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2-06 07:13邓国春
乡村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都江堰市旅游业旅游

邓国春

(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0 引言

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于城市的郊区或一些适合休闲养生、亲子互动的乡村地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随之提高,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的需求。四川省都江堰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且整个城市的旅游设施、功能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当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都江堰市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实施了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等项目,并利用绿道串联实现了由传统景点旅游向乡村旅游发展的扩充延伸。同时,都江堰市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体验向全域乡村旅游模式转型升级。例如,当地政府认真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以“踏青之旅”“消夏之旅”为主题的都江堰美丽乡村假日游等具有时节特征的乡村旅游系列活动。此外,当地政府以“农商文体旅医养”融合发展作为工作思路,先后成功打造了玫瑰花溪谷等12个农业景观项目及七里诗乡、灌区映像、问花村、“猪圈咖啡”,推出了遍及全市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6条。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已拥有柳街镇七里社区、龙池镇飞虹社区及青城山镇泰安社区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了39家品质酒店,培植了星级乡村酒店56家,培育了810余家旅游民宿。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市共接待各类型游客2 850.41万人次,同比增长8.73%;旅游综合收入达386.59亿元,同比增长23.61%。其中,2021年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 274.53万人次,占当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4.71%;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8.57亿元,占全市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7.74%(见图1)。乡村旅游业正日趋成为助推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图1 2013—2021年都江堰市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情况

2 都江堰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

2.1 交通网络外畅内联

近年来,都江堰市紧抓乡村旅游就是要让游客“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这一关键点,以优越的交通条件为突破口,打造外畅内联的交通网络。

2.1.1 对外畅通。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区仅39 km,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都江堰市正在加速架构以“四高、五快、五轨、一机场、两交通枢纽”为体系的“快旅”综合立体交通网络。4条高速公路(成灌、都汶、德都及蒲都高速公路)通达市境东南西北4个方向,5条快速通道(成青旅游快通、IT大道、沙西线、天温都快通及“二绕”连接“三绕”至都江堰快通)串联起市域内众多景区,5条轨道交通线路(成灌快铁、M-TR旅游客运专线及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旅游客运专线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此外,随着都江堰通用航空机场的布局规划、都江堰站综合交通枢纽和青城山旅游交通枢纽的建成,都江堰市将形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网络,为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越的交通条件[1]。

2.1.2 对内互联。目前,都江堰市构建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都江堰市通过提升连接景区的干线道路路面等级,加强旅游重点交通枢纽站点配套设施建设,增开客运专线、新开城市观光巴士、延伸公交站点等方式,达成了“景景通”的目标。同时,都江堰市还将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大契机,加快建设能串联起各户、各示范点的通组硬化道路,实现硬化公路通乡通村通户全覆盖。此外,都江堰市以天府绿道为中心轴,将城区、景区、灌区、产业园区内的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等慢行系统串联融合,进一步疏通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对内互联的交通网络,实现游客“眼里有风景”、村民“兜里有钱花”的双赢目标。

2.2 文化底蕴特色鲜明

都江堰市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是古蜀先民们聚集的地方,是古蜀国的发源地之一,已有超2 000 a的建城设邑历史。都江堰市因堰而起,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迄今仍发挥着作用的伟大工程;因水而兴,市内山、水、林、桥、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呈现出“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布局,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都江堰市拥有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都江堰市还建有我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孕育着深厚的熊猫文化。都江堰市“天府之国”的农耕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熊猫文化等特征突出、交相辉映、集中展示,具有难以复制的文化特性。

2.3 旅游资源丰富优质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各类旅游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目前,该市已查清的优质文化资源有16 235个、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有2 070处,其中世界级旅游资源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7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市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及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10个。都江堰市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也是我国县级市中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文化、灌溉工程三大遗产的城市。

2.4 旅游客源支撑强大

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员。都江堰市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托成都市这个有2 1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以都江堰市为中心向成都市辐射扇形区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营市场[2],客源相对稳定,游客重游率较高。同时,都江堰市抓住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提供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机遇,已与重庆市大足区、南川区建立紧密的人文合作机制与旅游协作关系,在旅游市场互动、文旅线路互通、旅游客源共享、文旅品牌共建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吸引大量潜在的乡村旅游消费客源。

2.5 旅游品牌持续丰富

都江堰市始终将品牌建设作为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2018年,都江堰市打造的2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国家级示范点,并创建了1个国家级农业主题公园;建成了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如以乡村旅游为亮点的A级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数个等。2019年,都江堰市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成都市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都江堰市在“2020中国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获评新华网2021文旅高质量发展城市、中国体育旅游十佳旅游目的地,且连续4 a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2年1月,都江堰市入选首批省级生态县。短短几年时间,都江堰市陆续收获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招牌”,多样的旅游品牌有效地驱动了该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2.6 政策保障良好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旅游业作为当地主导优势产业[3],先后印发了《都江堰市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规划》《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等规划文件。此外,2015年中共都江堰市委办公室、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都江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宣告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正式启动。都江堰市2021年编制的《都江堰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融合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构筑现代化复合型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指出要有序推进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精华灌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注重文化、旅游、消费、体育和医养等多业态和新经济新业态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廊道,丰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乡村载体。

3 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很对针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方案和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但相关的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出现恶意竞争、盲目拉拢顾客、肆意制订价格标准等问题[4],无法保证游客的基本权益。

3.2 旅游产品同质化,消费项目少

经过近40 a的发展,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但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仍停留在吃农家菜、打麻将等方面,未能将具有特色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开发成专项产品、特色旅游产品或消费项目,导致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色,进而导致游客重游率低。例如,虹口漂流没有开发出以漂流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对一些历史故事、手工技艺等文化资源挖掘少,未形成相关的消费项目。

3.3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不足,影响游客体验

都江堰市非常重视乡村旅游业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当前都江堰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等还不能满足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需求[5]。一是都江堰市从城区到景区再到各景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仅缺少全景线路图和景点导览图等旅游提示信息,而且缺乏便捷、有序的公共交通,游客的可进入性不强。二是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住宿接待能力较差。在旅游旺季,当地家庭式旅店较多,不仅规模小、证照不全,而且卫生条件和安全性较差。三是都江堰市许多乡村旅游点都有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但其操作环境差、规模小,经营菜品单一,传承和创新不够,使游客的体验感不佳。四是受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旅游服务经营主体经营理念参差不齐,缺乏服务意识和技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 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4.1 健全乡村旅游业管理体制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发展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一是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合理有效地对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开发与扶持。政府是乡村旅游业开发规划过程中的“领头羊”,要充分了解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在发展现有农业景观和精品项目的同时发挥规模效应,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强化新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杜绝盲目自发性的开发行为。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推进乡村旅游业标准化发展,并对从业者加大服务培训力度,从源头避免因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及恶性竞争造成市场资源浪费,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三是健全监管机制,促进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应履行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教育职能,分类梳理政府、社区(村)、经营单位、村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及职能职责;加大对乡村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市级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部,严厉打击并定期曝光虚假宣传和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引入诚信经营积分制,建立统一的诚信经营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机制,根据积分情况打造一批诚信经营品牌、景点和商户,为乡村旅游提供公平、有序、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6]。四是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并行,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政府要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明确乡村旅游区环境责任主体,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公益广告、宣传画及“两微一端”等现代化媒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4.2 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化产品和旅游项目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是吸引外来游客的关键,有助于提高游客重游率。一是开发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都江堰市应依托全域旅游创建成果,不断挖掘精华灌区、川西林盘等自然优势,不断拓展古法放水节等民俗文化和青城武术等传统技艺,丰富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内容[7],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节日活动,同时整合农业景观、精品项目、民俗体验、传统技艺等旅游资源,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旅游消费新体验。例如,都江堰市可以古蜀文化为基础,打造遗址保护、研学体验项目;以川西传统建筑元素和都江堰文化元素为主调,打造特色酒店或民宿项目;以青城山道教文化、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文化康养度假项目。同时,当地应根据乡村特有的意境、情趣,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城市化趋向。二是充分挖掘都江堰市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进文创周边产品开发。例如,将都江堰市农产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将向峨乡的猕猴桃同问道、拜水、熊猫等元素相融合,让游客感受当地独有的文化[8];将景区、乡村的特色建筑、文物等制成旅游工艺品,将民族饰品用现代化元素演绎出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如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微缩景观摆件、熊猫形状的手工皂、都江堰元素的冰激凌等,开发融入农耕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及熊猫文化的文创伴手礼等。

4.3 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能力

一是交通方面。都江堰市应在城区、景区间建设并完善连接道路,在景区内建设步行街、自行车道,完善各景点间的观光车运行系统及其行走路线,同时全面建设乡村旅游全景图、景点说明牌、指示牌、线路牌、交通路线牌等基础设施。二是住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检查酒店和旅馆的安全、消防设施和卫生条件,每一个房间都要设立单独的卫生间,保证房间内部干净、舒适。同时,当地要积极引入经济性快捷酒店,如如家快捷酒店、汉庭快捷酒店等,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酒店服务水平,满足游客需求。三是餐饮方面。经营主体要确保餐饮企业营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工作人员健康证等证件齐全,厨房冷冻设施、消毒设施等设施齐全;要确保菜品物美价廉,发扬川菜文化,积极宣传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代表性川菜,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游客需求完善菜系,提供粤菜、西餐、快餐等,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到美味佳肴。四是服务方面。经营者可以邀请旅游管理协会等组织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还可对乡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有关乡村旅游知识、技能等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能促进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而且能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大自然的优美风光。都江堰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应以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而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都江堰市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都江堰市:社保服务“贴心暖心”
都江堰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都江堰市:突出“四心”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