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对大学生家庭关系与自我认知能力的影响

2022-12-07 03:23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案主隔代社工

郭 洋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一、研究问题界定

隔代抚养(grandparent caring)也称祖父母照料、隔代抚育等,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城乡家庭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参与或者独立抚养孙辈的方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家庭中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人比例达66.47%。尤其是对于两岁半以前的儿童,由祖辈老人参与抚养照顾的比例占总数的60%~70%,其中30%的儿童甚至由老人独立抚养照顾[1]。隔代抚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隔代抚养是指成年父母完全放弃承担儿童教养责任,而由祖辈承担“全部的养育责任”;广义的隔代抚养泛指祖辈参与对第三代的抚养与教育,承担“部分抚育责任”本文所指隔代抚养为狭义[2]。根据祖辈投入到抚养孙辈的责任大小、时间长短及角色定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部分转让,较完善替代”“部分转让,局部替代”“全部转让,局部替代”以及“全部转让,较完善替代”四种类型[3]。

二、个案分析

1.介绍个案基本情况

案主自然情况:案主小吴,男,20岁,在校大一学生。

案主背景资料:小吴性格较内向,日常扮演倾听者,较沉默寡言。家中长子,有一个小6岁的弟弟,家庭从商,拥有一家工厂,经济情况良好。父亲为初中学历,母亲为高中学历。

小吴学习成绩优异,在年级担任干部,受到同学和辅导员信任,处事严谨,思维缜密,但沟通能力欠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方式较不易于他人理解。个人缺乏自我认同感,自身认识较为片面,遇到挫折时习惯性贬低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低下、不成大器,有时又在做事情前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小吴3~6岁时因父母到北京工作由爷爷奶奶抚养,对陌生人产生过恐惧和无感,很乐意与亲人、朋友交谈。6岁时母亲为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小吴送到全日制幼儿园,每周五回家。小学期间小吴与好朋友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与家人交流相应减少。一至三年级,父母都在身边,小吴喜欢与母亲说话,经常问母亲问题,偶尔被嫌烦。四至五年级,父母带着弟弟陆续回家乡办厂。此期间,小吴对家人的依赖继续减少,将依赖感转移到朋友身上。

小吴在六年级时因为升学回到家乡读书,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戒备增强,和家人的交流更加少,变得不爱说话。小吴在班级里结交了一些朋友,但是此时开始依照朋友的性格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初中阶段小吴认识了校园暴力,产生无力和卑微感,相较于体罚对暴力事件有了更深的恐惧感和憎恶感。许多同学愿意向小吴倾诉心事,小吴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由倾诉者转换为倾听者。

高中时期小吴与外界的隔阂加深,对不熟识的人沉默寡言,对熟悉的人侃侃而谈。在学校就读于竞赛班,周围同学成绩优异让小吴自卑感增强;获得竞赛奖项后,增强了自负感。对于家人,小吴意识了自己与家人的疏离,开始尝试理解家人,体会他们的关爱。

大学期间,小吴结交了好友,进入了一段恋情。他说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倾诉欲得到了满足。对于家人,他也更加感激和理解,家庭责任感增强。但是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他对于家人身上的不足表现出反感,也做出一些比较偏激的反对,例如,大声陈述自己的想法或者大声指出家人错误,事后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小吴认为现在对待家人的态度有些改善,但是不知道如何与家人沟通,可以有怎样的沟通话题。

2.问题与现状

第一,案主对父母信任度、依赖性低,不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心事,与父母进行交谈。家庭中存在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致使亲子沟通的次数少,内容单一、质量差,影响了双方在沟通上的主动性。

第二,案主对自己存在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挫折,遇到问题下意识认为自己无能;做事前容易产生自负感,高估自身的处事能力,认为“这有什么难的”。

第三,案主缺乏沟通表达能力,会因为沟通陷入消极的情绪,产生焦虑心态。在讲述一些较为复杂情况时,例如表达内心深层感受或者讲解复杂的逻辑关系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立即将事情解释清楚。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做到亲近数学、喜爱数学,进而真正地理解数学。教师还要让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规律以及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游戏情境的创设,还是游戏情境的实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合理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容量,认真做好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教法。

3.诊断与分析

3.1案主个人系统分析。案主小时候因为父母的缺席,与父母产生心理距离,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和依赖感。被嫌烦的经历和长时间缺少陪伴让他不愿意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小吴小时候由爷爷奶奶抚养的经历,让他在一味地夸奖和警告的环境下成长,无法对自己拥有全面的了解,造成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失败后又将失败归为自己没有能力,导致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一定的沟通自信,担心自己说的话产生负面的评价,担心别人因此对他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而产生沟通焦虑。

3.2环境因素分析。案主在3~6岁时接受“全部转让,局部替代型”的隔代抚养,父母因北漂创业需要将抚养儿童的责任全部让渡给祖辈,由祖辈代理父母角色,承担案主的生活照顾、学习管理以及社会适应等责任。小吴的父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出现在小吴身边,小吴对于父母几乎没有印象。3~6岁时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在此阶段的缺席造成小吴长大后对父母可依赖性低,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在隔代抚养家庭中往往存在着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亲子间相处时间较短,沟通频次少、质量差;另一方面,也受亲子间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内容的影响。

三、选择社工实务方法

本个案采取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服务需符合五个基本要求:一为介入的时间有限;二为介入的目标清晰;三为介入的服务简要;四为介入的过程清晰紧密;五为服务的效果明显。

本研究是社工介入早期隔代抚养导致的沟通能力不足与自我认知偏差,案主所存在的行为容易显出,因此,从问题出发,目的性也比较明显。笔者的开案时间即课程的有限时间内,与案主共同制定任务目标并一一去完成,选择任务中心模式与案主的现实情况吻合。

在接案过程中,笔者运用任务中心通用模式,并结合案主实际情况,最终从确认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检验任务这四个步骤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笔者和案主通过线上语音通话的方式,共同确定问题排序。其核心问题是案主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认知,改善亲子关系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是与语言沟通相关的人际交往类问题。最后是自我认知提升问题。下一步笔者主要从家庭环境、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提升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并对小吴进行服务,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1.介入

本案案主的确定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通过课程学习、社会观察、阅读文献,注意到隔代抚养对于后代沟通交流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产生重要作用。第二,案主在向笔者主动倾诉与父母的关系时,笔者了解到案主有早期隔代抚养的经历。第三,由于笔者与案主的好友关系,笔者留心到案主在沟通表达能力方面,案主有时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案主也表示自己存在沟通焦虑。另外,案主在处事前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在遇到挫折后会有极为消极、悲观的想法,认为自己“无能”。第四,案主有意向主动缓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沟通焦虑表示苦恼。

本案采用历时态分析。历时比较案主从确立关系到结案的家庭生活、学习经历,以考察评估本项社工的效果。

2.个案访谈

2.1确立关系、正式开案。由于笔者自身与案主为好友关系,彼此之间存在一定默契。笔者向案主承诺会谈的保密性,增强案主对笔者的信任。

2.2制定服务计划,引导案主缓和与父母的关系。案主主动向笔者求助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表示自己对家人身上不好的地方产生反感,也做过一些比较偏激的反对,对此感到苦恼。笔者也在与案主日常交往中感受到案主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2.3改善语言沟通能力。案主在与笔者私下沟通的过程中,案主多次出现担心表达不好而选择逃避不说话。

案主小时候被母亲嫌烦和初中被老师批评的经历让他下意识地减少说话的频率,在说错话后不断加深自我否定。社工为案主提供一些沟通的方法,让案主体验亲身参与沟通互动的感觉。

2.4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笔者在与案主日常交往过程中,案主有一天遇到挫折导致情绪崩溃,不断重复自己“没有本事”“无能”的话。

案主由于早期隔代抚养的经历,造成自我认知偏差,笔者通过让案主列优势劣势表的方法,向案主直观地展示自身的长短处,对自身有初步、较为全面的了解。

3.巩固介入成果及结案

在结案之前,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梳理已完成的计划任务,让案主对这段时间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呈现的效果有一定的认知。为了照顾案主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征求案主的意见,确定服务是否可以结束,并询问案主是否有信心处理好未来要面对的困难。社工与案主共同回顾这段时间的服务过程,帮助案主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遇事处理得当。

四、介入结果评估

1.整体研究的过程评估

从关系的建立来说,社会工作者与笔者在开案前就已经很熟悉。社会工作者在保持与案主之前和谐的关系基础之上,多次表明不必将彼此关系过分工作化,重点在于平等相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服务过程中,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知无不言的表现可以说明,关系的建立是较成功的。

从服务过程来说,受时间限制服务的次数不能很好地有效保证,只能初步解决案主面临的问题。案主的问题未来根据需要可能会延长服务期限。

正式开案,社工一开始通过简单的问答方式进行,案主由一开始的一问一答,到后面主动思考、分享自己的心事,体现出积极改正行为的欲望。社会工作者在每一次服务前都向案主明确本次访谈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并方便评估每次服务的成效,因此,本研究的社工实务方法的选择是有效的。在任务制定过程中,社工服务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案主个人身上,而切实地解决案主的偏差行为需要多方的支持,还包括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全面。

总体来说,三次社工个案服务都按照预期完成了目标任务,整个社工服务过程下来,无论从方法的选择、服务的连贯与否还是成效显著方面,各个阶段都较为顺利。结案后,社工带领案主共同认识并制订了结案后的计划,以弥补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2.个案介入的效果评估

本案主要是帮助案主解决亲子关系、沟通表达、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本案社工服务效果的评估主要从社工对案主原先了解程度的比较以及案主自身在被服务前后的表现两方面进行。

在亲子关系方面,案主从原来觉得和父母交流可有可无到后来主动与父母交谈,分享自己的生活、请教与人沟通方法,提高了与父母交流的主动性。笔者注意到小吴自身做出的努力,小吴也表示父母和他说的话比以前要多,可以看出小吴的举动也带动着父母改变自身的行为,双方都在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通过社工服务,小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

在沟通表达方面,笔者觉得小吴从较不善于表达,沉默寡言到后来能够自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运用同理心。

小吴也表示慢慢尝试换到说话者的立场来看问题。然后,想到或者做到以前没注意的事情。通过社工服务,小吴的沟通表达能力在逐渐提升。

在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方面,案主从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自我认知,过度自卑和自满,到对自己有较充分的认知,认识到环境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不盲目地将所有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小吴也表示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能够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社工服务,小吴的自我认知能力在逐渐提升。

五、对于未来助人工作的展望

幼儿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隔代抚养模式下成长的幼儿在行为习性、情感和社会性交往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隔代抚养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隔代抚养家庭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本案例可看出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降低了子女成长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而且在自我认知层面,案主缺乏对自我有全面的认知。因而也反映了早期隔代抚养对幼儿成年之后的情感沟通能力、社会性交往以及个人自我认知存在着影响。关于这个课题的学习,笔者计划查阅更多国内外先进的文献研究,学习更多介入方法,充分运用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在个案中寻找差异,在不同个案中找寻规律。

猜你喜欢
案主隔代社工
青春社工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