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平 李亚伟 周迎光 苗得成 邱良 杨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由摔倒等低能量损伤导致,在老年人群中较常发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术(PFNA)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1〕。尽管PFNA具有内固定牢固、手术耗时少、创伤小等优点,但其仍存在较多的围术期隐性失血,增加手术风险,影响术后康复进程〔2〕。输血虽可迅速增加患者血容量,挽救生命,但也存在疾病传播、免疫反应等问题〔3〕。荟萃分析〔4〕显示,使用氨甲环酸(TXA)可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TXA为纤溶抑制剂,可通过与纤溶酶原相拮抗,使纤维蛋白(Fb)不被纤溶酶原吸附、激活和分解,从而减少出血〔5〕,是血液管理的抗纤溶治疗的首选药物〔6〕。但TXA的使用剂量和方式仍有争议,不合理的使用将增加急性血栓事件发生风险〔7〕。静脉注射TXA是临床常用且确定有效的方式,可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减少总失血量〔8〕;局部应用TXA可直接满足出血部位止血的药物浓度需求〔9〕。有研究〔10〕指出TXA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疗效较单独使用更好。本研究旨在探究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围术期失血和术后疼痛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知情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同意书;(2)经相关检查明确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手术指征,择期行PFNA治疗;(3)年龄>60岁;(4)闭合性骨折;(5)受伤至手术时间<10 d;(6)术前彩超检查明确双下肢静脉无静脉血栓,凝血功能正常;(7)骨折闭合复位成功;(8)无TXA禁忌证或过敏史。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2)术前评估发现存在手术禁忌证者;(3)有髋部外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或血栓史者;(4)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急慢性感染者;(5)近3个月内有抗凝药物治疗史者;(6)合并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者;(7)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干预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由同一组医师完成PFNA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方法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及PFNA固定。对照组在术前15 min予以20 mg/kg TXA(5 ml∶0.5 g,云南永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839)+100 ml 9% NaCl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术前15 min予以20 mg/kg TXA+100 ml 9% NaCl静脉滴注,在术中安放髓内钉前予以1.0 g TXA+50 ml 9% NaCl注入髓腔,在切口关闭后经引流管逆行注入2 ml 2% TXA+18 ml 9% NaCl。两组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按指南进行抗凝治疗,当患者血红蛋白(Hb)<70 g/L时或出现头晕、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明显贫血症状时,予以输血治疗,术后48 h除去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1)红细胞参数及凝血指标:于术前、术后24 h时检测两组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2)围术期失血:记录两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前血容量×(Hct术前-Hct术后)+输血量;术前血容量=K1×身高+K2×体重+K3,K1=0.366 9男、0.356 1女,K2=0.032 19男、0.033 08女,K3=0.604 1男、0.188 3女;显性失血量=术中纱布净质增加量+冲洗引流瓶净质增加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3)术后疼痛:于术前,术后12、24、48 h 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疼痛程度。VAS 0~1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疼痛感越强烈。(4)静脉血栓性疾病(VTE)发生率:术后7 d时使用血管彩超检查两组双下肢有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肌酸VTE发生率。(5)炎症因子:于术前、术后24 h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2.1两组手术前后红细胞参数及凝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红细胞参数及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b、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DP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FD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红细胞参数及凝血指标比较
2.2两组围术期失血及输血率比较 观察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围术期失血及输血率比较
2.3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术后48 h时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4两组VTE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VTE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2.00%(1/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2.5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CRP、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意外损伤,多因滑倒摔伤所致,临床常以PFNA内固定为其主流治疗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锁定牢固、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PFNA作为创伤性手术,不可避免导致患者围术期失血,且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属疏松骨质,血运丰富,骨折后失血量大,加之老年人代偿能力减退,自身纠正血容量更加困难,而大量失血会导致贫血、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和DVT等发生风险,延缓康复进程,增加死亡率〔11〕。因此,加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围术期血液管理尤为重要。
围术期显性失血不可避免,施术者可通过避免扩骨髓腔、减少软组织损伤、术中仔细止血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而隐性失血则较难控制,通常认为与骨折处血供丰富、外伤及手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系统膜通透性增加而出现溶血、术中血液进入组织间室和肌肉间隙而非体循环等有关〔12〕。研究显示,PFN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主要是因隐性失血,且PFNA导致的隐性失血量大于动力髋螺钉,这可能与PFNA难以清晰检查内出血、彻底止血等弊端有关〔13〕。TXA可通过抑制Fb降解来发挥减少出血的作用,其作用时间可长达17 h,并可促进组织间血凝块沉积来提高血凝块稳定性〔14〕。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可更有效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围术期失血。这可能是因为术前静脉滴注TXA不仅可在手术等刺激激活纤溶系统的起始阶段进行阻止,还可到达局部用药难以到达的组织处,及时有效发挥止血效用〔15〕;增加TXA的局部使用又可直接作用于骨折断端、局部髓腔等,与创面直接接触,局部组织对TXA的吸收增加,因而可更好与创口附近的纤溶酶相结合,发挥更好的止血效果〔16〕。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的抗纤溶效果更好。但本研究中,观察组输血率虽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围术期疼痛管理也是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机体中的促炎、抗炎因子呈动态平衡状态,而外伤、手术创伤则可破坏这一平衡,诱发应激反应、炎症反应〔17〕。疼痛信号也会活化中枢神经元,促使神经递质的释放,再经相关信号通路对疼痛相关免疫细胞因子进行调控,进而使炎症因子在受创的局部组织中表达增加〔18〕。因而炎症反应也是机体创伤应激、疼痛的体现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可有效减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既往研究发现,TXA的抗纤溶作用会因其用量的增大而增强,且TXA可显著降低KTA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表达〔19〕。蔡安烈等〔20〕、Syrovets〔21〕研究也发现TXA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活化、补体C3激活、炎症细胞移行、FDP分解、炎症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来减轻手术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炎症,进而有助于疼痛的缓解。
理论上,增加TXA的用量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但既往研究发现增加TXA的使用会增加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22〕。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不会增加静脉血栓发生率。这可能与TXA的作用靶点在于创伤部位,而非激活血管中的凝血系统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TXA对PT等凝血指标无影响,与Yang等〔23〕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