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亮
常言道:“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和叙事是记叙文的核心,也是初中生必备的写作基本功。如何写好以叙事为核心的记叙文呢?同学们不妨采用“六善”法,帮助自己快速审题立意,精心布局谋篇,恰切表情达意,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既符合要求,又个性鲜明、文采斐然的作文来。
一、善于提炼中心
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命题意图和要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某件事的描写,表现某人的某种品质,揭示某种人生哲理。
如2022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卷中考作文题之一: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审题的重点是弄清关键词的含义。“温暖”,强调的是感受,即给“我”带来积极、正面、充满正能量的感受;“青春”,强调的是时间,即初中生当下所处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回顾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做了哪件事,曾经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拥抱温暖。最后用一句话提炼出中心,如“因为一碗汤,我的青春拥抱温暖”“因为奶奶,我的青春拥抱温暖”等。
又如2022年江西卷中考作文题:打开语文课本,阅读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民间高手卖油翁、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请在初中语文课文中选择一位你尊敬的人物作为对象,写一篇文章,或讲人物故事,或写人物对你成长的影响,或就人物的言行品格发表看法。
这道作文题不仅仅是让考生分享自己尊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悟。因此,同学们要学会用一句简洁的话提炼中心。只有中心明确,布局谋篇、详略安排才能有据可依。
二、善于优化故事
确定了中心,还要善于选择适合表达这个中心的素材,并将其优化为写作材料。
如《红楼梦》就是以作者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的小说,同时,作者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通过优化、整合,将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变成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力求故事典型化,从而更好地表现小说主题。
写作时如何做到典型?鲁迅的做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在写作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融合一些他人的故事情节或细节。如上文中的中考作文题,如果写“因为老师,我的青春拥抱温暖”,就可以将自己班级里同学成绩不佳,有点自卑,通过老师的关心鼓励,让他感受到温暖,最终取得进步并获得人生启示的故事化作“亲身体会”,以第一人称行文。这样一来,很多情节和细节就会丰富起来,作文自然内容充实、事件典型。
三、善于说清始末
叙事时最好有一条线索,不仅可以贯串全文,而且能清楚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读者一目了然。
如《背影》就是一篇很好的叙事散文。作者以“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想念背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父子深情。
四、善于设置悬念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不宜平铺直叙,可以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结合悬念、伏笔、巧合等技巧,让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如《驿路梨花》就是一篇充满悬念和误会的叙事散文。“我”和老余借宿小木屋,进而寻找小木屋的主人,是老猎人?是小姑娘?是梨花?是解放军?还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猜想一个个被否定,最后,才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一句暗示答案:这小木屋的主人,不是某个人,而是像梨花一样纯洁的边疆人民。这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步步铺垫,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五、善于突出重点
叙事还要善于进行环境、场面描写,以及生动传神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突出重点。
如《故乡》开头就是一段精彩的环境描写:“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天色苍黄,荒村萧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旧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为写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的悲惨生活进行了铺垫。
又如《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有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作者通过孩子的眼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韩麦尔先生和郝叟的肖像、神态、动作,体现了人们内心沉重的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六、善于升华主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叙事要特别重视设计结尾,升华主题。
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我”在北京坐人力车,飞快奔跑的车夫撞倒了一位横穿马路的讨饭老妇人。当“我”急于上班,催促肇事车夫逃逸时,穷困的车夫却毅然扶起老妇人,走向警察所,主动接受处罚。文章的结尾写道:“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用严谨的议论揭示了小事背后的重大意义:劳动人民是淳朴的、伟大的,他们身上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的力量。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又如学生习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写的是爸爸作为警察,中秋节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而自己一家八月十六晚上才团圆的一件小事。作文结尾是:“‘今天的月亮好圆啊!’弟弟一声惊叫。我也下意识地抬起头,那一轮玉盘似的明月,正高高地挂在天空,照亮了我家的小院,也照亮了这座小城,照亮了静谧美好的人间。在今天这轮圆月下,有多少个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正在团圆呢?又有多少个忙碌的警察、医生,正在享受这迟到的欢乐呢?”作文通过写“我”抬头望月时的心情,将一个小家的幸福扩展到这一类家庭的幸福,歌颂了众多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人,作文的主题和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用好这“六善”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吸引人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