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澜 黄 敏
“柿子是人们最早栽种的果树种类之一,在山东省临朐县,新世山旺柿叶化石被考古学者发现,该化石至少有1200-1400万年历史。”[1]3据文献记载,柿树品种多、分布泛、用途广,至少有3000多年的培育史,且柿子的花蒂部位形态独特美观,自然成了人们关注并描绘的对象。根据史料记载,柿蒂纹见迹于先秦时期,经汉魏时期青铜器上花形纹的演变,于唐宋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后,形成了明清柿蒂纹的成熟图案表现体系。本研究结合实物佐证,探讨柿蒂纹样的起源与纹样特征,并阐释其图式语言背后的美学特质与文化意涵,以促进传统柿蒂纹样的有效保护与发展。
目前,学界就柿蒂纹的溯源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柿蒂纹属于花形纹。如张朋川在《宇宙图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纹辨》一文中阐述:“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排比方法,分析了柿蒂纹样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形式,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研究,理清了柿蒂纹的发展源流,求证出柿蒂形的图纹为莲花纹及其变体。”[2]5就“莲花”而言,可归于“花卉”一种,而莲花纹又属花形纹的一种,那么该柿蒂纹隶属于花形纹。
二是认为柿蒂纹应为侯纹。如刘道广在《所谓“柿蒂纹”应为“侯纹”论辨》一文中论述:“柿蒂纹名是‘依其形而言’,而‘天穹之花’不能通释所有其形的含义,柿蒂形及其寓意都是“侯”形式的‘便宜变化’。”[3]58-66随后,张同标在《汉晋柿蒂纹不是莲花的辨析》一文中表达了并非所有的柿蒂纹都是“侯纹”或其变形。[4]15上宽下窄的侯纹[5]112与对称方正的柿蒂纹在造型上相差甚远。此外,刘道广仅以列举少数“侯纹”的具体实物来论证柿蒂纹为“侯纹”,略显武断。
三是认为柿蒂纹源于凤鸟纹。如廖泱修在《玉文化论丛》一书中对柿蒂纹的由来及其指征含义作了专门探讨,他认为柿蒂纹是由“桃心纹”发展而来,并追溯了“桃心纹”由双凤连尾纹演变而来,并将上述纹样按照时间顺序和造型特征进行分类比较。[6]180-186
综上所述,柿蒂纹由凤鸟纹演变发展而来的可能性极大,并且凤鸟纹的发展与云气纹和鱼纹具有互渗性,本研究仅针对柿蒂纹的造型演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推演。
柿蒂纹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没有发明文字,人们通过绘画来记录生活、传达信息,其中就包括了凤鸟图形。据考古记载,中国最早的凤鸟纹实物是出土于长江下游宁绍平原的有柄古匕和双鸟象牙雕(图1),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文物。学者最先将这种凤鸟纹命名为“连体双鸟太阳纹”。[7]57
图1 河姆渡文化鸟纹图
此外,在原始时期的彩陶盆上,凤鸟纹不仅有上述的连体双凤鸟造型,还有单鸟的正面和侧面两种造型[8]57,而这两种形态均有着各自变化及交互演进的发展脉络。如图2所示,正面凤鸟纹,凤首以圆点来表现,凤体以弧形三角形来表示,凤足以三条短垂直线来描绘。该图案被逐渐简化为圆形和弧形三角形。侧面凤鸟纹,翅膀翘起,头部由三角变为圆形,身体由圆肥变为纤细。翅膀和鸟身变长,鸟喙和凤足消失,身体简化成细长的弧形带。正面与侧面鸟纹造型相互交融成以弧形三角、弧带、叶形纹为主的纹样形态,这种形态演变为简化、抽象的四方连续凤鸟纹。至此,纹样逐渐发展成十字对称且中间为同心圆纹的图式结构,而这一图式结构奠定了后期柿蒂纹的基本图式结构。
图2 原始时期彩陶盆上的正面与侧面鸟纹演变路径
据考古实物可知,鸟纹不仅以连尾成对的形式出现,还以由双鸟简化变为单鸟的形式出现,这大大丰富了柿蒂纹局部的瓣纹图式形态。如图3所示,造型繁复的图案是连尾双凤鸟,这两只凤鸟的喙上,刻有商代特有的箭头纹。纹样整体逐渐简化,形成夸张的长冠及弯钩的鸟喙。随后图案更加简洁,凤鸟的羽翼逐渐消失,或与凤体融合,凤体及凤翼以线条来表示,鸟喙内卷相背,但局部还是可以看出鸟冠和头部。最后,凤鸟的长冠逐渐消失,只是内卷的凤首线条略粗,此处造型与柿蒂纹的基础瓣纹造型已无两样。单鸟纹样造型为倒反摆置,右上角是凤首(鸟喙),左上是羽翼,下方为鸟身,左侧是凤尾。此造型进一步简化演变,纹样形成了长窄和宽扁这两类造型。
图3 双凤鸟和单凤鸟的演变路径
综上,通过对凤鸟图式语言分类、解析发现,柿蒂纹与凤鸟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凤鸟纹正面与侧面形象的交合,逐步建构出柿蒂纹对称式的整体布局,而连尾凤鸟纹则通过解构、抽象、重组,构成类似于柿蒂花瓣的局部形态。当然,研究不能片面地认为柿蒂纹只来源于凤鸟纹,由于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古人的纹样造型思维从来都不受到局限,而是具有强烈的互渗性特征。[9]79正如法国的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描述“互渗性”一词,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以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或者表现存在的事物与现象联系。同样的,具体到柿蒂纹而言,其花瓣的纹样造型还与卷云纹[10]273、鱼纹[8]154都有着交合关系。
柿蒂纹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图式结构已基本定格(图4)。柿蒂纹的四瓣样式最为常见,也有五、六或八瓣样式。除此之外,柿蒂纹在造型上可分为瓣纹相连和瓣纹分离样式,在线型特征上分为单线瓣纹式与双线瓣纹式。这些柿蒂纹广泛应用在帛画、瓦当、画像石等处。这一阶段的柿蒂纹,在封建礼教的制度下更凸显其装饰意味,使得柿蒂纹成为宫廷、祠堂、寺庙等场合常用纹饰。
图4 春秋战国时期的柿蒂纹图式造型
秦汉以来,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兴起与繁荣,佛教的艺术纹样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典型的纹样就是莲花纹,而莲花纹在造型特征上与柿蒂纹十分接近,甚至外行人很难分辨二者的内在关联。根据纹饰的互渗性分析,柿蒂纹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排除与莲花纹互有交合的情况发生。例如,在汉代瓦当中,柿蒂纹的中心常绘以形似莲蓬的小圆点。由于沿袭口授相传的师徒传统,工匠们常将柿蒂纹的中心部分绘制成外形酷似莲蓬,于是柿蒂纹与莲花纹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在《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莲花纹》一文中,张明皓提出“柿蒂纹花形应是早期莲花纹的雏形”[11]93。虽然柿蒂纹与莲花纹在外形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因此有必要就两者的不同之处,来做进一步的辨析。
就图案的实物来源,虽然这两种纹样都是中间饰有圆形,瓣纹旋绕中心而组成的,但是柿蒂和莲花在外形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柿蒂花瓣数量少,通常是四瓣,形状短小,顶端尖凸、陡峭,整体形态表现出向外舒张凸出的视觉感受。莲花花瓣片数多,一般至少八瓣,瓣形圆肥,花瓣尖部圆润、平缓,这类图案呈现出向内聚拢凹陷的艺术形象。仅以两者瓣纹形态和视觉呈现的凹凸区别还是远远不够,还可以通过两者纹样分别和各自固定的组合纹样搭配使用来辨别。
柿蒂纹主要与羽人、蟠螭纹、云气纹、圆卷纹和神兽纹等纹样组合,图案主要应用于墓室、祠堂和道观等场域。比如,隋四神镜,镜面微弧,镜中间为柿蒂纹钮座,座外方形,方外饰四神兽纹。外圈一周刻有铭文:“灵山希世,红妆应图。千集娇影,百福来扶。”
莲花纹主要与鱼纹、鹤纹、水草纹、圆圈纹和水波纹等纹样搭配,纹样频繁出现于佛教的石窟与寺庙等场域。例如,与莲花纹和鱼纹的组合以象征“连年有余”。同时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的植物特性,还被中国文人赋予了更多品格象征寓意,如洁身自好、正直、素雅等君子品格。而柿蒂纹作为一种装饰图案,更多是被人们赋予吉祥的“谐音”寓意。两者的其相异之处,归纳于表1。
表 1 柿蒂纹和莲花纹的比较
一种纹样图式被创造出来并被广泛地接受,除了其自然属性的美感之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还将特有的文化心理投射到这种纹样上,而逐渐积淀出丰富的人文意涵。一般而言,古人们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神秘而未知的现象,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通过对现实物态的模拟、抽象,人们赋予物象某种形象图式并将之程式化,同时将某种观念渗透进图式纹样之中,从而对自然达到一种沟通与控制的目的和效果,而柿蒂纹也不例外。
在原始社会中,部落的强弱与人丁的兴旺有着紧密关联,因此人们对孕育生命的自然创造力十分崇拜与重视。柿树有顽强的生殖能力,又因柿蒂、柿子具有药用价值,柿树开花结果,花开落后,留下一个相对较大的蒂,在果实的生长过程中,花蒂一直紧紧托护着果实,直到果实成熟也很难分离,这是很少有的现象。苹果、梨子与桃子等,皆无蒂与果伴生现象。
《汉书·郊祀志》有言:“天齐,如天之腹齐也。”天齐,即天齐公祀。汉人认为,天齐公祀是大地的“肚脐”,是大地的原点。汉书上记载的“天脐祠”,是大汉王朝的中心。从《礼记》得知,在我国周代礼制中,上帝是祭祀的最高神。而柿果颜色金黄色,作为贡品频繁地出现在祭祀天帝仪式上。在《说文解字》中,“帝”为:“形声。从艸,帝声。”[12]753-754“帝”含有“原初的”“原本的”之意。“帝”与柿蒂的“蒂”同声,“帝”之本义除了“束柴说”之外,“花蒂说”对其影响也较深刻。王国维指出:“帝者,蒂也。”“帝”的甲骨文字也形似花蒂,因此在汉代艺术中,汉人的“天脐”与“上帝”的观念,经常借由柿蒂纹这一纹样来表达和演绎。
柿蒂纹处于汉代墓室顶部的中央,象征着“再生之花”的强盛生命力。此外,还有一些柿蒂纹的中间装饰着多个小圆点,显现了类似“胚胎”的含义。在《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书中,靳之林提出,汉画像石或者画像砖中的柿蒂纹是一个概括性的符号,象征生命之树,是沟通上天的符号或媒介。[13]219-220从生与死的角度上讲,地下的坟墓象征着花苞,新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复生,走向永恒的轮回,表现了对人们对新生命的期盼和升仙重生的愿望。柿蒂纹作为汉画像的升仙主题元素,出现在许多墓室上方的藻井盖石中,体现了汉人追求长生不老,死后升仙,向往生命得以延续与永存的强烈愿望。因此,柿蒂纹作为孕育生命的象征,恰能成为体现汉人生死观念最好的形式载体。此外,墓室作为古人地下的世界,也常被视为一个微型的宇宙空间,而柿蒂纹也在此被隐喻为宇宙或四方大地的中心。
“宇宙”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尸校的《尸子》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东、西、南、北、中、上和下为宇,显示万物空间性的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为宙,揭示出万象万物时间性的变化过程。在原始思维中,古人以自己所处之地为原点,仰观天空、俯察大地,并将之划分出四方。同时,人们将混沌连续的时间链条区分为四季,这无疑是为不确定的世界创造了秩序感和稳定性,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就是和谐,就是人类自由创造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淮南子》一书中,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中提及到四极,其原文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四极是指四根支撑着四方的天柱,天柱是由建木构成,在古史传说中记载了建木:“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里面提到建木由黄帝所栽培,其生长的地方是名为“都广”,而“都广”是宇宙天地的中心点。又《尔雅·释地》有“四海”“四荒”与“四极”的说法。这些均显示了人们古老的空间思维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四”表示四方与土地,如 “四海”“四陲”“四蛮”与“四极”等。在《易传·系辞上传》中,“四”的具体表现,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柿”谐音“四”,柿蒂纹的“十”字结构图式,常以四个瓣纹来表现,柿蒂纹的结构形式为“十”字圆环结构和“十”字方形两大类。而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描述,被概括为“天圆地方”,柿蒂纹在符号和图像上,其圆的构成要素与方形对称结构,是以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感知为基础设计而成的。
除此之外,柿蒂纹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汉人“四方五行”的宇宙观。汉代盛行“五行”学说,该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柿蒂纹四瓣造型的尖端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柿蒂纹的中心花托则代表了中央。如汉代“中国大宁”铜镜,镜背镏金,中心为双线方框,框中有柿蒂纹钮座和兽首纹。方框外饰有T形纹,间饰玄武、朱雀、羽人等瑞兽。铜镜边缘一周刻有铭文:“圣人之作,取气五行……”,铜镜上的图纹与铭文表明了柿蒂纹中所蕴含的“五行”观念。
在中国的纹饰发展过程中,纹样图式往往被人们赋予了相应的吉祥寓意,而柿蒂纹也是如此,常见的柿蒂纹的吉祥寓意的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表现婚姻幸福的主题。因为柿子为红色的圆果,意味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而柿蒂的造型特征又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呈现,因此,人们常将之用于男婚女嫁的场合,寓意新婚夫妻心心相印、生活甜蜜。例如,在河洛男女订婚以后要举行“完聘办盘”仪式,仪式中所需祥果除了冬瓜、桔饼以外,还会有柿饼,用柿饼泡茶来款待客人,意蕴“永结同心”。柿子还是民间嫁女常用刺绣图案元素之一,比如自春秋时期的晋国传承而来的“十果花履”,即选石榴、桃、佛手、枣、桂圆、荔枝、白果、葡萄、癞葡萄、柿子,取什锦之意,祝愿新人们早生贵子。第二,表现长寿、子孙长宜的主题。在唐代《酉阳杂俎》文中,段成式赞许柿树长寿,其根部在树种中最为坚固,由此柿蒂纹也寓意坚实、牢固、永久、耐用之意,常被用来象征家族人丁兴旺、祥瑞传承。四枚或五枚柿子代表了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另外,柿蒂纹还表达了对儿孙仕途升迁的期盼。如东汉的“位至三公”铜镜,该铜镜饰有四瓣柿蒂纹,四周刻有“位至三公”的铭文,表达了长辈对子女们取得仕途功名的祝愿和厚望。第三,表现万事如意的主题。柿谐音“事”或“世”,人们往往赋予柿蒂纹“红红火火,事事如意”“多子多福”等美好含义。柿蒂纹还常与其他植物或动物一起组合成吉祥图案,如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载:“正月朔日,……签柏枝以柿饼,以大金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14]236“柏”谐音“百”,柿蒂因“柿”通“事”,金桔的“桔”同“吉”,寓意为百(柏)事(柿)大吉(桔);又如一对柿子加苹果代表着事事平安、世世平安,一对柿子加如意表达了事事如意等等。这些丰富的组合形式,无疑扩展了柿蒂纹的吉祥内涵。
综上所述,通过考古类型学排比法和分析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柿蒂纹进行横向或纵向研究之后,得出柿蒂纹的瓣纹图案是由单体凤鸟纹和连体双凤鸟纹发展而来的。并且,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柿蒂纹的结构形式是由正面凤鸟纹和侧面凤鸟纹交互演绎形成。由于古人的互渗性思维,柿蒂纹的图式构成与卷云纹、鱼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了柿蒂纹和莲花纹在造型、主题搭配等方面的差异,柿蒂纹造型上多为四瓣,瓣纹宽扁,在传统语境中多用于道教图像。但由于工匠师徒口述传承,柿蒂纹和莲花纹也存有少数边界模糊情况。第三,柿蒂纹的图式被创造并得以长久地传承,首先根植于人们对原始生殖强力的崇拜;其次,柿蒂纹中央对称的图式结构,显示出传统天圆地方和四方五行观念的巨大影响;最后,柿蒂纹在民间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其吉祥寓意在人们的不断演绎下,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这使得柿蒂纹成为中国吉祥纹样中经久不衰的一种经典图式。
在传统吉祥纹样的再设计研究中,柿蒂纹有着丰富的视觉资源可资借鉴。本文通过追溯柿蒂纹的图式来源,总结柿蒂纹的造型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柿蒂纹的理解与认识,并推动传统纹样在当代生活中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