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雨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教育均受到严重忽视,从而致使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均产生严重不足现象。另外,社会以及家庭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也并未将其所具有的作用发挥出来。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多强调向学生传授通识性技能和知识,教学方法及内容循规蹈矩,甚至部分高校并未在其校内教育教学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些高校及教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新举动存在反对态度。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缺乏,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受到扼杀,也就无从得知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将传统学术型和就业型的教育模式打破,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构建及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和家庭均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有效且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管是对于国家建设还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建设来讲,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将以往单一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专注于创新性和适用性,从而朝着培养多方面人才发展。[1]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均有所提高后,步入社会时其创业动力以及创新活力均会受到激发,对于创新型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存在重要意义。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其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就业群体,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学教育属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这一教学体系下,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专业知识,还可以收获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利于其确定未来发展方向。[2]
定位问题属于比较基础的一个问题,只有清晰定位,才可以准确决定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各高校所开展的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未形成专业的学术领域,说明其并未真正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重视,只是将其视为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也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不具有明确的指导方式,即便部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但普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并不规范且系统,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另外,在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的认知中,创新创业教育即提供给学生一些就业指导,快速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同时,就业率也得以完成。但是该认知并不全面,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只是为提升学生就业率而开展的,其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并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各高校应该多关注于社会创新和创意型创业方面内容,并在校园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国高校在对学生优良进行评判时,多将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因此更加重视理论教育。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评判标准完全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也无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青年。[4]大多数课堂依然存在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授内容有所理解和掌握,其结课形式也均为书写论文或者参与考试等。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为向学生输送知识,而学生的主要作用则为被动接收教师所输送的知识,学生发散思维受到严重限制的同时,其全面发展也受到一定阻碍。虽然八股文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但现代教学体制依旧处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即先将新课导入其中,再向学生传授知识,随后对所讲授知识进行总结,最后用完成作业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但每一门课程均具有其特有的性质,每一位学生也具有其不同的个性。教育模式的落后导致多数高校大学生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认知依旧停留在偶尔举办的几场创业讲座和将创业作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中的层面。不具备系统的课程体系,也并不具备先进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照本宣科,并不具有实际价值。[5]
师资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属于极为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而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创业经验,其多为学校以前的管理人员或者辅导员等,并不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性的指导,通常只是在理论上对创业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另外,由于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指导方式较为单一,无法与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多元化需求相符,教育质量很难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无法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选择聘请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到校向学生传授其工作经验,但由于其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知识体系结构,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此外,许多高校在实际经费分布中,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金极少,因此无法真正落实一些政策和措施,也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6]
我国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近几年制定了许多辅助政策,但由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并不完善,导致部分政策无法落实,甚至部分政策完全脱离实际,变成了一纸空文,大学生们所期盼的政策也遥遥无期。而在信息时代下,相关政策的无法落实必然会导致创业环境出现缺失现象,同时还会导致创新创业新项目出现流失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滞后现象。教育部“十二五”中强调,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教育改革目标。而在制订该计划时并未对“质”和“量”的区别有所注重,而是一味地给予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相同的资金补贴,从而在实施计划后,“量”的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学生创新精神及素养均有所提升,而创业压力和创业成本均有所减弱。然而,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且前景较好的项目如高新技术等来讲,现阶段的资助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对于国家级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经费一般为20000元左右,对于刚刚踏入社会且想要顺利将项目发展成为公司并长久运营下去的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前期启动资金极高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成本推高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若想真正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全过程顺利完成,还需将项目特性分级,并按照所处级数给予相应投入。[7]
为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下去,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体系,则需要各高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提供给各项工作明确的开展方向。各高校只有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才可以将更多创新型人才输送给社会和国家,各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到强化的同时,创业能力也会随之提升。[8]因此,各高校应在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意识,全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培养。与此同时,还需在学校常规计划中加入创业有关课程,促使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到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最后高校在设置课程和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准确定位,有效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以保证学生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开展课程,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开展相关课程。而在创新创业任务和创业情境的驱动下,各高校需要开设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EBL(Enterprised-Based Learning)模式为较为受欢迎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流程为: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成立创业公司—根据课本内容提出创新创业项目—设置相关创业任务—经过调研和学习完成所设置的创业任务—通过讨论,提出解决创业过程中所存问题的方案—各小组对方案内容进行汇报总结—师生共同讨论,改进方案内容—总结创业学习成果,并建档。除此以外,作为课程体系构建者和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也需要从其自身出发,不断改进其教学方式和更新其教学观念,并真正与“互联网+”时代需求相适应。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应将“如何教”和“教什么”作为重点内容,需要建立起高度与企业家真实世界相契合的学习环境,多关注现实需求,并不拘泥于陈规,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着重强调案例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在学习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实验和进行自觉性决策。
师资队伍为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的。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教学管理者均需要着重关注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从而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所依靠。另外,只有将高校的教学资源打造出来,作为教学直接承担者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可以从现有教师中展开内部选拔工作,将一些具备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选拔出来,由其专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并按时接受培训及考核,其潜力得到激发的同时,教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除此以外,由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经验及知识,且很多内容均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各高校管理者可以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展开合作,聘请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这就使教学体系课程更加规范和完整的同时,课程内容也更加与实际相符,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得到提高。
“互联网+”时代下,各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尝试多元主体协调推进的方式,并对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进行构建,以促使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得到有效化解。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帮扶政策、完善及健全创新创业体系着手,同时还需加强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从而促使创新创业倍增效应得以实现,并顺利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对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进行制定,从而给予学生更多便利。而高校也需要考虑到不同项目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加大扶持发展前景好和高质量创业项目的力度,顺利孵化项目的同时,还需指导其长久运营下去。高校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鼓励和启蒙大学生创业上,还需深入培育创业项目。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讲,社会所营造的允许失败和鼓励创新的氛围也极为重要,其提供给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施展其才华的舞台,从而将更多创新创业成果孕育出来。最后还需利用自媒体和新媒体加大有关创业故事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奖励具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从而真正将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出来,大学生就业选择也更具多样化。
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不仅可使大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适宜且理想的工作,实现其个人价值。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有所缓解。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法进行探索,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