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非洲猪瘟防控的实践举措

2022-12-07 04:33王先兵
畜禽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猪瘟生猪防疫

王先兵

(泸县云龙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四川 泸县 646123)

0 引言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生猪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其虽然能够产生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带动养殖户可支配收入增加。不过在环境恶化、国际贸易频繁的情况下,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生猪疫病的发生概率增大。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非洲猪瘟,具有短时间蔓延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很容易造成养殖户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基层乡镇地区,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则会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大幅减少。因此在新时期应当重视发挥基层动物防疫组织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举措,提高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效果,推动基层生猪养殖平稳发展。

1 非洲猪瘟概述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家猪、野猪急性传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携带病毒的猪只,传播渠道为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感染的饲料、垫草、车辆、养殖设备等。并且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肉制品或病猪死亡后的身体组织等,也具有相对较强的传染性。一般情况下,当家猪和野猪与病猪发生直接接触,则会大幅增加患病概率,其他哺乳动物则呈不易感特性。随着技术的进步,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成为了主流,在此环境下与生猪密切接触,疫病传播的风险大大提高,一旦引发感染,整栋舍所有生猪感染的概率非常高,如果不及时隔离,损失非常惨重。并且非洲猪瘟的致死率非常高,可达100%,对养殖场产生较大的损失。因此,在疫病防控中对养殖区域的消毒、病(死)猪以及发生直接接触的养殖设备、粪便及分泌物等无害化处理具有较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生猪养殖现状以及对非洲猪瘟疾病的研究,患有该病的生猪临床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基层技术又有限,导致在疫情防控中具有一定的识别难度。根据近年来防控工作经验,非洲猪瘟的基本临床症状包括以下特征:①猪只短期内大量死亡。②体温大幅上升可达43℃,并表现为四肢软弱、呕吐腹泻等症状,外表皮肤出现充血性水肿,后期变为豆状紫色出血点。③剖检病死猪只可见脾脏充血肿大有时可达一倍以上,淋巴结、肺等有出血病变;急性发病死亡的猪有时无明显的病变现象[1]。在基层动物防疫防控工作中,基本以临床症状作为初步判断依据,及时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降低疫病带来的损失。

2 我国针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要求

自2019年以来,我国非洲猪瘟爆发报告事件大幅增多,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因为全国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较大,且无有效疫苗,防控难度高。为充分保障生猪市场的稳定供给以及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一系列基本防控措施、方案,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效果。并对今后开展综合性防控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具体如下。

1)强化动物疫情排查监测工作。要求全面开展疫情排查,尤其是要针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以及不明原因死亡的生猪等,进一步加大监测和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果断处置。在具体要求中,应对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屠宰场以及无害化处理场等增加巡查频次和监控力度,有效发现疫情、掌握其发展趋势。同时需在此基础上加大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力度,明确疫情追踪溯源机制和报告机制,避免出现故意瞒报、谎报、迟报及漏报等不良行为,保障将非洲猪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量降低疫情影响[2]。

2)进一步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要求相关防疫部门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的督促和指导,严格落实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如规范动物饲养管理行为、做好消毒管理等,在源头上强化对非洲猪瘟的防控。

3)开展餐厨剩余物的专项治理。即严禁使用泔水等餐厨剩余物饲养生猪,改善饲养环境和生长环境,在养殖过程中维护环境卫生。并积极开展消毒专项行动,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规范场地及工具消毒,切实防范间接病毒传播和感染。

4)加强生猪及其产品的移动监管。比如严禁引进存在潜在问题的生猪及产品,确需引进时“实行点对点”调运,避免发生移动风险。同时做好运输车辆消毒和检疫管理。

5)规范检疫监管行为。首先是增强产地检疫力度,优化各地报检点,规范执行动物检疫程序。对于违规使用和倒卖产地检疫证明行为、非法来源生猪佩戴合格耳标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加强屠宰监管,严格查证验物、履行清洗消毒规程,做好无害化处理。落实待宰静养机制,重点强化非洲猪瘟的检测力度。最后,开展市场防疫监管,定期监管市场和冷库等,严格查验各类索证索票,加强对肉品质量的监测。严禁从疫区购进生猪及肉制品,打击违法经营,严重可追究刑事责任[3]。

6)做好疫情防控保障。一是保障防疫经费充足,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加大免疫、排查以及监测等工作经费的投入。二是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和完善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相关防护用品、消毒药品等物资充足。三是做好技术支持,组织相关专家成立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知识培训体系,对兽医人员、养殖户、屠宰场及检疫人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控制。

3 基层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情况,为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疫情,应当注重基层防控工作的科学开展,切实发挥动物防疫站的职能作用。并且根据当前我国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工作要求,积极推动以下实践举措的落实,切实提高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力度,促使生猪养殖健康稳定地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保证市场食品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3.1 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动物疫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而且由于动物生存的特殊性,其防疫工作要求有相当强的专业性、突击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防疫队伍是扎实推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坚实基础。

3.2 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工作

综合现阶段非洲猪瘟的疫情防控现状及目标要求,基层动物防疫组织应当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作用,深入乡镇地区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工作,针对生猪场(户)等进行严格的排查监管。在实践中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组织村级防疫员队伍,调动村社干部,对辖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和养殖户进行疫情排查,在疫情高发期可间隔15 d进行一轮次排查,保证每次排查覆盖所有的养殖场和养殖户[4]。注重实地观察生猪的养殖状况,仔细询问养殖异常情况等,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可疑非洲猪瘟现象。另外,结合重大动物疫情综合防控工作要求,在实施摸底排查过程中,还需重点排查生猪饲料、泔水以及疫区猪只调入情况。如果存在外省调入生猪,应当准确记录,编制重点地区生猪调入情况监督管理表,并上报上级部门,构建完善的联动监管体系。如在排查中发现有不明死因猪只,应及时开展调查,诊断是否由非洲猪瘟病毒所致。所以基层动物防疫组织应通过深入实地,全面掌握辖区内养殖户以及养殖场的基本信息,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源头上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3.3 深入养殖场开展疫情防控指导

由于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传播是在2018年,截止到目前时间相对较短。基层大部分养殖户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控制方法等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基层动物防疫组织需要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指导,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最大限度避免发生非洲猪瘟疫病。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基层动物防疫组织人员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对该动物传染疾病进行总结分析,归纳非洲猪瘟病毒不耐高热的特点,指导养猪户对饲料以及养殖设备进行高温消毒,保证温度在60℃以上,有效杀灭病毒[5]。同时要严禁养猪户使用泔水饲喂生猪,由于泔水没有经过高温消毒,可能含有大量的致死病菌,其会为非洲猪瘟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繁殖条件。

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宣传、普及防疫知识,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入实地等方式,积极引导养殖户正确采用疫情防控措施。在具体开展非洲猪瘟宣传实践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定期开展知识宣讲疫病防控知识,发放宣传资料等,在养殖场内张贴非洲猪瘟防控图解,促使防控知识深入人心。此外在疫情防控指导中,指导养殖户树立坚定的防疫意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提高疫情防控力度和实效。

3.4 推广病猪无害化处理技术

生猪作为我国主要养殖牲畜之一,有庞大的养殖数量,每年因各种原因死亡数量不可小视。为保障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源头阻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和蔓延,需对病死猪开展无害化处理,清除传染源,避免病毒传播范围扩大。目前养殖户对于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一般采用以下方式:①建立化尸池,适用于小型养殖场,建立密封体化尸池,在内部设置强酸强碱杀菌物质,投入病猪后进行密封,促使其完全腐化,可有效避免病毒传播。但该方法的防臭性能不高,存在一定渗漏风险,在未来仍需进行有效改进。②采用焚烧炉处理,常见于大型生猪养殖场及家禽场,将病猪投入焚烧炉中,促使其完全碳化。该方法的处理效率较高,不存在渗漏风险,但有对烟处理不佳的情况,会产生异味,造成空气污染。③深埋,该法主要是散养户或突发动物疫病时突击大量处置时应用,因专业性强存在环保风险,不是优选方式。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一些地区开始走工厂化处理方式,如四川省有成都、泸州、内江、简阳等5个市已经开始试点,这种方式费用相对较高,对收集运输及监管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需对病死猪接触过的饲料、粪便等实施无害化处理,对圈舍以及养殖设施开展全面、彻底消毒。可采用2%~3%的苛性钠、甲基溴化氨以及戊二醛等碱性消毒剂,杀灭病毒细菌[6]。因此,基层动物防疫组织应当针对养殖场(户)推广科学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优先选择有资质的处理公司,并做好各环节消毒处理,防范病毒扩散。

3.5 完善基层疫情上报机制

按照我国对非洲猪瘟处置以及综合防控的具体要求,基层动物防疫组织需要严格遵循现有规定,落实疑似疫情处置程序、确认疫情处置程序等。并严格履行封锁、扑杀、消毒及无害化处理措施。在具体实践中,基层动物防疫组织首先要保障储备足量的应急物资,当发现辖区内出现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应当第一时间利用相应物资开展处理工作,比如隔离、消杀等。其次,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充分发动村社干部力量,加强农村地区养殖监管,开展网格化管理,发现重大动物疫情立即按程序上报,杜绝出现瞒报、迟报等现象,有效控制疫情蔓延[7]。

3.6 规范猪场消毒及检疫程序

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组织技术人员加强对养殖场消毒的规范监督,提高养猪户的消毒意识,指导养殖中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灭菌行动,完善消毒设施建设,如在圈舍入口位置设置消毒池、建立饲养人员进出圈舍消毒制度等。对饲料槽、饮水器以及相关饲养用具定期进行高温消毒[8]。并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其携带病毒。为保证消毒效果须对消毒药物定期交替使用。

此外,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在实践中严格落实检疫程序,遵守各项动物检疫规程及相关法规要求,积极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快智慧平台建设,积极推行养殖场申报检疫制度,对于出售的生猪、仔猪,官方兽医人员严格依照《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到场检疫,检疫合格方可出售。对于引进猪只,严格落实48 h内落地监管制度,督促养殖场隔离21 d后方可混群。若监管过程中发现非洲猪瘟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检测,避免病毒扩散和传播。对于养殖户出现违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3.7 落实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属地责任

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是乡镇地区防控动物疫情的基本单位机构,为有效实现防控目标,则需明确自身的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应急指挥能力,对辖区内的防控工作实施统一指挥和集中领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依法落实畜禽养殖、贩运、交易、屠宰以及加工等环节的防疫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公开疫情举报渠道,设置专用举报电话、网址、邮箱、微信公众号等,保证举报渠道具有畅通性;收集可疑线索及时开展核查,要严肃追责问责;对关键防控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保证各项细节措施得以落实。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防疫工作开展不力的基层防疫人员及时提请本级政府或上级做出相应的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者,可追究刑事责任。除此,要对基层动物防疫组织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基层机构内部考核、上级部门考核、群众评价相结合,形成综合的评估体系,对改进动物防疫站的工作提供指导,更好地围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开展预防控制,提高实效性。

4 结语

我国生猪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加强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力度。非洲猪瘟作为影响较大的传染性动物疾病,对养殖效益以及食品安全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为推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动物防疫组织的职能作用,结合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特点、我国对重大动物疫情的综合防控要求,采取稳定基层队伍、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工作、深入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指导、推广病猪无害化处理技术、完善基层疫情上报机制、规范猪场消毒及检疫程序、落实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属地责任等有效措施,保证市场生猪供给,维护人们餐桌安全,进而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猪瘟生猪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防疫、复工当“三员”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多国发生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