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2-12-07 03:23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葛 敏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途径和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技能,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不停留于掌握劳动技能,更以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念为目标,它既是“立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的途径。在持续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没有劳动教育作为载体,素质教育开展也不能有效达到目标。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探讨是对劳动教育本体问题的探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它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2018年劳动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学生中发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含义已经扩大,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五大教育之一。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等)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思想教育,还包括劳动技能、劳动保障、劳动安全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能够艰苦奋斗、诚实创新,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1]。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是以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学生应该有远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观念的形成,除理论的传授外,劳动教育是必要而有效的方式。只有劳动才能体现唯物主义,才能揭示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我们培养的年轻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而不是满足于现状。他们应该有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应该具有奉献精神,而不是单纯的要求索取。他们应该是劳动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只有把爱国主义与时代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实现劳动的幸福[2]。

第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歌德曾经说过,劳动可以使我们免于三大灾难:孤独、坏习惯和贫穷。积极劳动观的人往往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生活充满希望,有更积极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出汗的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三,有利于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汤之《盘踞》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中国自古重视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代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创新精神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高校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举。与此同时,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竞赛和智慧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劳动技能,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产业技术的提高。以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和涌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科技发展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上因素都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技能。

第二,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中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15~59岁人口为8.9亿人,占63.35%,有所下降。60岁及以上人口2.6亿人,占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9亿人,占13.50%。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创造力,提高劳动质量,鼓励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热爱劳动、有劳动技能、能够创造性劳动,走技术成才、技术报国之路。

第三,有助于阻止国家和民族退化的风险。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能否取得领先和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尤其是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三、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体力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简单化,没有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独特而宝贵的培养价值。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还不够。认为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更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职业技能证书和就业率的监督和考核,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导作用,未能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良好劳动教育生态[4]。

2.劳动教育的整体性有待提升

高校劳动教育缺乏整体性的运行体系,劳动教育以零散的形式呈现在部分教学环节中,没有很好地将劳动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但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链。同时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的育人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理论教育通识课程,也包含大量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高校的教学、学工、团委、校企合作、后勤等诸多部门,需要这些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体系化运行。在具体实践中,多个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协调,导致劳动教育被割裂,没有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3.劳动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改善

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实施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的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不丰富多彩,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不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教育仍然以说服教育、班会和年级会议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学校组织的一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多是清理校园垃圾、开展简单的志愿服务,难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质。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耦合深度有待提高。在组织实习的实践中,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缺乏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素质的培养,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人才的作用不明显。

4.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有待进一步发展

劳动教育所需的场所和设备不完善和不丰富。目前,学校的劳动场所仅限于部分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培训实验室和勤工俭学岗位。校外劳动场所不丰富。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类型比较单一,没有与社区、公司、养老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关系,劳动教育场所、设施设备需要进一步丰富开拓[5]。

5.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劳动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同配合的立体教育,目前三者缺乏有机联系和配合。高校学生大多住校,由于受空间和距离所限,家长的教育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学业紧张、家长过度保护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接触社会相对较少,社会教育的成效不明显。“三位一体”的教育协同机制还未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教育环境。

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措施

1.完善劳动教育制度

劳动教育事关道德建设和育人、强国富民、治国理政。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要从这个高度认识劳动教育,统筹规划,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提升至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研究建立劳动教育机构,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式、开展时间和考核评价机制等,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劳动教育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劳动教育内容,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因地制宜。“1+3+n”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能更好地实现上述标准的整合。“1”以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为基础,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质、劳动文化和劳动保护教育。“3”是重点开展三种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劳动教育,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通过建立高校学生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岗位、分配公共卫生区域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通过将短期培训课程融入每学期专业课程学习中,并在整个高校期间进行长期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学习,加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在服务劳动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开展普通的志愿工作和志愿服务,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N”是指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围绕基础课程和三种主要劳动教育形式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群,例如劳动文化课、劳动关系与劳动保障、劳模讲堂、沙龙、实习实践、职业规划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程,真正吸引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6]。

3.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记录手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课程、讲座、实习、志愿服务等各项劳动活动参与实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在综合评价的奖励项目中突出劳动实践成绩,对劳动教育学术和实践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分数。在对学生的认可上,将“三好学生”改为“五好学生”,并将劳动质量纳入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同时增设“劳动之星”等奖,鼓励劳动奉献,提高素质,构建德、智、体、美、劳的完善奖励体系。

4.加强劳动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在教师保障方面,建立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专兼职教师在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专业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探索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作为兼职辅导员,分享劳动事迹,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场所保障方面,通过开设大学生服务中心、勤工俭学岗位、建设培训基地、实验室等方式,开辟工作实习场所。加强校外合作,在企业和服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与周边社区、其他高校和博物馆的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合作机构,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申请并协助地方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建立综合性劳动教育资源中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构建优势互补、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