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杨志刚,罗燕娜,王静静,施英俊,张爱萍*
(1.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1;2.兵团林业和草原资源监测中心;3.兵团林业与草原工作总站)
食用菌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新的选择、大健康产业新的抓手”,在精准扶贫及“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食用菌年产3 000多万t,约占全世界的3/4,在我国农业产业中食用菌已位居第五大产业,仅次于粮食、蔬菜、果树和油料。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净产值可达2.85万元/667m2,已成为各地争先发展的高效益产业。食用菌产业同时又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新疆盛产棉花、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现又大力发展畜牧业,其副产品棉籽壳、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污等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上好原料,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农副产品的高效利用。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和地貌孕育了能供人类食用的野生菌类超过200种,占全国食用菌总数的23%左右。仅阿勒泰地区喀纳斯山区已报道的就有5目17科40属,且生态类型多样,其中食用菌有35种[1]。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平原已报导的有6目26科46属57种,其中40种为食用菌[2]。同时新疆还有很多特有和共有的野生种质资源,如阿魏菇、巴楚菇、羊肚菌、红脚牛肝菌、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
新疆是农业大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和棉花,其中棉花占40.39%,玉米和小麦占34.25%,每年有着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棉籽壳产生,这些都是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同时,新疆有着数量庞大的畜禽粪污,与农作物秸秆发酵后可用于栽培草腐类食用菌,因此新疆发展食用菌不仅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3]。
自2008年开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制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鼓励开展全国科技支疆行动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设立科技支疆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科技支疆合作项目,支持中央和全国省区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科技支疆工作的20条优惠政策,鼓励新疆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支疆工作。前后十多年时间各省市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受援地需要,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茶树菇、大球盖菇、双孢菇、平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在新疆各市县、师市团场大面积种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由于一直以来的饮食习惯,人均食用菌食用量一直低于其他省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合理膳食结构的宣传教育,人们对食物结构的认识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对饮食要求已从单纯的营养型转向质量保健型。近几年来,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消费量增长较快。
新疆地区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以前本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为平菇和双孢菇,其他品种相对较少,随着这几年科技援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各省市交流合作的增多,引进了众多食用菌新品种,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平菇、双孢蘑菇、黑木耳、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栽培模式也由单一的温室反季节栽培扩展为温室周年生产、冷棚栽培、工厂化、林下、高秆作物套种等模式,同时也兴起了较多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生产公司和专业合作社。
新疆本地缺少资质齐全且能够生产合格菌种的企业,本地区栽培的品种所使用的菌种大多数来自外省,部分企业通过子实体无性繁殖来制备菌种,但容易出现种源混杂、种性不清、菌种质量难以保证等情况,这也是目前制约新疆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疆的食用菌栽培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晚且发展速度缓慢,目前虽然全疆各地区都有栽培食用菌,但是以分散的家庭式小作坊为主,从菌种繁育到培养料发酵再到栽培和采收基本全部依靠人工操作,这几年兴起了一部分专业化工厂化生产企业,但是对于整个食用菌产业来说所占的比例还是太低,无法起到示范和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新疆的食用菌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及部分高校,仅有科研和应用两个层面的技术力量,缺乏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队伍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现有的技术力量无法满足食用菌栽培户对于技术的需求[4]。同时多数食用菌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体系,很多关键性技术受制于人。
新疆食用菌产业链目前还不完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少,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少,缺少具有资质和影响力的菌种生产企业、原材料生产加工企业、覆土材料制备企业、工厂化食用菌栽培企业、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冷链保藏运输企业、食用菌菌糠循环利用企业等。目前本地区的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游,即食用菌的栽培和鲜菇销售,而菌种制作和精深加工及冷链运输等环节基本缺失。从而导致食用菌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日益严重,打造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还任重道远。
新疆的野生菌资源丰富,但是最近几年由于环境恶化及人为过度采收等原因,其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量不断下降。新疆地区特有品种除了阿魏菇成功驯化和栽培以外,其他珍稀品种都未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利用。要想合理化开发利用野生菌资源,应该秉持先保护再开发的思想,加大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对新疆的野生菌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调查,详细了解野生菌现状,坚持可持续原则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应该加强对野生菌采收者的相关知识培训,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乱采收、过度采收和灭绝式采收。
新疆食用菌产业虽然经过了四五十年的发展,但是目前还是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结构体系等都不太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食用菌行业的科技支撑力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或者其他激励办法扶持一些有潜力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以专业化生产单位为主体,带动周边职工群众就业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把握科技援疆的机遇,向食用菌行业内各个优势单位引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本地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让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多下基层,在给企业、农户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新疆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原材料、设施等条件也差异较大,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区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栽培模式以及深加工产品类型。利用大数据、物流网、多种形式的自媒体等平台和方式积极宣传,集一切力量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产品或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科技人员和食用菌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应该深入调研市场行情,了解清楚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不能盲目的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也不能随意地选择栽培品种和深加工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的开展食用菌生产。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食用菌菌种监管体系,以强有力的手段整治菌种市场乱象。推广“谁提供菌种、谁负责质量和技术指导培训”的一体化模式[5],做好菌种的溯源工作。支持本地菌种厂的发展和壮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进驻企业做好菌种研发与技术指导,通过技术服务提高本地区菌种的自给能力。同时,加强外调菌种的监管力度,保证菌种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