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子康,钟代彬,张 阔,武 珊,马洪玲,位寿朋
(1. 北京奶牛中心,北京 100192;2. 奶牛遗传育种与繁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2;3. 河北锦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2300;4. 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IBK)又称红眼病、新森林病[1]、传染性眼炎等。牛摩拉氏菌(Moraxella bovis)是该病最常见的病原,存在于患牛的眼分泌物中。IBK多发于夏季饲养于室外的牛,夏季日照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损伤角膜上皮细胞,也可激活康复牛眼结膜中非溶血性牛摩拉氏菌,进而引发此病。蚊、蝇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将感染牛眼鼻分泌物中的牛摩拉氏菌携带至未感染牛眼[2],造成其他牛感染;或由疫病区传至无疫病区,造成暴发式传染。IBK病情发展迅速,由最初的潮红、畏光流泪转为眼睑肿胀,角膜形成溃疡,发展至角膜深层形成血管与肉芽组织,严重者角膜可能发生穿孔。患病牛眼睛疼痛,食欲下降或者废绝。IBK可影响犊牛生长发育,肉牛体重减轻,奶牛产奶量减少,种公牛精液质量下降或无法采精,造成巨大损失。
IBK治疗周期短则数周,长则数月。治疗周期延长不仅增加治疗难度,也增加治疗成本。本文对IBK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此病的相关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牛摩拉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长1.5~2.0 μm,宽0.5~1.0 μm,双链或短链,不运动,有荚膜,无芽孢。牛摩拉氏菌可根据致病力分为致病型和非致病型[3]。
致病型牛摩拉氏菌溶血,菌落粗糙,借助菌毛附着于角膜上皮,可产生a型或b型菌毛素,其中b型菌毛素与致病力有关。除菌毛外,牛致病型摩拉氏菌可产生溶血素,具有一定抵抗牛嗜中性粒细胞毒性的作用。非致病型牛摩拉氏菌不溶血,菌落平滑,无毒力。牛摩拉氏菌对常规消毒剂敏感,外界环境中可存活24 h[4]。
除牛摩拉氏菌外,支原体、牛疱疹病毒(BHV-1)以及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和某些病毒等亦可致病[5]。有研究人员从患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牛眼中分离得到一种疱疹病毒,能够在牛肺细胞单层上培养且于72~96 h 内具有细胞致病作用;将此病毒接种于结膜囊,能够成功复制典型的角膜结膜炎[6-7]。研究人员从患有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牛眼中分离得到衣原体,并将其通过豚鼠和鸡胚传代后接种于犊牛眼睛,引起了结膜炎,但未表现角膜炎症状[7]。有研究在牛羊患畜结膜上皮中发现了立克次氏体[6-7],后称其为结膜立克次氏体;结膜立克次氏体为圆盘形小体,具有多形性,吉姆萨染色后呈边缘蓝紫色、中央淡蓝色,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在康复动物的结膜细胞内可存活数月[8],病原体可随患畜眼鼻分泌物排出[9]。研究表明,将含结膜立克次氏体的悬液接种于孵化6 d 的鸡胚卵黄囊中可成功培养;将培养物接种于眼前房,经过一定潜伏期后可引起角膜结膜炎[7]。
IBK 病原多样,其中,牛摩拉氏菌是本病的常见病原[10]。牛摩拉氏菌多见于患病动物的眼睛及鼻腔分泌物中,可于鼻腔中存在一年并持续感染[11-12]。患病牛及带菌牛是牛摩拉氏菌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病原的媒介传播[13],蚊、蝇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动物间接触、手以及设施设备等亦可传播。冬季阳光不足,蚊、蝇数量较少,但该病仍时有发生,可能与病毒性结膜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非致病型牛摩拉氏菌病的菌株转化为致病株所致[14]。各年龄阶段的犊牛、奶牛和公牛均可发病,以室外饲养的犊牛和青年母牛发病最多,多见于日照最强和蚊蝇最多的夏秋季节。紫外线强烈[15]、蚊蝇滋生及杂草、花粉或粉尘刺激眼部等可均加快该病的病程。
病初眼睑及周围组织肿胀、发红,眼睛疼痛,眼睑痉挛,畏光、大量流泪,眼分泌物为浆液至黏液脓性。2~6 d后角膜混浊,角膜周围严重充血呈紫红色,中心位置溃疡,可见角膜水肿、角膜缘深部血管形成和瞳孔缩小,严重时可扩展至整个眼睛;眼睑痉挛引起眼睑肿胀,呈半闭状态。症状严重未及时治疗可致角膜穿孔或失明。动物局部升温,因疼痛导致食欲减退或废绝,日增重、奶牛产奶量和公牛精液质量下降。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潜伏期为2~7 d,一般发病3~5 d恢复,少数牛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多数牛康复后角膜中央可见角膜翳或白斑,但对视力影响不大。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率即可初步诊断。采集感染牛的结膜囊或鼻腔分泌物,分别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血液琼脂培养基,37 ℃培养48 h,钓取典型菌落纯培养,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同时进行生化试验鉴定[16]。实时多重PCR作为快速、灵敏、高通量的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鉴别诊断此病[17]。
目前国外已有市售疫苗,但免疫效果尚不理想[18]。因此,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仍以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发病动物及时隔离饲养,避免日光照射,防止粉尘、蚊蝇的刺激。可选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发病初期,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症状不明显,病情往往被忽视。患牛眼结膜潮红,局部升温,眼睑出现少量分泌物,此时可采用生理盐水或2%~4%的硼酸液冲洗患眼,涂抹红霉素软膏或1%阿托品软膏,每日2次,症状轻微者通过上述方法数日即可康复[19]。若经4 d治疗仍未得到改善,可配合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增强治疗效果,如卞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规格:每3.6 g 含600 mg 氯唑西林)每日涂抹患眼2次,可获得较好疗效。该制剂为长效乳膏状抗生素,具有长效抑菌的作用。
大多数病例被发现时已经进入明显期,症状多为眼结膜充血、红肿、分泌物增多;角膜表面模糊不清,中间位置出现红斑,有痛感,流泪增多,眼泪初期为浆液性物质,常形成泪痕。此时可采用5 mL 生理盐水稀释160 万单位青霉素,加入1 mg 地塞米松磷酸钠,冲洗患眼,每日1~2 次,连续用药7 d。此法操作简单,效果较显著,若治疗有效,患眼结膜分泌物逐渐减少,角膜红斑逐渐消失。但地塞米松磷酸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于局部或结膜下可能导致感染角膜的抵抗力降低,造成角膜穿孔[20]。因此,使用剂量较大时,地塞米松磷酸钠用量应逐日递减,且孕牛慎用[21]。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即最严重的临床症状,如角膜中部的红斑逐渐向外周扩张,直径约为2~3 cm,色泽暗红;或角膜中部多出现0.5 cm 大小白色溃疡斑,视力严重下降;怕光、眼睑常闭合,黏液脓性物质附着于睫毛周围;湿润的泪痕延伸至脸颊下部,泪痕经过夜间变成干燥的泪痂;夏季常有蚊、蝇附着于眼周围;病牛食欲减退,精神差。随着时间延长,溃疡斑逐渐扩大,常呈中央凹陷的火山口状,病畜疼痛不安,进行治疗时常躲闪或眼睛紧闭,停止生产。此时应采用全身治疗结合局部治疗的方法。席艾力·依明[22]研究发现,上下眼睑(结膜下)注射20~50 mg庆大霉素或300 000 IU青霉素,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 d;或每日多次采用庆大霉素、青霉素、四环素软膏或酒石酸泰乐菌素液(50 g/L)点眼,以160 万单位青霉素、100 万单位链霉素粉剂混合涂抹患眼,配合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液可取得较好疗效[23]。彭炎森等[24]研究发现,采取自家血疗法可获得较好疗效,颈静脉取鲜血5 mL,注入牛睛明穴4 mL,剩余1 mL点眼,轻症治疗1 次即可,重症治疗2~5 次,间隔时间为2~3 d;研究显示,采用此方法治疗结膜炎的治愈率为100%,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治愈率为81%,表明自家血疗法对治疗牛非传染性结膜炎疗效更好。穴位注射法使自体血液在穴位中存留一段时间,可对穴位产生较持久的刺激,还可激活网状巨噬细胞吞噬细菌,提高眼部代谢与修复能力[25]。有研究表明,也可采用肌肉注射20 mg/kg四环素的方法,每日2 次,连用5 d;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四环素局部肌注刺激较大,易引起局部肿胀,不建议长期应用。吕望海[26]研究发现,按100 mg/kg 体重静脉注射磺胺二甲嘧啶,每日1~2 次,连用3 d,可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病牦牛痛苦,结合局部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角膜出现溃疡时,可采用眼睑暂时完全缝合术,以4~6号针结节水平褥状缝合闭合上下眼睑[27]。当角膜严重感染即将发生穿孔时,可局部应用1%硝酸银[28]。硝酸银根据不同浓度,可起到收敛、杀菌或腐蚀的作用,银离子能够有效杀死病菌,其浓溶液可腐蚀过度增生的肉芽组织,稀溶液可应用于眼结膜炎的治疗。杨倩等[29]研究发现,以棉签蘸1%硝酸银分别擦拭上下眼缘及眦部并采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治疗眼缘炎、结膜炎,每日1~2次,3~7 d为一个疗程;经1~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当角膜发生穿孔或者形成严重圆锥形角膜并发眼内炎或全眼球炎时,为防止疼痛、苍蝇和眼分泌物刺激加剧病情进而引起病牛生长或产奶停止,需实施眼球摘除术[30]。
中医辨证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为目赤肿痛、睛生云翳,多因外感风热、肝经积热、热邪上冲于眼所致。病初证可见头低眼闭、眼睑红肿、畏光流泪,白睛充血、黑睛生翳;后期眼肿减退、白膜遮蔽瞳仁、眵盛难睁、视力障碍。中药组方具有绿色、无残留、无休药期等优点,尤其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例有较好疗效。有研究选用复明蝉蜕散[31]加减,取蝉蜕35 g、龙胆35 g、生地黄25 g、菊花25 g、珍珠母50 g、决明子30 g、栀子25 g、黄芩40 g、白芷25 g、防风25 g、苍术25 g、蒺藜25 g、青葙子25 g、木贼35 g、旋覆花25 g,粉碎过40 目筛,混匀即得;以200~300 g/d 混入饲草中饲喂牛,每日1次。经过7 d饲喂,患眼分泌物产出减少,泪痕消失,角膜薄翳逐渐消退,转为红色肉芽组织,视力逐渐恢复正常。组方中蝉蜕、菊花、决明子、蒺藜、珍珠母和青葙子有平肝潜阳、疏风清热,退翳明目的功效;苍术、白芷、防风、木贼能够祛风散热、消肿排脓;栀子、黄芩和龙胆清实热泄肝火;生地黄能够滋阴生津;旋覆花可消痰行水。诸药合用可起到清肝明目、退翳消肿之效。
不同病例可采用上述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敏感试验对比,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经3~5 w,多数病例溃疡面逐渐吸收,形成暗红色毛细血管组织或灰白色角膜翳,视力逐渐恢复。此时是IBK 的转归期,患眼基本无热无痛,精神食欲正常,泪痕消失,不需药物治疗即可恢复正常生产。个别病例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对一些治疗方法产生耐受性,还需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与研究。
除及早发现治疗外,加强环境及饲养管理对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控同样重要。日常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饲养场周边减少杂草、粉尘等刺激物[32]。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提高牛群抵抗力。兽医查槽时,应对牛群全身仔细观察,如眼周有无分泌物、泪痕、肿胀等,不可因精神、食欲正常忽视病情。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造成大面积传播。
夏季定期采用氯菊酯、蝇毒磷等杀虫剂喷洒圈舍与运动场,消灭传播媒介。定期刷拭水槽,清除杂草,粪便集中堆积发酵,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保持牛场清洁卫生,控制蚊蝇滋生与幼虫繁殖。可采用2%的火碱或0.1%二氯异氰尿酸钠对圈舍、用具、栏杆、颈枷等消毒,防止疫病传播。此外,应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牛及饲草等,新引进的牛隔离饲养观察,做好各项传染病监测,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
IBK 发病快、传染性强。室外饲养的犊牛及2 岁以下青年牛发病率高于成年牛,夏季较其他季节多发;常一侧眼先发病,另一侧眼相继被感染,发病率可达60%~80%,对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目前,IBK的治疗原则仍是早发现早治疗;养殖场日常应做好IBK 的预防工作,发病及时有效采取措施隔离治疗,应定期杀灭蚊、蝇等传染媒介;新引进牛群应隔离饲养观察,防止疾病传播带来严重影响,此病可得到有效控制,保障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