思维缜密的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时,也是从它们的哲学原理而不是具体方法入手,例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等。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之所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取得重大进步,根本上还在于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内涵丰富、特征显著的理论体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挥着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影响。追根溯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方法。因此,充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就能对全面认识和贯彻整个思想体系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世界观层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层面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价值观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方法论层面的辩证唯物主义等四个主要方面。在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根本的世界观,是判断历史方位、认清基本国情的基本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整个理论和实践价值归宿;辩证唯物主义是最重要的方法论,是制定方略、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中,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相契合,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最高宗旨。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