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琪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除1951年和1971年由于特殊社会历史原因没有举行纪念活动以外,每到辛亥革命“逢十”周年,中共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学术界也积极开展辛亥革命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辛亥革命的世界性影响以学术交流为途径得以不断扩大。本文拟通过梳理六次纪念活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政治内涵、历史特点及当代价值,以助力促进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纪念活动不单是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或对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举办者基于一定谋划和目的借以表达主张的有效途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将辛亥革命纪念视作党和国家的政治大事,并借助其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以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政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通过各种纪念形式逐步构建纪念辛亥革命的独特话语,形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历史地位较为统一的表述。
1.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
1961年10月9日,周恩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旧式民主革命”[1],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加以界定,肯定了其反对封建制度的民主革命的一面。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重申了毛泽东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评价,即“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此时的中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抛开阶级立场重新定义了辛亥革命的性质,既肯定了其民主革命的一面,又肯定了其民族革命的一面。这是由于中共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腐朽的清王朝已沦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工具,辛亥革命不仅承担着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天然地肩负着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此后一个时期中共基本沿用了这一评价。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2021年10月9日,在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评价辛亥革命“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4]。这表明中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
2.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1961年10月9日,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把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5]这不仅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于推翻封建帝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强调了其对于冲破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辛亥革命的成功迥异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取代。在198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胡耀邦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破了西方列强利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如意算盘,遏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2]。此后,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历次“逢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均评价辛亥革命为“一个里程碑”。其中,胡锦涛和习近平将辛亥革命同实现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认为“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4]。总体上,中共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评价呈现愈加客观、深刻和全面的趋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述形式。
中共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各个时期的话题始终都是围绕着促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而展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主题是“解放台湾”,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美国阴谋借助国民党反动派干涉中国内政,妄图从内部瓦解新中国政权[6]。改革开放后,中共主要是希望借助纪念辛亥革命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从根本上解决台湾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之所以如此重视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以此为媒介宣传民族大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7]。1981年,叶剑英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指出:“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回到孙中山先生指明的道路,毅然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以慰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1)转引自刘建庄《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研究——以建国以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三通’、对话直至和平统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8]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援引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话并强调:“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4]
关于谁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继承者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就进行过争论。毛泽东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一小撮反动分子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9]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百四十周年诞辰大会上指出:“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并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10]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中共忠实地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丰富和弘扬了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致力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踔厉奋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举行的大型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共有六次,分别是在1961年、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21年。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可以发现有以下三个历史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鲜明特征。
从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规律和规模来看,具有鲜明的周期性与广泛性。一方面,每“逢十”周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同时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也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另一方面,伴随着“逢十”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史学界自1961年开始,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举办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广泛邀请国(境)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出版了多部论文集。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民间纪念活动。由于中共的高度重视,规律性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学术研究与民间活动的有机联动,体现出鲜明的周期性与广泛性特点。
从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功能和效果来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动员性。中共始终认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2]。因此,规律性与广泛性地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有益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认同和情感交流,有益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共积极表达对台湾的态度及政策,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并多次修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力求以实际行动消除隔阂、建立互信。这也是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政治性所在。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动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员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全体中华儿女;二是动员目标的高度一致,即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从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壮大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2],到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振兴中华大目标上,不论属于哪一个党派团体,不论属于哪一个民族,不论抱有哪一种信仰,不论居住在何地,全体中华儿女都应携起手来”[9],莫不彰显出其强大的动员性。
从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影响和意义看,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时代性。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11]这一论断既肯定了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又表明了中共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承关系。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3]。在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将上述“最亲密的合作者”改为“最忠诚的合作者”[4],更加精准地表达了中共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关系。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也不同。1961年,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突出了反帝和解放台湾主题;改革开放以后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突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主题;进入新时代,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突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每“逢十”周年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有益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作为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但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12]这充分表明了中共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将中共的历史看作辛亥革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史为鉴,不断开创未来。
一方面,证明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1961年,周恩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辛亥革命领导人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缺乏团结民众的意识,没有建立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从而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更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获得解放和自由以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但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激励了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并使他们开始探索自由、解放的道路。
另一方面,证明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失败使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寻找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性理论才能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探索中的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道路,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俄国国情与中国基本一致,这使得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引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斗争史。孙中山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权,创立了中华民国。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在促进民众觉醒、联合中华各民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应该统一为一个国家,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3],体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逐步走向“五族共和”的思想历程,对于实现民族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坚持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是希望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永葆革命精神,更是希望借此活动增进情感共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实现祖国统一步伐。孙中山曾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2)转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详见2016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第2版。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孙中山等革命先辈的遗志,也是当代党和人民重要的政治任务,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任何企图分裂国家、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言行,都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挑衅,都会遭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唾弃。
近代中国辉煌不再,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无数有识之士自发行动起来,探索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新出路。孙中山首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代表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信心与勇气。一百年来,中共继承先烈遗志,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接续奋斗。2021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4]这一宣告证明了中共继承并发扬孙中山等革命先辈的遗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未来也必将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每个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持续奋斗。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