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提升研究*

2022-12-07 01:37于转利刘华
西藏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牧民西藏金融

于转利 刘华

(1.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2)

关于金融素养,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金融素养和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金融素养是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关于金融素养包含的方面有多种观点,一般认为,金融素养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四方面[1]。张欢欢等认为金融素养包括金融知识和金融应用[2]。何学松等认为金融素养包括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3]。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界定,认为金融素养是消费者所拥有的金融态度、金融意识、金融认识、金融知识、金融技能等相关因素的综合,以及基于此所发生的金融行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国民金融素养。”目前,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已成为提升我国居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2019 年底,西藏全区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后农牧民的小康生活如何规划,如何防止返贫是重要问题。由于地理环境、经历、文化、宗教及知识储备的影响,农牧区一些群众欠缺经济思维,缺少财务规划,这往往会导致部分农牧民脱贫后陷入经济困境而再次返贫。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保持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农牧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中农牧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是关键因素。这些都成为普及金融素养知识、提升金融素养水平的依据。

本文尝试分析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现状,剖析农牧民文化程度与金融素养和经济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升金融素养的路径和措施。期望以提升农牧民金融素养来巩固西藏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提高西藏民生质量,助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主要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两条线开展了对金融素养的研究。第一条线是对城镇居民金融素养的研究。廖理等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的金融素养较低,在认知能力中数学能力和风险态度对金融素养性别差异解释力较强,但是认知能力中语文能力和婚姻中的性别分工对金融素养性别差异解释力较弱[4]。胡振等研究发现:主观和客观金融素养与家庭理财规划及理财规划时间跨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客观金融素养对理财规划时间跨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这种影响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制定理财规划的概率要高于金融素养低的家庭,且其理财规划时间跨度更长[5]。这些研究肯定了金融素养可以正向影响城镇居民的家庭理财规划,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其制订理财规划的概率要高于金融素养低的家庭。

第二条线是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维度:测度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高低、影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形成的原因、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比较、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创业关系等方面。

金融素养水平方面。张欢欢等认为可以从基本金融知识认知等6个方面构建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测评指标[2]。何学松等从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两个方面测度陕西省908 户农户的金融素养,研究发现农民的金融素养总体较低,其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地域差异性较大[3]。苏岚岚等从金融知识、金融能力和金融意识三个维度设计了农民金融素养测度指标体系[6]。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从金融产品认知等七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7]。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都认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较低。影响金融素养形成方面。张欢欢等认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受其教育程度、非农程度和风险偏好影响较大。何学松等发现农户的性别、年龄、收入及地域较大程度的影响其金融素养。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的研究也认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其学历、性别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指出了教育和收入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均具有重要的影响。金融素养比较方面。一般认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金融素养的差异源于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较低,包括文化程度、教育经历等。譬如王姣等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金融技能等四个方面均落后于城镇居民[1]。这些原因总体造成了城镇居民金融素养高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方面。何学松认为农民的金融素养对其信贷、理财及保险行为有正向影响[3]。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发现: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其金融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群体特征对金融行为影响显著[7]。巩艳红等对西藏农牧民的金融素养研究发现:西藏农牧区居民的一般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都偏低;一般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都对西藏农牧区居民的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虽然彭显琪等认为目前金融素养改善金融行为这一假设存在争议,[9]但金融素养能够改善居民的金融行为,尤其是改变农民的信贷理财保险等金融行为已经得到学界较广泛认可。金融素养与创业关系方面。苏岚岚等研究发现:金融素养提升可以增加农民创业概率或者增加非创业农民未来创业的可能性[6]。曹瓅等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农户创业融资意愿并且选择正规金融方式融资[10]。他们认为:金融素养可以提升农民创业概率,参加培训可以促进农民的创业意愿,金融素养提升也可以促使农民选择正规金融。

1.2 国外主要研究

Annamaria Lusardi 研究发现:现实生活中金融文盲普遍存在,女性和老年人的金融素养普遍偏低。大多数人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的认知和金融素养真实水平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女性对自己的金融素养认识和她们真实的金融素养水平之间差距不大,而老年人对自己的金融素养水平认识和他们的真实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研究还发现:在高中接受金融教育的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展现出更高的金融素养,这和Bernheim,Garrett,and Maki 在高中接受金融教育的个人在其以后的生活中有更高的储蓄的研究结果相似[11]。关于如何提高金融教育,有研究建议把金融知识引入高中课程,既刺激低收入阶层的储蓄行为,还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满足女性等金融素养较低群体提高其金融素养的需求[12]。

Michael Razen 等人研究了金融素养研究和经济偏好研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青少年领域行为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和经济偏好被认为是健康、收入和总体幸福感的重要驱动因素;金融素养与父亲的耐心、男性性别及父亲教育程度呈正相关[13]。Jianjun Li 等人利用2014 年中国家庭面板研究(CFPS)的数据,研究了金融素养对中国家庭投资组合选择和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显著增加了家庭对风险资产的投资,这是通过提高理解和比较金融资产的能力产生影响的。同时,他们还发现:金融素养提高了较年轻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的投资回报,降低了较年长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的投资回报[14]。Wookjae Heo 等人利用1044 个随机抽样样本研究了金融压力、财务风险承受能力、控制点、金融自我效能感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压力降低了生活满意度,农民的边际效应低于非农民;控制点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农民的边际效应仍低于非农民;人口统计学因素(年龄、教育程度、性别)在农民和非农民之间具有不同的边际效应。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缓解了金融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降低了控制点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5]。这些研究表明,金融素养不但是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日常生活和生活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

关于西藏的金融素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首先,关注西藏农牧民的金融研究不多,关注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的研究有限,且集中在农牧民金融素养和信贷行为关系上。其次,较多的研究以解决农民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及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重点,这些研究都是以西藏以外的样本为研究对象。

2 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的现状

无论其一般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整体水平偏低。除此以外,西藏农牧民拥有的金融条件不尽如人意,直接限制和削弱了金融素养水平;金融素养养成的金融产品依托薄弱。供给农牧民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少,但是金融产品有限,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较少。2019 年8 月份《农行普兰县支行金融服务“三农”和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中提到:农行西藏分行使用的助力小微发展的贷款产品难以适应普兰当地小微企业;金融素养的外在表现低迷。农牧民有效金融需求不足,农牧民的投资意识不足,潜在有效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普兰县受访的农牧民中,把余存的现金进行投资的人很少,多存到银行和合作社中;地理环境限制金融素养提升。地广人稀的生存环境导致西藏农牧民生活圈子限定在家庭及村子范围内,和外界交往、交流不多,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这影响了其对金融信息的接纳和吸收。而且,金融机构远离村镇,使西藏农牧民的金融可得性下降。服务半径的扩大,也影响了当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欠缺主动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农牧民较少利用现有资源来获取融资贷款。普兰县农牧民缺钱时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到银行借和找乡镇府,也有个别群众提到会找亲戚朋友借款;虽然整体水平较低,但各地区之间农牧民金融素养差异较大,拉萨、林芝区域的农牧民受旅游产业带动,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那曲、阿里等地偏远农牧区群众的金融素养则相对较低。

3 影响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的主要因素

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的六个主要特征主要受到生存环境、生计资本、农牧生活习惯、宗教因素、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3.1 生存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

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当地居民尤其是农牧民的生活。高寒缺氧、冬季过长、特殊的高原地貌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致使近一半土地不适合耕种,产业发展困难。[16]这使得土地产出有限,部门物产需要外部输入。其传统的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这也影响了其经济思维的发展,影响其金融意识的形成。

3.2 生计资本较低的影响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生计资本不足,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较低,其中人力资本较低的影响主要是教育水平。另外还需注意,传统西藏产业模式下,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整体处于低水平,而且缺乏可持续生计能力。农牧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低下影响了金融资本作用的发挥,使其难以转化成金融能力和经济能力。

3.3 长期农牧生活惯性的影响

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导,自给自足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导致农牧民的小富即安心态和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人们容易满足于目前的物质生活,缺少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提高收入的欲望较低。笔者的调研团队成员曾于2016 年在普兰县霍尔乡贡珠村强基惠民驻村,他劝当地村民承包村子附近的修路工程以增加收入。他的建议遭到村民的拒绝,村民给出的理由是修路太累。

3.4 宗教文化的影响

西藏的大部分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人们的伦理道德、人生观念,甚至哲学思想影响较大[17],这导致许多农牧民群众寄希望于来世,对目前的生活全盘接受,不思改变。这就导致他们的投资意识淡薄,金融意识不足,缺乏对生活的长期合理性财务规划。多数农牧民有钱就花,没有形成储蓄和投资的习惯。

3.5 教育经历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西藏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上学接受教育的人数不多,那些上过学的人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较低。2010年那曲地区、昌都地区和阿里地区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达到50.11%、44.7%和43.93%[18]。2018 年西藏15岁以上未上过学的人口占当地适龄人口比例仍是35.2%[19]。根据我们调研团队的调查,普兰县六村的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小学文化和未上过学为主。文化水平较低使农牧民难以真正理解金融知识,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对经济及金融的认识和看法,后文对此会详细讨论。

3.6 汉语能力的影响

西藏大多数农牧民汉语表达能力较差,识字能力也较差,一般不具备汉字阅读能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农牧区,这直接导致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困境: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笔者在拉萨市区调研时,通过随机对景区群众的访谈发现:来自农牧区的群众能够以汉语表达交流的群众不足十分之一。由于语言和文字能力的限制,一些重要的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便被隔离在了这部分群众之外,严重影响了金融知识的获取及金融产品的获得。

3.7 经济发展状态的影响

2016年的数据显示,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西藏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80%和70%左右[20]。而在西藏各区域之间的对比,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则要低于其他区域。这种状态会产生两类后果:一是直接削弱了金融机构对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导致这些区域金融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二是经济需求水平低和金融供给较弱的情况直接削弱了农牧民群众金融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4 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案例分析

普兰县地处阿里地区的最南边,靠近印度和尼泊尔。贫困程度是阿里地区7个县里第三位(2017)。截止2018 年底,普兰县总人口为12669 人,农牧民人口8317 人,城镇人口4352 人(数据来源:普兰县统计局)。调研团队成员于2019年8月对当地12名群众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其中农牧民9 人,公务员3 人。有4人家中为农牧兼营,4 户为农民,1 户为纯牧民。年龄在38~52 岁之间,男性5 人,女性4 人。调查内容涉及农牧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来源、兼职情况、对金钱的态度、对物价上涨的看法、金钱主要去向、提高收入意愿、多余金钱处理、喜欢的支付方式、偏爱某支付方式的原因、缺钱时的融资渠道、对农业银行的看法、对保险公司的看法共16 项问题。同时,团队成员走访了100 多户农牧群众家庭,通过观察和访谈,对农牧民受教育情况和金融素养做了补充调查。

结构性访谈内容的前六项是农牧民基本情况介绍,后十项是关于金融素养的内容,可主要归入三大类:金融态度、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包括以下选项:对金钱的态度、对物价上涨的看法、提高收入的意愿、喜欢的支付方式、对农业银行的看法、对保险公司的看法。金融意识包括偏爱某支付方式的原因。金融行为包括金钱主要去向、多余金钱处理、缺钱时的融资渠道。

结合访谈和已有研究成果,可得出以下推论:(1)当地农牧民经济意识有所提高,都把兼职兼业作为收入提高的途径。文化程度对农牧民兼职兼业选择影响较大,提高农牧民文化水平将有利于其兼职兼业;(2)文化程度高的农牧民更容易摆脱传统财富观念的影响,基于金融态度的金融素养更高;(3)文化程度影响农牧民对物价等金融现象的认识。男性农牧民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相对女性农牧民明显,文化程度高的农牧民的金融态度更为积极。可以认为,文化教育会影响农牧民对经济的认识和对国家治理的认同;(4)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变农牧民的金融行为。虽然农牧民基于金融行为的金融素养不高,但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农牧民的金融行为会发生较大改变。文化教育也影响农牧民子女教育的选择:自身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提高家庭收入并支持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5)农牧民选择支付方式的金融意识深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处于较低水平。但文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可以增强农牧民的金融意识,有助于提升有意识选择便捷支付工具的机率,减少潜意识和习惯的影响;(6)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改变农牧民的金融行为,增加多元融资的机会和可能,可以减少对乡政府的融资依赖;(7)文化程度的提升也有助于更为客观地看待各类金融机构,促进对金融机构工作的认同。

鉴于金融素养与持续性贫困呈反向关系,即金融素养可以抑制持续性贫困[21]。对刚刚脱贫摘帽的西藏农牧区而言,金融素养的培养十分关键。因此结合前文的讨论,有必要从教育入手,利用多种路径提升农牧民整体金融素养。

5 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提升路径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提升农牧民义务教育完成率。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西藏农牧民的义务教育完成比率较低。笔者调查过两个青少年,他们按家里的要求传承了家族手艺——制作铜佛像,而放弃了读书。加强对农牧民的基础教育宣传有其必要性。其一,宣传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要把教育的实用性体现出来,通过典型案例让农牧民改变认识。其二,从父母的观念入手,给准父母发放藏文版的父母教育子女指南。指出投资子女教育的收益,通过对比子女参加教育和不参加教育的结果来引导准父母支持子女加入基础教育。

第二,积极响应国家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号召,开展金融知识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从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居民的金融素养。鼓励各地教育部门在适当的教育阶段加入相应的金融知识。可以试点在县城的中小学适当加入金融知识的内容,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金融知识基础。从思维和意识上培养西藏农牧民的基本的金融思维和金融意识。

第三,利用多样化媒介和渠道普及金融知识。可以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及报刊等媒体向农牧民普及金融知识。同时增加农牧区的网络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农牧民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获取金融咨讯。2014 年西藏网民普及率已达39.4%(数据来源: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西藏网民普及率更高,利用多种媒介为上网的西藏农牧民提供藏汉双语金融知识,提升西藏农牧民的金融素养。

第四,以多种方式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联合金融机构、致富能手、高校师生,开展农牧区金融服务志愿者活动。通过现身讲解、理论分析、产品介绍,使用操作等多方面内容开展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以县为单位,挖掘、寻找金融机构工作者、企业家、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利用其工作特长或者知识专长,选择农牧民可接受的通俗表达方式来进行宣传。宣传内容不仅限于金融的贷款、保险、风险防范等基本知识,还可以加入家庭金融资产收益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相关知识,以巩固农牧民家庭财富。同时加入一些理财、投资、创业等相关内容,培养其投资和创业的意识以增加其家庭财富。

第五,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方案。特别注重对年轻农牧民和年长农牧民进行培训时的差异化。年轻农牧民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侧重理财和投资方面的培训。年老人学习能力下降,或者不愿继续学习,可以侧重适用性较强的转账支付等内容培训,提升他们的金融适应能力。男性农牧民更关注经济投资、教育投资、人际投资,更倾向于带有冒险性的投资。女性农牧民更倾向于自我投资、家庭投资和风险的规避。根据这些特点,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重点。

第六,适当开展普通话推广普及。以村为基点,建立普通话推广站,吸收返县、返乡工作的大学生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要力量。可以先从各村中培养1~2名愿意学习普通话的农牧民群众,通过他们与其他群众或游客的交流产生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各村镇的寺庙同样发展1~2 名僧侣,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员,可以为广大信教群众提供示范作用,提高对普通话的热情。

第七,金融机构要注重在宣传和执业过程中对藏语的运用,为那些有金融需求却无法通过普通话进行沟通的农牧民提供便利。同时,一些金融知识宣传册、金融产品宣传册要注意使用藏汉双语,这样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在相关的培训中,也要注意从双语角度遴选宣传人员,以提升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农牧民西藏金融
都是西藏的“错”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西藏:存在与虚无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