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红,朱泽慧
(察哈尔右翼前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2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猪肉产品不仅有量的需要,还有质的要求。要求猪肉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和更健康的指标含量,使得猪养殖业朝着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但养殖方式的改变需要和饲养管理技术相符合,只有饲养管理水平提升,才能够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下养好猪。否则一旦饲养管理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养殖者遭受困境甚至经济损失。其中,猪疾病的发生给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而猪链球菌作为一种在猪场中常见的病原菌,其感染发病后可以引起猪群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死亡,使养猪场遭受严重的打击,广大生猪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该病的病原为猪链球菌,菌体多呈球形,不会形成芽孢,也不生有鞭毛,但可以形成荚膜。疾病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在视野中可见有球形单个存在,也有成对或者是逐个连接起来呈现链状。根据猪链球菌的荚膜多糖的多样化,可以将猪链球菌分为35个不同的血清型,还有一些菌株没有定型。不同血清型的猪链球菌具有的致病性均有差异,在临床上能够引起猪发病的血清型也不同,通常只有1、2、7、9型的链球菌具有致病性。这其中2型的致病性最强,流行范围也最广[1]。其次就是血清1型猪链球菌。其他血清型均毒力相对较低,甚至有的猪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携带多种猪链球菌。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生长缓慢且贫瘠,但在一些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常用于培养猪链球菌的培养基有鲜血平板或者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猪链球菌在鲜血平板上经过24 h的培养,可见在培养基上生长成为灰白色透明的菌落,呈现出水滴形。并且在培养基上有溶血现象,根据溶血现象可以将猪链球菌分为三种型,分别是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为α型,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乙型为β型,属于强致病菌,丙型为γ型,通常为非致病菌。
猪链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多见于空气、土壤、水以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通常应用常规的消毒液可将其杀死,在干燥或过于湿热的环境中,病原也很快失活,一般60℃的温度下,猪链球菌存活超不过30 min。
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带菌猪以及受到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和饲料等。通常发病猪的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在内脏、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如果病死猪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那么在其肉质、内脏以及各种废弃物中均带有病原,通过运输等就会造成病原的扩散和传播。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其中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的创伤或者通过消化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母猪的妊娠、分娩以及哺乳等方式进行垂直传播。有时,在养殖过程中对仔猪进行阉割、断尾和断脐以及进行注射等操作时如果消毒不严格,也会感染该病原。有些哺乳仔猪在猪舍受到损伤也会感染病原,如打架或被咬时出现损伤。本病对各个年龄、性别和任何品种猪均有易感性,但易感性有所差异。通常该病发生后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四种型,分别是败血症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淋巴脓肿型,不同型的病所表现出的易感动物的年龄有所差异。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的病猪通常最易发病的日龄是50~120 d。关节炎型的病猪的发病年龄通常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任意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而且本病发生后多呈现出慢性经过。
猪链球菌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病率会稍有升高,尤其是当天气潮湿和闷热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生多是以散发为主,有时也可以呈现出地方流行性。猪场一旦发生该病,就会导致全群暴发,造成较大的死亡率。当猪场饲养密度过大,而且卫生状况不良时,导致猪群出现明显的应激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病率会突然升高。尤其是当猪群没有接种猪链球菌疫苗,而且出现气候突变的时候,发病率也会有显著上升的趋势。
本型的临床症状在养猪场比较常见,通常病猪发病快,而且没有任何征兆会突然发病,病猪体温会迅速升高到40℃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病猪就会出现耳尖的发绀,呈现蓝紫色的淤血,在颈部也会有充血的症状。而后病猪开始表现出食欲下降或废绝,有便秘情况,可视黏膜出现潮红,并有流泪症状。不断有肌肉出现震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猪背部的充血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开始出现有出血点。当病情恶化后,病猪身体两侧会出现有紫色斑块,开始有呼吸不畅和气喘等症状。病猪的尿液通常颜色呈现为褐色。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病猪在3 d后就可出现死亡,死亡的病猪从天然孔中会有一些血液流出,呈现出暗红色。
本型多是由于R群和C群的猪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也可能是由L型或S型的链球菌所引起的。本型多发生于哺乳期的猪和幼龄猪,这类猪感染猪链球菌后,自身机体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导致病原通过屏障进入脑部。病猪在发病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不断有浆液性或黏脓性的鼻液流出,而后病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不断磨牙和尖叫,病程稍长可见病猪转圈和运动失调。病程发展到后期,病猪后躯麻痹,呈现侧卧状,四肢不断划水,有时还可见有角弓反张的情况。到最后,病猪因呼吸困难而出现死亡,死亡的症状与猪伪狂犬病较为相似。
关节炎型的病猪多是由于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的病猪长期迁延不愈后转化而来,本型病程长,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相对较温和,体温有时会升高,有时又会恢复正常。精神和食欲表现出有时异常,有时正常。病猪还表现出站立和行走困难、跛行,可见病猪关节部位明显肿胀,尤其多见于肘关节、跗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等。时间长的病猪会有消瘦的情况。最终因衰竭而死亡。病程通常可以达到2~3周。
本型多是由于E群猪链球菌所引起,多见于在体表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引起发病,如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这些淋巴结表现为化脓和肿胀,触摸坚硬,表现为热痛感,有的病猪还有严重的咳嗽。在发病早期,病猪表现为采食、咀嚼和吞咽有点异常,后期发展为吞咽困难,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部位的化脓灶出现破溃,其中的脓液流出,这以后,病牛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好转,病程通常在4周左右,该型的猪链球菌多呈现良性经过,多是由于猪受到外伤后感染猪链球菌而引起的。
根据发病时的不同型,可以将猪链球菌的病理变化也分为不同的型,不同型之间的病变还是有所区别,应当在养殖过程中予以区别。
对发病猪进行剖检,可见其周身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将其切开后,可见切面湿润,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表现最明显。肺脏内有大量出血,在气管和支气管内可见有泡沫状的液体,颜色为白色。心脏表面有大量的点状出血,尤其是在冠状沟或心内膜上表现明显,还可见心包内有积液,将心包切开后,积液流出,颜色呈淡黄色。脾脏肿大,质脆易碎,颜色暗红,在脾脏的表面有大量坏死灶,呈黄白色。肾脏乳头出血,在其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猪的血液颜色暗红,而且血液凝固不良。
脑膜炎性的病猪剖检后可见在脑膜下有水肿情况,而且在脑膜上有充血和出血的病变,脑实质出现有化脓情况,而且其中的脑脊液呈现浑浊,将脑切开后可见在灰质和白质的部位有点状出血。有的病猪在剖检后还可见于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
病猪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关节部位,关节腔中含有大量淡红色或橙黄色的滑液,液体浑浊,其中含有纤维素凝集块。有时可见关节囊滑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该型主要表现在淋巴结,将发病的淋巴结切开后,可见内部有大量黄白色的干酪样物质。而且淋巴结也有充血和出血的情况。
该病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作出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在实验室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微生物学鉴定是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镜检,还可以通过动物试验来确定。病原的分离是在无菌条件下取发病猪的内脏器官,如肝脏、肾脏和脾脏等,对有关节炎症状的病猪要取其关节液。将这些组织器官加入灭菌的生理盐水后研磨,而后过滤取滤液,将其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在37℃的温度下进行恒温培养,经过72 h后在平板上可见有滴水样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将这种菌落挑取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可见在视野中发现单个、成对或者呈链状的阳性球菌。由此可以确定该病。也可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或者脑组织充分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稀释,接种小白鼠[2]。72 h内可见小白鼠死亡,而且在小白鼠内脏中可以分离到类似病原菌。可以对该病确诊。
该病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而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试验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方便、高效。
应用于该病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这些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发现病料中微量病原的存在。在这些技术中,最常见的为聚合酶链式反应,也就是PCR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能够分辨出病原的型,但该方法需要具有较高的试验操作技术,还需要实验室具有相对较高的试验条件。因此不利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1)该病的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目前可以用于接种的疫苗有3类,分别是全菌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3]。全菌疫苗通常就是用养殖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疫苗,疫苗的效果和疫苗制作工艺以及制作的严谨度具有相关性,有时灭活不好还容易导致病原的传播。活疫苗是应用C群链球菌的ST171性弱毒株制作成的疫苗,本疫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免疫后也具有较高的保护率,保护率通常可以达到80%~100%。
2)猪场在养殖过程中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结合全进全出的模式可以减少猪群的发病。如果需要从场外进行引种,需要先对引种地进行考察,确保引种地不是疫区,而后要对引进的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定没有病原才可以引进,在引进的过程中,要减少运输时间和距离,尽量避免在路上接触到发病动物。引进养殖场后要进行隔离观察,经过30 d的隔离观察后没有发现病猪,才可以将引进猪混群饲养。
3)猪舍需要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在不同季节要确保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不大,避免出现气温突变造成猪舍内的温度忽高忽低,造成猪群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和天气寒冷的冬季要注意猪舍内保持相对恒定的内环境。猪舍要做好通风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去。但在冬季时,要把握好通风和保温的协调,避免过度通风造成温度过低。
4)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扫工作,及时将舍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排泄物清理。这样可以减少病原的滋生。在养殖过程中要制定出定期消毒的方案和规程,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和彻底,避免消毒不严造成病原的滋生和长期存在。消毒液要定期进行更换,不能长期应用同一种类的消毒液,防止病原对消毒液产生耐药性,导致消毒效果不良。
对猪链球菌的治疗可以采用抗菌药物,但由于该病原具有多种血清型,而且一些耐药菌株的存在,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最好在确诊该病后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可以选用羧苄青霉素或链霉素等进行治疗,在治疗中,还要对出现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对发热的病猪可以注射安乃近,对于有关节炎的病猪,可以应用松节油涂抹患处,能够起到止痛消肿的效果。脑膜炎的病猪还需要注射VB1。
猪链球菌病虽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在猪群的养殖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对本病的预防,也能够控制和防止本病的发生。因此,养殖场需要不断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的意识和方法,从根源上做到防治疫病,从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