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胜
(广西博白县旺茂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博白 537618)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肉类需求不断上升,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均取得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畜牧业,是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提供一定饲料、牧草等,对其进行人工养殖和饲养得到一定畜产品的产业,相关人员必须必备一定养殖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对牲畜生存和生活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促进牲畜健康快速成长,降低病发和感染概率,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
疫病是在一定病因影响下,牲畜体内稳定状态发生紊乱,继而引发异常生命活动,导致功能、代谢、结构等发生改变,并通过表征特征、行为等展现出来的过程。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疫病名录,目前共有117种疾病,涉及13个陆生和水生动物种类,其中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和侵染病共24种,牛病和牛传染病13种,绵羊和山羊疾病和传染病11种,猪传染病6种,包括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古典猪瘟病毒感染、猪囊虫病等。在畜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疫病种类,一般划分为普通疫病、传染性疫病和寄生性疫病三类,具体如下:
普通疫病主要从内科、外科和产科三个方向进行分析,其中,内科主要是消化系统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外科主要表现在体表及眼睛,产科一般表现在繁殖过程。普通疫病主要针对个体,只要保障个体健康,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进行合理治疗,就能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传染性疫病主要由病毒、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病原体引发,一般通过水、空气、直接/间接接触等传播扩散,导致一定区域内更多牲畜出现相同病症,严重危害牲畜健康。例如,邵阳市双清区养殖户饲养的肉鸡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存栏肉鸡7850只,发病死亡4500只,病死率高达57.32%,必须快速处理避免疫病进一步扩散。传染病疫病主要包含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三个阶段,在发病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进入发病期后出现明显症状。
寄生性疫病是畜牧养殖业中主要疫病,包含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种,通常寄生虫都有固定寄生点,通过饲料、水、土壤等寄生在牲畜身上,吸取牲畜营养促进自身生长,并在牲畜身体上产卵繁殖,要有效防控寄生性疫病,就必须了解寄生虫习性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我国多数畜牧业养殖业都位于农村或者城市边缘地区,除部分专业化自主经营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产业化的养殖模式外,仍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为主,在修建养殖场和布局设计时缺乏专业考量,对地形地貌、水源、土壤等缺乏综合调查与分析,养殖场基础防疫条件不完善,难以达到基础防疫要求。通常包括生活区与养殖区也没有完全区分,污染物无法及时排放,一旦出现疫病,会迅速传染至整个牲畜圈,若没有有效隔离和防控措施,将造成牲畜大面积死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某市地域辽阔,畜牧业占比3%,人员居住较为分散,畜牧养殖呈点状分布,超过60%的个体养殖户养殖场采取自建方式,鸡、鸭、猪等小型牲畜采用集体圈养方式,疫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牲畜养殖大多以个体养殖观念为主,缺乏疫病防治意识和方法,存在牲畜圈舍清理、消毒不到位,垃圾堆积、污水排放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大量有害微生物滋生,久而久之,引发各种牲畜疫病。例如,某省三年来共开展疫病防疫知识宣传普及750次,针对性普及活动仅200次,且只有不到40%的活动与养殖户进行交流,导致该省疫病防控观点整体水平不高,疫病发病率较高。
一方面,牲畜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成分和疫病发病类型不同,需要养殖人员根据不同阶段合理搭配日粮,采取相应疫病防控措施,调整疫病防控重点。然而,大多数疫病管理及养殖人员缺乏专业养殖知识和技术,经常出现牲畜年龄阶段和种类混养的情况,养殖管理方式也较为粗放,排水、通风等有待提升,动物排泄物没有及时清理,消菌杀毒不彻底,为疫病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疫病诊断治疗和疫苗、引种发展较差,部分养殖户缺乏防疫知识,出现疫病时,无法根据疫病症状快速诊断和分析,无法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畜牧养殖中疫病问题是限制畜禽健康生长和产品性能的重大干扰,是阻碍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的罪魁祸首,科学选址,完善防疫基础条件,发展生态养殖,是实现现代化畜牧养殖模式的前提条件。第一,管理人员要认识到环境对防疫的重要性,积极改善
意识到环境对动物产生的影响,基于实际地貌及水源情况,严格按照牲畜养殖标准和规范建立养殖场,将生活区和养殖区合理划分;第二,积极改善牲畜生长环境,关注牲畜健康状况,及时定期清理牲畜排泄物、打扫好圈内卫生、保持通风、饮水干净、采光良好、增设排污设施,确保牲畜养殖环境干净、卫生,有效避免牲畜呼吸道疫病的发生;第三,做好消毒和防疫处理,在养殖场和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室等基础设置,并确保消毒液浓度在有效范围内,为所有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并严格消毒更衣和相关防疫措施,减少疫病发生。
畜牧业大多处于农牧区域,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需要基层单位重视动物防疫知识宣传,积极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和技术,不断强化养殖人员防疫素质,确保其能科学、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当地养殖业健康发展。例如,猪流行性感冒,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潜伏期为2~7d,病程1周左右。防治时需要慎重选择病毒疫苗,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并确保栏舍环境良好,避免不良应激,能有效避免该疫病的爆发。同时,政府也应当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一线工作者进行培训,就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高风险问题进行指导,确保其能够利用相关科技手段进行疫病控制和处理。例如,最新版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将疫情响应天数由30d调整为21d,对于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较少的养殖场,可将发病猪舍与其他猪舍隔离,设立疫点;针对运输途中发现的疫情,要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运载工具进行暂扣和彻底消毒,无需对规模养殖场进行全场扑杀。
第一,科学喂养,以养殖环境为依据,结合动物生长环境进行饲料类型和用量调整,做到均衡搭配,营养适宜,并选择合适时间进行喂养。
第二,定期检查防疫工作,对养殖场养殖情况和养殖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核查,以便及时发现养殖疫病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处理;建立疫情举报系统,结合区域疫情历史情况制定疫病举报方法和举报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健全的疫情举报系统,养殖场倘若发现疫病出现,立即上报,确保周边养殖户及时做出反应,避免疫病升级。
第三,建立疫病管理机制,一旦出现疫病,严格控制养殖场内外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进出,并做好全面消毒计划,避免将病毒带进带出;各级畜牧兽医机构加强疫苗、兽药等监督检查,如兽药“二维码”管理,对兽药和疫苗进行溯源追踪,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活动,保障疫苗及兽药质量;严格落实“先打后补”政策,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青岛市的电子化管控,通过平台就可以进行免疫补贴线上申请、一卡通、智能化审核等功能,也便于兽药、疫苗等信息追踪,养殖场只需要在线填写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并详细填写接种疫苗种类、生产厂家信息及批号等,就能在对相关情况进行追踪和统计。
第四,加强疫病诊断和治疗,疫病科学防控和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禽畜疫病的关键,只有准确科学的免疫和抗体水平评估才能有效防控疫情。例如,ELISA检测技术就在疫病免疫程序制定、免疫防疫、疫病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或者,口蹄疫病这一常见传感病,其抗原主要方式为标记非结构性蛋白3ABC融合蛋白,利用ELISA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精准检测出动物血清中的3ABC非结构性蛋白抗体,便于开展口蹄疫病净化工作。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畜牧养殖中,有效防控和降低动物疫病是主要任务,是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关注畜禽疫病防控问题,了解目前常见疫病类型和发病原因,如基础养殖防疫条件不完善、养殖管理人员对防疫缺乏重视、缺乏科学合理饲养管理方式,从根源上避免疫病发生,科学选址,完善防疫基础条件;注重宣传,强化人员防疫素养;科学防疫,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保证畜产品安全和质量,避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