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022-12-07 03:23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献家庭儿童

刘 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综述设想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前儿童要成长,熟悉乐意与人相处,做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乐于助人,有同情别人的爱心,具备关爱、尊重他人的品格,喜欢并能适应群体生活。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能力水平的基本组成,是人际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必备能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儿童成长初期就会出现,并且其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的建立应当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和必要内容[1]。

前段时期幼儿园教学倾向小学化,加之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教学周期长、操作有较大难度,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和前瞻性难以把握,以致道德、社会性能力教育逐渐成为附带的课程,造成幼儿自我中心、不肯合作、不愿合群等弱点[2],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学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要求的前提下,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发展与素质培养的课题越发显得重要,极其值得研究。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发育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将会是终生性的。但是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越,学前儿童越受家人的关心、照看,其亲社会行为越发减少,这是值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状况。 对于幼儿来说,其亲社会行为大体受到社会和政府、校园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影响是最至为重要的。

本文旨在对近5年(2016—2021年)有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期待有助于基于家庭背景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文献网上检索主要采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等三大数据库,还利用学术搜索引擎如百度文库电子资源展开广泛搜索。中文检索词集中为幼儿、学前儿童、家庭父母社会经济的地位、社会阶层;社会化、亲社会行为等。

本次综述文献检索的标准主要为具备量化研究数据结果的文献,研究内容着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国大陆幼儿,年龄在3~6岁,文献主要来源为学术期刊以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发表时为2016—2021年间。具体的标准如下。第一,已经公开发布的具备量化数据的研究文献。第二,在2016年5月至2021年7月发表。第三,文献的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中国大陆。第四,学前儿童平均年龄在3~6岁之间,处于幼儿园年龄段。第五,人口学的基本特征呈现SES的连续分布。第六,文献SES中的测量变量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相关,SES的三个量化指标包括父母职业、家庭的收入、父母受教育学历程度。第七,文献主要来源为学术期刊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根据上述标准统计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篇数共计48篇。

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基本情况分析

1.文献研究的数量统计

我国近年来有关文献数量统计显示,2016年之后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快,并且出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硕士论文篇数与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的比例呈现增长态势,由此可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已广泛引起各类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2.文献研究的主题统计

通过对所查找文献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主题,其中关于社会阶层地位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机制的主题文献占比32%;关于经济社会地位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主题文献占比37%;关于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关系因素的主题文献占比20%;困境家庭中孩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主题文献占比11%。由此可以看出此类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对孩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程度影响上。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内容的研究

1.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指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包括父母职业、家庭的收入、父母受教育学历程度三个指标,其中父母职业根据特定职业所需的教育和收入来排序;家庭收入总体包括了学前儿童潜在的社会和经济资源;父母受教育学历程度属于SES量化指标中最稳定的方面。这三个指标涉及的隐性因素少、直观、客观,便于大规模地收集数据,三个指标测查采用问卷法,文献中数据大多数来自父母报告,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1.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法。采用衡量指标进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计算赋分,多数研究文献中父母受教育学历、父母职业和家庭的收入的赋分采用范晓光老师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部分文献父母职业评分标准采用李春玲老师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进行编码,具有不错的可信度。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综合计算模型存在诸多差异,有项目反应理论、因子分析、简单加法、回归方程等合成方法,可以看出来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计算严格意义上说还统一不起来。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关内容的研究

2.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包含形式。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5种形式。

第一,助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如帮小朋友穿衣、扶起、拉手等。

第二,分享。与同伴儿童分享玩具、分享食物、分享快乐等。

第三,合作。学前儿童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种活动,如合作游戏、合作运动、合作学习等。

第四,安慰。在其他儿童遭受肌体、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时,给予及时安慰,如拥抱同伴、用手抚摸儿童。

第五,公德行为。其行为对象很宽泛,广义上指有利于集体社会的良好行为,如关紧龙头,清扫垃圾、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

2.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测量方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索,找出了以下几种幼儿亲社会行为测量的相关量表与问卷,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采用Goodman(1977)编制的教师版问卷,亲社会行为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

第二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他评量表,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相关行为做出评价,主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邓赐平老师编制的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项目问卷,该项目问卷共有11条目,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24,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第三种是采用苏州大学邓诗颖老师编制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问卷》,该问卷提出五个维度,分成28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1,采用1~5计分,5分为最高[3]。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分析

3.1家庭社会阶层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关系。

3.1.1高阶层者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汇总的文献看,高阶层者处于社会的中高端,多数为精英人士,具有很好的优越感,在社区、团体中往往成为领袖、决策者、主导者,融入感强烈,还有很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领导规则。

一方面,在可以独立开展的亲社会行为方面,高阶层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展现极强的控制欲望,通过服务弱势群体和社会各阶层展现自我价值和满足感。

另外一方面,在面对不同差异化群体时,高阶层者保持较高的助人水平和服务意愿,始终会保持一致性[4]。

3.1.2低阶层者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低阶层者处于社会的低端,多数受自身条件制约,目标导向弱,发展机会受限于天花板,在社区中成为参与者、执行者,往往属于接地气的角色。低阶层者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经历很多的艰难和苦痛,发展挑战大于机遇,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抱团意识、合群规则。其阶层亲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由于低阶层者无法独自面对生活困难,必须报团取暖,就需要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时刻关注别的群体需要,才能共度艰辛、战胜困难,为此他们愿意与社会同伴互动,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低阶层之间愿意更多的眼神接触,倾向于群居,表现出热情好客等情绪,很多事情群策群力,更愿意付出精力,有难同当。在遭遇灾难性的事件和突发困难时,容易对遭遇者产生共情和同理心,常会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反而表现出无比热忱和群帮互助的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部分研究认为高阶层者更具亲社会行为,另外一部分研究认为低阶层者更愿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二者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得出较鲜明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文献研究看产生分歧的原因应该多种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3.2家庭经济条件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社会行为发生前常常会考虑付出的代价与所得回报之间的对比,简言之就是投入产出比,人们往往倾向追求高投入产出比的行为,低投入产出比的行为是人们不愿意触碰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要以个体利益做出牺牲,为此随着成本增加,亲社会行为会明显减少,这是社会行为的交换理论原理。

家庭经济低收入者处于社会底层,常处于产业链末端和供应链的下端,本身拥有资源匮乏,实施亲社会行为花费较大代价,资源急剧减少,通常投入没有回报,因此对低收入者来说亲社会行为就难以为继,减少势在必行。

反观,家庭经济高收入者就不是如此,他们处于社会金字塔顶端,位于产业链首端和供应链的上端,拥有极其雄厚的社会各类资源,花费一定量的资源做亲社会行为就不存在多大问题,出于他们的身份、地位考虑,无论付出是否有回报,高收入者都愿意付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5]。

五、结论与展望

1.结论

1.1我国现有的研究不够系统,仍存在大量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我国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概念尚未有系统性的界定及标准。目前只是开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某种因素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中的某一类行为进行现状调查,未能形成完整的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研究还不够系统,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有关研究表明,一方面,社会认知视角观点认为,低阶层者为了获得生存需要,满足马斯洛底层需求,会更关注外部变化的环境、更依赖于外部资源的特质,使得他们倾向开展亲社会行为,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比较视角观点却认为,高阶层者因为向下比较,产生同理心,出现个体情绪的共情移情,增加了亲社会行为愿意,从而做出超出常理的亲社会行为。所以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文献结论也是众说纷纭,呈现大量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

1.2大部分文献研究者为西方学者,存在未本土化的问题。中西方研究者对现已存在的亲社会行为之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结论。大多数西方学者的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情景、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人文思考、逻辑思维、社会关系,为此得出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出西方思维模式和思考格局。而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与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在文化认同、价值属性方面,中西方在成长环境、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存在着明显不同。所以,在当下中国的文化历史环境下,开展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影响的本土化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展望

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短时难以改变,幼儿园缺少相关研究的辅助和介入,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转化为可供使用的实践经验,也难以对相关养育者和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意见。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研究;另一方面,要对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前瞻性、合理性的建议,以便家长、教师更加了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程度的影响、重要性和意义,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文献家庭儿童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家庭“煮”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留守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