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辉
(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200)
猪坏死性肠炎又称猪痢疾、黑痢,血痢等。主要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猪肠道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猪只消瘦、腹泻、黏膜性或黏液性出血下痢。可以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最为常见是感染1.5~4个月龄的猪只。病猪和被病猪污染的饮水、饲料、圈舍、用具等是传染源。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秋季高发。猪的链球菌病是猪的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一些疾病的总称。链球菌病根据其临床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败血型、脑膜脑炎型、关节炎性、淋巴结脓肿型。猪的链球菌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但是疫病5~11月发病比较多,感染不分猪只大小,但是主要预防猪和怀孕母猪发病较多。2021年8月,普兰店区某养猪户饲养的猪陆续发病,经诊断确诊发生猪坏死性肠炎和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021年4 月王某25kg左右仔猪发病。4月中旬开始畜主发现病猪排便稀软,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食,个别猪下痢明显,排便呈水样便,粪便中有红色或暗红色血块,病猪精神沉郁,拱腰腹痛;猪肢体关节肿胀,按压疼痛,行走明显感觉猪肢体软,着地小心,走路晃动,明显感觉步态有僵硬感觉,跛行,个别病猪,站立困难。遂来我处求诊。
现场调查该养殖户饲养8头仔猪,为在邻村新购进的,经过运输后直接劁骟后饲养,8d后猪发病。该户发现病猪主要腹泻症状,发病突然,采食量下降明显,粪便初期呈灰黄色,随病程发展水泻便、含有黏液、血块等。病猪口渴、明显腹痛、随病程发展猪只消瘦。买时2头猪肢体有小包,但不明显,走路正常,没有其他发现,但是回家饲养后发现猪消瘦,并且小包逐渐增长,发展到后期猪肢体发软,走路晃荡,严重影响猪只运动。
剖检病死猪其病变主要病理变化在肠道。可见到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症状。病猪盲肠、结肠黏膜肿胀,皱褶上附有黏膜,黏膜有出血的症状,肠内容物中混合有黏液、血液,呈暗红色或咖啡色,内容物稀薄。大肠黏膜有点状坏死,上覆灰色和黄色的伪膜,呈麸皮状,去除伪膜可以见到糜烂面,肠内容物混有大量黏液和坏死的组织碎片,直肠黏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汁液增多,胃底幽门部红肿,肝脏、脾脏、肾脏没有明显病变。关节肿胀部位的关节囊滑膜面有充血、较为粗糙、滑液浑浊并且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的皮下明显呈胶样水肿,颜色为黄色。
4.1采取病猪带有黏液和血液的新鲜粪便或者采取大肠黏膜直接涂片,以复红染色镜检,在高倍视野可以发现2个缓慢呈蛇形运动的较大螺旋体,初步确诊。
4.2将病料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滴加猪痢疾荧光抗体,37℃染色30min,再用pH7.2磷酸缓冲液冲洗3次,3min/次,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用甘油缓冲盐水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有黄绿色螺旋状菌体,即可确诊猪死性肠炎。
4.3采病死猪肿胀部位关节液、脓汁、血液等做涂片,染色并镜检。可见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确诊发生猪链球菌病。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诊该猪群发生猪坏死性肠炎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猪场的猪只发生猪坏死性肠炎和链球菌混合感染,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5.1对该养殖户养猪用的料槽、用具、圈舍内外等等进行全面彻底清洗和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5.2将病猪隔离饲养,进行合理治疗。采用庆大霉素2000IU/kg.bw肌肉注射,2次/d,连用5d。
5.3用泰乐菌素对全群猪进行拌料100g/t饲料,连续饲喂21d后,改为40g/t饲料添加,直至猪只出栏。
5.4按0.1g/kg.bw口服土霉素,2次/d,连续给药5d。
5.5猪肿胀的关节部位用鱼石脂软膏涂抹,对已经成熟的关节脓肿,采用碘酊在肿胀部位消毒,用刀切开,脓汁挤出干净,然后撒些链霉素粉。泰勒菌素和土霉素要分上下午分别给药。
坏死性肠炎由于没有有效地疫苗,因此坏死性肠炎的防控以预防为主;链球菌病的防控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猪,对健康猪群要及时接种疫苗。
6.1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的情况,一定要做好检疫工作,引进后一定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经检疗确诊无疫病后才能混群饲养。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
6.2在以前未发生该病的猪场一旦发病,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扫,消毒以后,空舍3个月以上再复养。粪便采用1%的火碱消毒,堆肥发酵处理。
6.3一旦发生本病,要及时隔离病猪,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养猪户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6.4猪群可以接种猪链球菌弱毒菌苗。
6.5链球菌的发生要注意脓肿和关节肿胀的处置等的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
6.6坏死性肠炎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最好选用对两种疾病都有效果的药物,并要注意两种药物联合用药和交叉用药,效果较好。在用药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药物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