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装最善,他处无及”
——苏州裱褙行业浅论

2022-12-07 00:31纪淑龄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李玉字画书画作品

纪淑龄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捧雪》是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李玉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演绎了在忘恩负义的小人汤勤的泄密下,莫怀古的传家宝杯和氏玉雕的“一捧雪”被严世蕃强取豪夺的一段公案。创作源于生活,李玉常常以本色当行的创作手法在其剧本中广泛地反映他耳闻目睹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玉的作品因小见大地呈现了明清之际苏州地区的市井生活情态与特殊的民风民俗,剧本《一捧雪》中对戏剧冲突的起落起到重要推波助澜作用的人物汤勤,从事的就是一种在苏州地区极盛的行业“裱褙”。这种在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的职业历史十分悠久。裱褙是修饰、加工书画作品的行当,由于与书画艺术紧密相连,裱褙工艺亦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二者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特别的书画裱褙文化。裱褙工艺在书画作品的保存与补缀、书画艺术的拯救与传承中作用不言而喻,其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十分重要。

一、《一捧雪》中的裱褙师汤勤

汤勤在《一捧雪·卷上》第一出《乐圃》中出场,开口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的独白,其中就提到了自己从事的是“裱褙”行业,他吹嘘称“从幼学得一手好裱褙,真个用帚通神,使浆得法。凭你簇新书画,弄得假旧逼真;饶他破绢零星,托起生成一片”。此段固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却着实说明了裱褙工作的对象与效果。“裱褙”即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汤勤自夸的“用帚”“使浆”,是裱褙的基本技术,也是考量裱褙师手艺的重要标准。文人字画是古董流通中比重较大的一个类别,而字画装裱则与裱褙行业息息相关,裱褙行业因而与古董交易文化也关系甚密。初成的书画由于纸质、折痕、墨迹胶质的种种局限,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出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而经过裱褙的书画,往往已经被抹平并加上了衬托的素纸,色彩画面等也经过修饰与强调。创作技艺赋予了书画作品以先天的艺术价值,而裱褙技艺则给其脆弱的载体以充分的保护,在展现作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使其能够经久留存。一些保存不当的书画可能已经变成了“破绢零星”,残损不堪,艺术价值大大降低。好的裱褙师精于修复残损书画,补缀残篇,使其“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光彩。书画作品的成功既少不了创作者的优秀书法画艺,也少不了裱褙师精湛的装裱技艺。同时,裱褙师也有着造假做旧的本事。在装裱与修复的过程中,裱褙师需要摹仿作者书画的技法与精神,才能做到天衣无缝,这就要求裱褙师有一定的书画艺术水准。这就给了裱褙师将新近的书画作品造假做旧冒充古物以牟取利益的机会。这纵然会使许多仿古的赝品流入市场,但这手技术用在修复古人字画方面却又是不可多得的了。

汤勤虽然趋炎附势、忘恩负义,且因嗜好嫖赌、生意信用差而落魄街头裱画度日,但是他的裱褙技艺却比较优秀,亦颇有鉴别古董的能力。他正是凭借此项技艺被莫怀古看中并收入府中的。莫怀古本有收集古董字画的爱好,上京任职时官员之间人情往来又常以书画相赠,因此鉴宝与装裱的需求激增。这多多少少反映了当时官员士大夫阶层收藏字画古董的风气。裱褙师常常凭借鉴宝能力斡旋在古董交易双方充当中介。《一捧雪》故事激烈的戏剧冲突是围绕宝杯“一捧雪”展开的,汤勤正是凭借“裱褙”这一职业便利斡旋在对古董宝物有着强烈贪欲的严世蕃和收藏宝杯的莫怀古之间。裱褙这一职业与古董的天然联系让莫怀古自然地放松了警惕,使汤勤有机会接触到宝杯“一捧雪”。在第二出《嘱训》中,莫怀古醉酒之时毫无顾忌地向汤勤展示道:“此杯名为盘龙和玉杯,俗呼为‘一捧雪’是也。”这种职业身份又使汤勤轻易地在古玩鉴别方面取得了严世蕃的信任。在第六出《婪贿》中,严世蕃借卖官鬻爵、玩弄权术的手段收受金银珍宝贿赂时,有意向汤勤炫耀收受的宝杯。汤勤为了讨严世蕃欢心以换取利益,向其透露了莫怀古家藏宝杯“一捧雪”的秘密。《一捧雪》围绕宝杯的泄密、伪献、计破等种种情节跌宕起伏,带起了莫诚代主受戮、雪艳替主报仇等震撼人心的场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在其中摇唇鼓舌、搅动风云的人物,恰是身为裱褙师的汤勤。在剧本中,汤勤被塑造成一个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虽然他并未表现出自己在裱褙技术方面的高超才能,但是却凭借裱褙师的身份获得了在官员之间周旋得利的机会。

二、裱褙工艺的历史沿革与苏州裱褙文化

裱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湖南战国楚墓、马王堆一号汉墓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即有最雏形的装裱痕迹。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1]。其中的“装背”,就是指裱褙。根据他的记载,可见至少晋代以前就有了裱褙技艺,而南朝宋范晔的装裱技术,已经可以被称为“能”,即初步成熟了。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记载了南朝时期梁元帝焚烧经过装裱的图籍,“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殿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并自焚之。宋武入关,收其图籍,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2]。其中“赤轴”指的是书画装裱的卷轴,两端漆成红色;“青纸”是图籍所用纸张,颜色发青。可见裱褙工艺在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地投入书画修饰与保存的实际使用中。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构建了自晋代到唐代裱褙工艺的发展史框架,对这段时间内涌现的裱褙名手以及他们的裱褙方法与技术进行了记述与品评,他本人对于裱褙技术也十分感兴趣,而且本身就痴迷于书画收藏与装裱。从南朝宋范晔的时代到张彦远所处的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内,裱褙工艺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唐代很多有名的书画家本身也是优秀的裱褙师,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了很多唐代名家裱褙书画的事迹,例如“《清夜游西园图》者,晋顾长康所画,有梁朝诸王跋尾处,云‘图上若干人,并食天厨。’唐贞观中,褚河南装背,题虚具在”[3],记载的就是唐代名家褚遂良裱褙顾恺之《清夜游西园图》的旧事。《图画见闻志》中还记载了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事迹,提到他“平生画墙壁卷轴甚多,贞元间,新罗人以善价收置数十卷,持归本国”[4]。其中墙壁卷轴就是经过装裱的画作,可悬于墙壁之上。而当时这种画作亦为外国人所欣赏,远播他国。

苏州裱褙行业的发展,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紧密相关。苏州地区经济富庶、地理条件优越,发达的经济为文化艺术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书画艺术的发展和字画交易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了裱褙技艺的发展。宋代设立翰林书画院,重视收藏文人字画。装裱则是字画的收集与保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宋徽宗设立了文思院,“掌金银、犀玉工巧及采绘、装钿之饰”,裱褙即是文思院掌管的重要工作之一。宋徽宗还设计了一种风格与一般裱褙法迥异的装裱方式,被称为“宣和装”。“宣和装”对于后世苏裱的形制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苏州丝织业的发展,为书法、绘画与裱褙提供了花样繁多的绢锦,明代吴门书画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地区装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评论道“吴装最善,他处无及”。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十二·艺能》中评论,“装潢以本朝为第一,各省之中以苏工为第一。然而虽有好手,亦要取料净,运帚匀,用浆宿,工夫深,方称善也。乾隆中,高宗深于赏鉴,凡海内得宋、元、明人书画者,必使苏工装潢。其时海内收藏家有毕秋帆尚书、陈望之中丞、吴杜村观察为之提奖,故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诸工,皆名噪一时”[5]。可见其时古书字画的收藏与鉴赏行业的发展之繁荣,技术优秀的裱褙师的声名传播之广,以及苏州装裱技艺之精良为大众所公认。

周嘉胄《装潢志》有言:“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往如汤、强二氏,无忝国手之称。”[6]《一捧雪》故事的原型是嘉靖年间汤臣汤北川索贿不成,向严世蕃揭露王忬伪献摹本《清明上河图》。剧本中的汤裱褙名汤勤,号北溪,“勤”与“臣”谐音,“北溪”者,北川也。汤勤的人物原型借的就是有名的裱褙师汤臣。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中记载,“汤臣,即汤裱褙,今苏州装潢店,尚是其后人。闻乾隆间尚有汤某者,精于此技”[7]。可见汤氏是当时有名的裱褙师,其家族内部亦存在着裱褙技艺的传承关系,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代。除了汤氏以外,还有强氏等其他裱褙行家名手,如钱允治《笔记》所记载的强百川、虞猗兰等人。由于书画作品与裱褙工艺不可分割的关系,裱褙师往往很受文人的重视与礼遇,甚至很多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文人本身就熟练掌握装裱技术。这种重视与礼遇以及身份的二重性大大拓宽了裱褙师的艺术视野、艺术鉴赏力与装裱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裱褙行业的发展。裱褙需求旺盛、名手众出、技艺精良,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裱褙行业的繁荣盛大。

三、市井生活风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捧雪》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杭州,但剧作家李玉却是标准的吴中人。艺术源于生活,社会文化背景对作家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剧本创作中李玉对于市井生活风貌的呈现无疑都基于苏州地区的市井生活的基本底色。生活在明末清初吴中地区的李玉对于裱褙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观察机会,这一点在戏剧作品中的呈现就是他对汤勤这个人物的地位、心态、作用地准确把握。在剧情上,汤勤依靠裱褙师的职业身份丝丝入扣地完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任务,同时这个人物充分地体现了明清之际裱褙师特殊的文化身份与社会地位。汤勤原来从事裱褙行业时生活水平较高,只因为人不好才沦落街头,靠装裱字画为生,凭借这项一技之长被莫怀古看中。身为裱褙师的他还有着鉴宝师、古董交易中间人等多重身份,但这与他的本行职业又是不可分割的。汤勤的人物形象设定融合了明清之际特殊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他的姓氏、职业紧密贴合着苏州的裱褙行业实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形貌。除了《一捧雪》中反映的裱褙行业以外,李玉还有许多作品也呈现着明清之际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清忠谱·书闹》中枫桥卖豆之人也听戏喝茶,街头说书的风俗文艺形式为大众所喜爱,讲的内容正是《说岳》;《一捧雪》中插入了宴饮听戏的桥段,演出的是《中山狼》。这还在表现市井生活风貌的同时实现了戏中戏的表现手法等,暗示了剧情发展。苏州是明清之际裱褙工艺发展繁荣的地区,这种繁荣不是偶然,而是融入了文化、经济、地域等诸多因素。

裱褙工艺发展到今日,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拯救与保护古代书画作品遗存的文化保护工作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它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我们要第一时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中国文化脉络的重要手段。探究裱褙技艺的历史沿革,以及各时代的发展进步程度,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当时中国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可以了解历朝历代的文化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探究各地裱褙工艺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审美风貌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以及各地文化交流现状。就裱褙工艺本身的传承而言,在保护裱褙技术实用价值的同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今日裱褙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继承古法中的优秀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融入现代化技术,例如在材料、工艺等方面寻求创新,贴合时代发展需要,探索裱褙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方式与发展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古代没有录像设备,我们只能从传奇剧本、书画作品中去寻觅这些鲜活生动的市井生活风貌的剪影,试图触碰流淌在其中的文化血脉,重现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深隽的文化内涵。苏绣、昆曲、裱褙工艺等精妙广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都是活跃在苏州市民生活之中的重要部分,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李玉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传奇剧作家着重在作品中表现市民故事,相比一些剧作表现帝王将相、神仙道化的故事,这类题材给了我们相对更为充分的机会一探当时市井生活风貌的究竟,使我们得以从凝固的文字中发掘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活跃的图景,这对我们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着重大的补充意义。

猜你喜欢
李玉字画书画作品
从《缀白裘》看李玉《一笠庵四种曲》的场上变迁
How to realize an 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experiment with a terahertz pump: A theoretical study
组字画
考眼力
古旧纸本字画孳生霉斑的鉴定
论李玉电影作品的“跳切”剪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
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汉庆亡命途中的“痴心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