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强 周 俐 李 娜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81)
白晶菊是菊科茼蒿属二年生草本花卉,也可进行一年生栽培。白晶菊耐寒性较强,喜光线充足、凉爽的环境,叶色葱绿、开花早、花期长,花繁色艳,极具观赏性,适于露地花坛、花境种植,作镶边或色块构图效果良好,也可用于装点庭院、美化居室[1]。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白晶菊盆花可在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开放,是秋冬重要的观赏花卉品种,可有效丰富秋冬观赏花卉品种及花色,提升城市景观绿化和美化效果[2]。
栽培过程中的水、肥、光和温度等生态环境因子是影响花卉苗木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白晶菊盆花生产周期较长,栽培人员需要严格把控从播种到开花的每个技术环节,一旦水分、肥料与温度控制不当,就会导致幼苗徒长或瘦弱、枝叶稀疏、开花量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白晶菊盆花的产量和品质。在白晶菊盆花生产规模化生产中,技术人员可科学控制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提高白晶菊盆花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高白晶菊盆花的市场占有率和城市绿化使用率[3-4]。
白晶菊盆花生产资料包括基质、穴盘、栽植容器、化肥及农药等。基质主要包括播种基质和栽培基质,实际生产时可购买草花专用基质,也可自行配制。将不同单一基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复合基质,可实现不同基质理化性质的优势互补[5]。自行配制播种基质时,栽培人员可将泥炭与珍珠岩按体积比3∶1混合,之后再向混合基质中添加m(N)∶m(P2O5)∶m(K2O)=20∶10∶20的水溶性肥,用量为30 g/m3,搅拌均匀并加水使播种基质含水量为60%左右,最后用薄膜覆盖。播种前3 d,向混合基质中添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处理,用量为50 g/m3。配制栽培基质时,将园土、泥炭和珍珠岩按体积比2∶1∶1混合,之后再向混合基质中添加腐熟鸡粪15 kg/m3,堆沤后使用。栽培基质装盆前7 d必须添加土菌消、金满地进行消毒,用量为30 g/m3。
穴盘可用200孔或128孔穴盘,栽植容器可用口径为12 cm或14 cm的双色盆,穴盘和栽植容器必须干净、无病虫源。化肥主要是水 溶 性 肥,苗 期 常 用m(N)∶m(P2O5)∶m(K2O)=14∶0∶14水 溶 性 肥 或m(N)∶m(P2O5)∶m(K2O)=20∶10∶20水溶性肥,生长期 常 用 尿 素、m(N)∶m(P2O5)∶m(K2O)=30∶10∶20水溶性肥,花芽分化期常用磷酸二氢钾、m(N)∶m(P2O5)∶m(K2O)=10∶30∶20水溶性肥;农药常用多菌灵、噁霉灵、甲基托布津、吡虫啉、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等,可根据生产需要适量购买。
白晶菊主要通过控制播种时间调控花期,通常根据预定的出圃时间提前100~145 d播种(见表1)。白晶菊喜欢冷凉环境,常在秋季播种,在元旦、春节前后出圃。
7月20日与8月20日,笔者在湖北省长阳火烧坪高山基地进行育苗(培育4.8 hm2大苗),10月8日在武汉市上盆定植,凉棚内生产;9月20日与10月20日在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温室内播种育苗,凉棚内定植生产。
栽培人员常采用穴盘育苗方式培育幼苗。大规模培育幼苗时宜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可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进行适当调控。同时,可配置催芽室。根据种子发芽率及生产数量提前订购足量的种子,最好采用F1种子,因为F1种子发芽率高,植株生长势强,株高、冠幅及花期整齐一致,花量大,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规模化幼苗培育要求。
3.1.1 穴盘选择。播种前,栽培人员需要使用设备进行遮阳及降温,一般采用200孔穴盘进行育苗,可降低生产成本。如果选择在10月1日前后播种,简单的遮阳通风条件即可满足播种要求,且常采用128孔穴盘进行育苗。重复使用穴盘时,必须将其在阳光下暴晒或使用5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3.1.2 装盘。消毒后的播种基质需要提前2 d用水润湿,使其含水量在50%左右。用铁锹均匀翻动基质后装填穴盘,用一块长方形的薄木板与穴盘表面成45°角轻刮,刮掉穴盘表面多余的基质;浇透水,静置15 min后播种。若使用机械设备装盘,必须按照使用要求进行装填操作。
3.2.1 播种。生产中常用的播种方式有人工点播和机械播种。第一,人工播种。将竹筷的一端削尖,并将削尖的一端浸泡在水中,同时将种子放在托盘或纸上,轻微抖动使种子均匀散开,用润湿的竹筷尖端黏附一粒种子置于穴孔中央,再将种子轻轻按入基质中。种子不可按入过深,以种子刚刚没入介质为宜;避免过度压按损伤种子;尽量保持播种深度一致。第二,机械播种。采用播种机播种时,栽培人员要严格按照播种机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也可将种子置于基质表面,然后用直径2 mm的蛭石覆盖,厚度控制在4~6 mm,以利于种子萌发时“脱帽”。白晶菊种子细小,不可大水浇灌,以免种子流失。播种后需要使用微喷雾化或浸灌的方法进行浇水,使栽培基质紧密包裹种子,利于种子吸水萌发。
3.2.2 催芽。将播种好的穴盘置于发芽室催芽,催芽室提前用45%百菌清烟剂进行熏蒸消毒。如果没有催芽室,栽培人员应尽量在冷凉环境中进行播种,如适宜的高山或废弃的防空洞等。
催芽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光照度。第一,用浸灌的方法润湿穴盘,控制穴盘内基质含水量为95%~100%;采用雾化装置补充水分,控制催芽室空气湿度大于95%,其他催芽设施内部空气湿度大于90%。第二,控制催芽室温度在20 ℃左右,其他催芽设施尽量配备降温设施,温度控制在22 ℃左右。第三,控制催芽室光照度在1 000 lx以下,其他催芽设施(如温室或塑料大棚)可用遮光率70%~90%的遮阳网遮盖,也可起到降温的效果。
3.3.1 子叶期管理。子叶期管理主要是指在种子萌动至子叶完全展开期间的管理。白晶菊种子发芽后,将育苗盘在催芽室继续放置3~4 d,待胚根长出后即移入温室或其他设施,并逐渐增加光照,降低穴盘内基质的含水量及空气湿度。第一,栽培人员可采用雾化装置补充水分,控制穴盘内基质的含水量为70%~90%,空气水分含量为50%~70%。第二,控制温室温度在15~22 ℃,其他设施内尽量使用降温设备控制温度在25 ℃以下。第三,光照度须控制在15 000 lx以下,采用内、外遮阳设备调节室内光照度,晴天时需要在09:00—17:00用外遮阳设备遮盖温室。第四,子叶期喷施质量浓度为0.05%的m(N)∶m(P2O5)∶m(K2O)=14∶0∶14三元水溶性肥料一两次。
3.3.2 真叶期管理。真叶期管理主要指第一片真叶长出至幼苗定植期间的管理。白晶菊幼苗真叶期需要逐渐增加光照、控制穴盘内基质含水量,及时补充养分。第一,栽培人员可采用可调控水量的花洒浇水,遵循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控制穴盘内基质的含水量为50%~90%。尽量在上午浇水,浇水后加强通风,下午根据穴盘内基质的干湿情况采用点浇方式补充水分。第二,控制温室内温度在10~22 ℃,其他设施尽量使用外遮阳、水帘等装置将温度控制在25 ℃以下。第三,晴天时需要在11:00—15:00用外遮阳设备遮盖温室,控制光照度在25 000 lx以下。第四,交替使用质量浓度为0.1%的m(N)∶m(P2O5)∶m(K2O)=14∶0∶14三元水溶性肥与质量浓度为0.1%的m(N)∶m(P2O5)∶m(K2O)=20∶10∶20三元水溶性肥喷施叶片,每隔7 d喷施一次。
3.3.3 穴盘苗调整与标记。第一,拔除弱苗、病苗、残苗和死苗。第二,在白晶菊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移栽同一花色的幼苗填补穴盘内的空穴,使每个穴盘满苗,便于统计幼苗数量。第三,给每棵幼苗贴上标签,注明播种时间、品种名、花色等信息,便于栽植或出售。
3.4.1 猝倒病。种子或尚未出土的幼芽染病后会迅速腐烂;木质化前的幼苗染病后,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子叶还未凋萎幼苗即已倒伏。
为防治猝倒病,栽培人员应尽量在10:00前使用可调控水量的洒水器浇水,子叶展开后降低穴盘内基质的含水量;真叶长出后加强通风,遵循见干见湿原则进行浇水;加强预防,如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0%噁霉灵1 000倍液进行防治。
3.4.2 灰霉病。患病植株茎叶等部位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步蔓延至整个植株,受害组织呈软腐状坏死;潮湿条件下,发病部位逐渐形成灰褐色霉层,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为防治灰霉病,栽培人员应遵循见干见湿原则进行浇水,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防治。
3.4.3 刺吸式害虫。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蚜虫、红蜘蛛、白粉虱、斑潜蝇等。刺吸式害虫多群集危害白晶菊幼苗茎叶,导致茎叶发黄、扭曲、皱缩;或被害处呈黄色斑点、斑纹,嫩芽、心叶凋萎,甚至全叶枯黄;或幼虫蛀食叶肉组织,严重时叶片光合作用减弱,易感染多种病害[6]。
为防治刺吸式害虫,栽培人员可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摘除有虫叶片,减少虫源;通过悬挂黄板进行诱杀;喷施10.0%吡虫啉乳油、5.0%啶虫脒乳油或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000~2 000倍液进行防治。
4.1.1 定植时间。采用200孔穴盘育苗时,幼苗长至3~5片真叶时进行定植;采用128孔穴盘育苗时,幼苗长至4~6片真叶时进行定植。
4.1.2 炼苗。栽培人员应提前7 d进行炼苗,对幼苗适当控水,遵循见干见湿原则浇水,增加光照和通风,促进根系生长,利于幼苗根系与穴盘分离,避免根系损伤,缩短幼苗定植后的缓苗时间。
4.1.3 基质装盆。选择口径为12 cm或14 cm的双色花盆,基质装盆时大颗粒尽量放在花盆底部,花盆中栽培基质的装入量为花盆容量的90%。将花盆成排摆放,每排8~10个花盆,尽量将花色相同的盆花摆放在一起,摆放时可适当留出幼苗丰盆后需要散盆的空间。
4.1.4 幼苗移植。若盆土过于干燥,栽培人员应在定植前1 d用花洒水枪润湿花盆内栽培基质,控制基质含水量为50%。从穴盘里取出幼苗,保持根团完整,将幼苗植于花盆正中,栽植深度与原根茎部位持平,重复多次浇透定根水。浇透定根水后,立即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病害。
4.1.5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管理是指幼苗定植后至花蕾刚刚长出期间的管理。在此期间,栽培人员需要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第一,定植后第二天浇一次水,待盆土颜色变浅、叶片轻微萎蔫时再次浇水,以后遵循见干见湿原则进行浇水。可用可调控水量的洒水器浇水,控制盆土含水量在60%左右;温度高于25 ℃时,盆土不可过湿;必要时可在地面洒水,提高空气湿度,降低地面温度。第二,白晶菊在冷凉环境下生长速度较快,高温下生长迟缓且易发生病害。因此管理人员可将温室温度控制在5~22 ℃,其他设施尽量使用外遮阳、水帘等装置将温度控制在30 ℃以下。第三,白晶菊定植后的前6~8 d,需要在晴天的11:00—16:00遮阴,观察到有新叶长出时逐渐增加光照至全光照。对于提前播种生产的盆花,在光照过强时需要用外遮阳设备遮盖,使光照强小于30 000 lx,并及时散盆。第四,待缓苗期后观察到有新叶长出时,每隔7 d采用肥料配比稀释泵施用一次浓度为0.10%尿素和0.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0.10%的m(N)∶m(P2O5)∶m(K2O)=30∶10∶20三 元 水 溶肥,有条件的可每盆施用m(N)∶m(P2O5)∶m(K2O)=16∶6∶12草花缓释肥10~15 g。
花期管理是指花蕾刚刚长出至盆花出圃期间的管理。花期管理的重点是控制水分,补充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和花蕾形成。
第一,通过施用水溶性肥料补充水肥。白晶菊花蕾绽开后,管理人员需要沿花盆侧边施水肥,避免将肥水直接浇施于花朵上,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浇水或施肥,浇水或施肥后要加强通风。第二,在白晶菊花蕾生长时,应将温度控制在10~25 ℃,花蕾生长整齐后将温度控制在15~25 ℃,花蕾绽开30%以上至出圃期间将温度控制在10~15 ℃。第三,观察到有花蕾长出时需要逐渐增加光照至全光照,并在中午利用外遮阳设备遮盖提前播种生产的盆花(控制光照度为25 000~40 000 lx)花蕾绽开30%以上时可适当遮阴,及时散盆和转盆。第四,叶丰盆后用配比稀释泵浇施0.1%的m(N)∶m(P2O5)∶m(K2O)=10∶30∶20三元水溶性肥料促进花芽萌发。观察到有花蕾长出后喷施0.1%磷酸二氢钾肥液,每7 d喷施一次,花蕾绽开30%以上时停止施肥。
白晶菊盆花规模化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同时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或生产管理人员加强巡查和记录。对于定植后发生病虫害的植株,栽培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清除残花和病株,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影响盆花质量。
4.3.1 根腐病。患病植株根系变黑、腐烂,枝叶逐渐萎蔫变黄,植株枯死。
为防治根腐病,栽培人员应避开高温天气定植,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盆土稍干时可用75%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灌根,可用配比稀释泵进行根施。
4.3.2 枯萎病。幼苗上盘定植时易发生该病害。发病初期,植株叶色变淡,失去光泽,萎蔫下垂,但叶片不枯黄;而后茎基部微肿变褐,根部变黑腐烂;后期植株很快枯死。
白晶菊喜冷凉环境,提前播种生产盆花时,栽培人员应尽量配备适宜的生产设施和设备;病害发生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两三次,或用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灌根防治。
4.3.3 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病多在叶及花托上发生。发病初期,受害叶沿叶脉产生水渍状小斑,中央呈浅黄色;后病斑扩展呈不规则环斑,外围具浅黄色晕圈;之后病斑黄化、变褐、扩大,叶缘干枯,严重时叶片自下向上逐渐枯死。
为防治该病害,栽培人员应保持温室内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发病后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喷施。
4.3.4 刺吸式害虫。此类害虫为害症状和防治措施可参考3.4.3。
4.3.5 食叶类害虫。危害白晶菊的食叶类害虫主要包括蛞蝓、蜗牛、斜纹夜蛾等。该类害虫蚕食茎尖或植株叶片,形成较大的缺刻、孔洞,或使幼苗缺失。
在低龄期幼虫尚未转移危害前,人工摘除受害叶片;对于蛞蝓和蜗牛,可施用灭蜗灵进行防治,或用80%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与细土、糠饼或豆饼按体积比1∶5∶10配制成6%毒饵撒入盆花周围诱杀;可喷施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40%毒死蜱1 0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
白晶菊盆花出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盆花冠幅与花盆大小比例协调,枝叶丰满。第二,花朵分布均匀,花盖度大于65%。第三,无明显病虫害症状。白晶菊盆花需要用防风货运汽车运输,且尽量短途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