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木蓉,马 斌, 赵法新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全国名老中医赵法新传承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00; 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赵法新主任中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赵法新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赵氏中医万修堂第六代传人,学术上遵从《内经》《难经》,崇仲景,尚东垣,法天士,融各家之长,学识渊博,医术精湛,颇多创新思维,提出“辨治十法”“积热学说”“卫前学说”,撰著《脾胃六论》《积热病论》,以脾胃、积热立论,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科杂病、温热时病及中医急症。笔者侍诊多年,颇有收获,现仅选取赵老治疗亡阳证验案四则进行分析,从中学习赵老治疗内科杂病的辨证及治疗经验,与同道共同分享。
所谓亡阳证,是指患者机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有欲脱之虞的危险症候。由于汗、吐、下太过或失血过多,气随液脱,阳气耗竭,或阴寒过盛,损伤阳气,致阳气突然耗竭。临床表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神情萎靡,稀汗淋漓,呼吸气弱,脉微欲绝等。由于阴阳互根,亡阳亦会使阴液消损,即: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等。阴和阳存在互根互用和对立制约的关系,二者必须相互依附于对方而存在,同时又相互制约。若一方过盛,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严重者则会导致亡阴、亡阳。对于此证的治疗上,赵老紧抓回阳救逆的治本大法而随症加减而施治;同时,赵老格外重视粥养,以扶元气来复。
患者,男,91岁,2020年11月24日初诊。代诉:四肢厥逆,气息微弱,失神倦卧,纳呆食少,便溏、每日1次,脉弦细数,舌绛红、裂纹,舌脉瘀。既往冠心病、糖尿病、肺纤维化等病史。中医证属气阴虚极、亡阳欲脱之候。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养阴。方选参附汤合四逆汤、生脉饮化裁,处方:西洋参10 g,人参10 g,寸冬20 g,五味子10 g,黑顺片1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白术30 g,百合15 g,山萸肉15 g。7剂,1 d 1剂,饭前30 min颗粒冲服。2020年12月5日二诊,服药后精神复,饮食香,自唱自娱,室内信步三百。温补见功,气阴尚虚,同上方,加肉桂10 g,以补命门真元。7剂,服法同上。12月12日三诊,四肢转温,情况进一步好转。同上方,7剂,巩固善后。
按 年高病笃,气阴虚极,亡阳垂危,以参附汤合四逆汤、生脉饮化裁,渐起沉疴。阳回阴复,立挽狂澜。元阳虚极,亡阳欲脱,首当回阳救逆。《删补名医方论》[1]说:“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故用参附汤,回阳固脱,人参、附子为之君;五味子、山萸肉、西洋参、百合、寸冬等益气养阴,为之臣;以干姜、白术温中健脾以兴气血之源,为之佐;炙甘草,补中州,且调和诸药,各行其能,故为之使。全方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以救亡阳竭阴垂危之候。
患者,女,43岁,2015年7月18日初诊。2015年4月汗蒸半月,大汗亡阳,畏寒肢冷,易感冒,心悸、气短,关节疼痛,胃痛,嗳气,纳呆食少,多方治疗不效。刻诊:舌质红、尖边赤,舌体胖、有齿痕,脉细。中医证属大汗亡阳、气阴双虚。治宜回阳救逆,调和营卫。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化裁,处方:生黄芪30 g,生白术30 g,防风8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人参10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当归15 g,山萸肉15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1 d 1剂,饭前半小时温服。2017年8月4日复诊,7剂药服完,又照原方服5剂,自汗盗汗明显减少,畏寒肢冷、心悸气短、关节痛均大减轻,其间患者暑热贪凉、饮食不节,致内伤外感,出现呕吐、泄泻。鉴于表虚不可发汗,脾虚积食不化,急则治其标,以芳香和中止吐泻为法,予藿苏丸(广藿香、紫苏)60 g,1次10 g,1 d 3次,温白开送服,当日吐泻俱已。接以调营补中、消积健脾为法。处方:黄芪30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山萸肉15 g,夜交藤30 g,生白术30 g,茯苓20 g,炒白扁豆20 g,太子参20 g,炒山楂20 g,饴糖20 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7剂。8月18日三诊,饮食、二便正常,自汗盗汗均止,脉细,舌质红,苔薄白,舌胖、有齿痕。
按 汗蒸过汗,亡阳竭阴,元气大伤,抗病力衰,诸证蜂起,正谓“百病皆因元气虚而生”。故当补气固卫、回阳止汗为急,以黄芪建中等三方化裁而收显功。因暑月贪凉、伤食,再生枝蔓,而患“内伤外感”,吐泻不已,该患者表虚、脾虚,加之感受外邪,故选用藿苏丸。该患者患病正值夏季,方中重用藿香既可以和中止呕,又有祛暑的作用;与紫苏相配伍,既能和中止呕,又能解表散寒。以调营补中、消积健脾为法善其后。
患者女,56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于今年5月艾灸大椎、风池6次,出现大汗淋漓,动则益甚,畏寒肢冷,心烦欲哭,口鼻燥热,心慌气短,身困乏力,纳呆食少,饮食无味,强食难受,腹胀嗳气,大便干结、3 d 1次,脉细无力,舌质暗红,舌胖、有齿痕。中医证属大汗亡阳、气阴亏损。治宜回阳救逆,调和营卫。方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生脉饮化裁,处方:生黄芪30 g,生白术30 g,枳实15 g,防风8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黑附子10 g,人参10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辽沙参30 g,当归15 g,山萸肉15 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11月8日复诊,汗出明显减少,有食欲,饭后胃不难受,心烦欲哭、口鼻燥热、心慌气短、身困乏力、腹胀嗳气均减轻,大便不干、1 d 1次。效不更方,继服4剂。11月12日三诊,饮食二便正常,汗止,无口鼻燥热、心慌、气短、困乏之感。
患者,男,41岁,暑月感冒高烧40 ℃,自服退热药后,大汗淋漓不止,热速退至35 ℃,体温不升,畏寒肢冷,困倦乏力,胸闷气短,痞胀不食,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舌胖齿痕,脉细微。中医证属大汗亡阳。急以桂附理中汤大辛大热,回阳救逆、补气健脾、温里逐寒。若年轻体壮,一剂知,二剂轻,三剂愈也。嘱饮食清淡、富营养之汤粥食养,待元气来复,再恢复正常饮食。
按 案三艾灸亡阳竭阴、案四外感过汗与案二汗蒸无异,皆大汗亡阳之结果,正如《伤寒论》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此时乃阳气与阴液皆亡,皆以回阳固脱、调营固中为法而获愈。尤其案四治需发汗,但要微发汗,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即可,不可孟浪大发其汗而“令如水流漓[2]”陡生变故。
亡阳是中医内科的危证,辨证失当,或施治稍缓,有可能危及生命。赵老一向谨守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辨证论治,从容审症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3]。针对亡阳证,赵老紧抓回阳救逆的治本大法而随症加减而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