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2022-12-06 09:46:31胡海霞钟清玲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健康状况负性

胡海霞* 钟清玲

(1.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江西 九江 332000;2.南昌大学护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较高,Silva等人[1]的研究分析显示,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发病率为25%-31%,且呈上升趋势。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是以个性改变、感知觉异常、特征性思维障碍、情感与环境不协调及孤独性表现为主要特征,可反复发作并具有致残性,不仅会影响青少年患者的社会功能,还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2-3]。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生理、心理均处于转折期,父母是其日常生活、药物治疗、康复照护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这会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致使父母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而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疾病预后造成影响[4]。

1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

1.1 疾病与父母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

研究表明,当孩子发生重大疾病或遭受严重伤害时,其父母普遍出现心理痛苦或心理健康问题[5]。父母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照顾者,往往将其看成自身生活及精神的全部寄托,当子女发生精神障碍后,父母会出现茫然、恐惧、难以接受、抗拒现实等情况。尤其是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父母,其往往缺少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且对精神障碍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认知及病耻感,对青少年患者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充满担忧与恐惧,致使其在面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时,会出现愤怒、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消极应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疾病及其相关治疗情况[6-7]。而且,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病程较长、受病情影响可能会出现情感淡漠、社交回避等症状相关的社会功能受损,父母可能会因为患者的情感漠视、回避等而产生悲伤、抑郁等消极情况,进而增加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下风险[8-9]。而对于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父母是其生活中情感寄托、病情观察、治疗、照护等中的主要对象,父母的行为、心理状态及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会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会对其治疗产生负面影响;且父母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也会遇到生理及心理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也会破坏家庭功能维持情况,进而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0-12]。

1.2 父母心理健康状态现状

在王海荣等[13]研究中,针对首次住院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儿父母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首次住院的儿童少年精神障碍患儿父母心理压力普遍较重。青少年精神障碍会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青少年精神障碍与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虽然该研究可反映青少年精神障碍对父母心理压力的影响,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研究了首次住院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儿父母的压力状况,并未分析首发精神障碍患儿父母的压力状况,且该研究并未排除其他因素对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13]。刁咏梅等[14]分析了首发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亲属心理应激状况,发现首发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亲属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但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横断面研究,并未对患者父母或照顾者在得知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后一段时期内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追踪,数据较不全面。且影响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个体的性格特征、生活情感经历、工作与社会参与情况等变量在该研究中并未涉及,这可能会对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影响。杨晓蓉等[15]研究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焦虑情绪。但该研究中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只是疾病中的一种类型,且焦虑情绪也只是心理问题的一种,难以证明首发精神疾病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低下问题。Pozzato I等[16]人研究分析了经历重大交通伤害儿童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确定了三种父母的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弹性发展:父母被孩子的伤害和住院暂时打断,但很快恢复了他们的精神和情绪健康,这一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恢复:随着时间推移,父母的精神和情绪健康逐渐出现波动,且经历 12 m仍未完全恢复;痛苦:父母因孩子所受伤害经历了重大的心理社会干扰,随着时间推移,虽然努力适应和恢复他们的福祉,但仍对孩子所受痛苦及影响感到痛苦。上述研究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研究主体为重大交通伤害儿童,与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儿存在一定的本质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外推结果。未来可进一步整合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儿父母不同时点的追踪数据,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纵向分析,并尝试纳入更为全面的变量,以及探究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3 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低下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可反复发作并具有致残性,已严重影响青少年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命安全。父母是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药物治疗、康复照护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疾病预后造成影响。因此,探究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低下的因素至关重要。目前,影响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较为多元,包括患者疾病类型,父母自身性格、日常生活、社交、自身疾病等均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干预方案、患者治疗效果等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1 年龄

年龄偏大的父母,其自身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致使难以面对孩子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且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过程较为漫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积极的改变,加重父母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致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下[17-18]。针对年龄偏大的父母,首先应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建设工作,并尽量避免谈及患者疾病不好的一面,以缓解父母的担忧、焦虑情绪,并反复告知父母自身良好的心态对孩子疾病转归的有利点,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1.3.2 性别

相较于父亲,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母亲的心理状况低下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可能与大部分母亲作为孩子的长期主要照护人有关,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是一种应激性压力源,患者母亲在长期照护的过程中感受到压力源,易产生激惹、无助、无望等负性情绪,并慢慢出现急性或慢性的心理损伤,致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且相较于父亲,母亲的心思更为细腻,具有更强的同理心,其在照护患者的过程中,常常会担心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未来发展情况等,躯体及心理的双重折磨会加重母亲的负性情绪,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低下[19-20]。需重视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积极引导其进行正向情绪排解,告知其他家庭成员需尽量分担母亲的照护工作,并给予母亲安慰、关怀,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1.3.3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对精神障碍疾病存在一定错误认知及偏见,且更易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患者未来的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会因外界对精神障碍疾病的歧视而感到羞耻,且在感知到他人的偏见或歧视后,会将他人的偏见及歧视进行内化,产生自我指责、绝望、无助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呈即退缩、回避等实际行为,致使其难以面对患者疾病、治疗及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事件,且可能会长期沉浸在负性情绪中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21-22]。针对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采取个性化宣教,并通过榜样效应激发其对孩子疾病治疗的信心,告知父母自身心态对孩子疾病防控的利弊点,并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减轻其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1.3.4 患者自理能力及家庭收入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自身主要依赖于父母照顾,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且患者自理能力受病情影响,自理能力较低的患者会加重父母的照顾负担,影响其社会功能,进而降低其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收入。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且父母可能因照护负担过重而影响工作,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致使患者可能出现治疗中断、不连续情况,影响病情恢复,从而诱发或进一步加重患者父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23-24]。加强对自理能力较弱患者的照护力度,以减轻父母的照顾负担,并通过社会募捐、红十字等爱心协会筹集医疗救助款,以降低其精力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1.3.5 疾病类型为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精神障碍类型为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病情具有迁延、且易复发、致残性高等特点,增加了父母的照护负担,且在长期的照护过程中,父母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致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下[25-26]。加强对该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力度及照护力度,并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谈及患者病情或只告知父母其病情的积极变化,重视该类型患者父母的心理建设,制定心理干预措施,以减轻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1.3.6 人际关系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人际关系不良,使其更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若父母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其对这些不良情绪的接纳度更差,致使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影响其正常生活及工作,并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情况[27-28]。鼓励父母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加强对该类型父母的心理干预力度,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情绪排解,避免不良情绪长期积压,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2 结论与展望

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低下。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负担,在长期的照护过程中会产生较重的负担感及消极情绪;同时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干扰,且其父母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日常照护和家庭支持,从而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未来,精神卫生管理人员及社区工作者可根据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为其提供必要的专业及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康复,为精神卫生和社会服务内涵的延伸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健康状况负性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12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含2,3,5,6-四氟亚苯基负性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