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顶峰,张文杰,刘迎春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积极防治的非传染性疾病。据报道,截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数量达10亿[1]。而中国高血压现患人数已达2.45亿,其中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占67.5%,这严重影响到中青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2]。虽然近年来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管理水平仍不理想,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现象十分明显,血压达标率也低于老年人[3],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中青年对高血压缺乏认知、治疗依从性差、对健康管理关注度低及自我健康管理参与度低等有关[4]。健康管理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合理限制的过程[5]。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及慢性病关卡逐步前移的大背景下,中青年已成为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本文主要综述了中青年高血压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及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模式、效果,以期为中青年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青年的定义不尽相同,按照WHO年龄分层标准,44岁以下定义为青年,45~60岁定义为中年,在我国临床上将年龄19~60岁的高血压定义为中青年高血压[6]。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界值由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降为130/80 mm Hg[7]。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如果采用130/80 mm Hg作为判定高血压的阈值,高血压患病率将可能由25%上升到50%,但90%的收缩压/舒张压为130~139/80~89 mm Hg的患者并不需要采用降压药治疗[8]。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9]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维持不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成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升高、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幅度是老年人群的2~3倍,且呈现年龄越小高血压患病率增长幅度越大的特点[10]。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高血压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51.6%、45.8%、16.8%,其中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37.9%、29.8%、8.0%[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推进和落实,社区健康管理和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稳步提高,但仍低于国际水平[11]。据调查,美国18~3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7.3%,40~5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2.7%,18~59岁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74.7%、50.0%、40.2%[12]。控制率是评价高血压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与患者预后直接相关。IBRAHIM等[13]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高血压调查数据发现,发达国家中青年高血压控制率为49.3%~55.2%,而发展中国家则为1.0%~10.7%。
既往研究表明,虽然中青年高血压早期引起的靶器官损伤轻微、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但其长期(>10年)或终身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较高[14]。美国一项研究针对61 585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随访14年发现,发展为高血压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终身风险高达50%,而血压维持正常或降至正常者,心血管疾病终身风险仅为30%左右[15]。2019年,印度和中国是收缩压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16]。崔伟锋等[17]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985例平均年龄为55岁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访2年,其中284例(占28.83%)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除疾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之外,其身心和生活行为也存在特殊性。中青年常承担着家庭、工作和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而影响血压[18]。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饮食无节制、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超重或肥胖等)对机体血压影响较大[19]。唐淼燕[20]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和疾病认知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具有疾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特点,且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和疾病认知是其血压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1 用药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其效果的重要指标。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随访、检查、用药及生活方式指导等。宋子伟等[21]研究表明,我国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率已达54.10%,但血压控制率仍较低,健康管理率升高可能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扩大有关,而健康管理更应注重提高管理质量和规范。GOLDSTEIN等[22]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成年人服用降压药的依从率仅为30%~50%,其中发达国家为50%。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率为20%~45%,而中青年仅为21.3%[23]。刘语凡[24]总结了影响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如下:无临床症状、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怀疑治疗有效性和益处、缺乏动机及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患者与医生沟通不畅、对患者随访服务不足等。
3.2 生活方式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25]建议,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主要干预内容包括限制钠盐、控制体质量、不吸烟(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限制饮酒、规律锻炼和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无法量化。《2016年版欧洲心血管疾病临床预防指南》[26]强调,生活行为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其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及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相较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可以进行较长时间、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从而促进其身体健康,提高其心肺功能及促进精神健康。张梦婷等[27]研究以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作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中青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膳食调节、控烟限酒、每天体育运动及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通过全面了解自身情况,提高了中青年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管理参与度,提示实施健康管理时应注重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4.1 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作为慢性病防控的前沿和重要阵地,在高血压防治、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ALLEN等[28]对288例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血压患者与社区卫生工作者以合作的形式保持联系,有利于患者血压的自我管理。在韩国的一项研究中,社区护士和家庭医生共同构建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方案,干预半年后,慢性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疾病控制效果均得到有效提高[29]。李阳等[30]探讨了基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效果,主要通过阶梯式健康教育、精准化膳食方案、针对性指导运动、引导健康心态、规范随访等措施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与常规社区教育及传统自我管理模式相比,基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社区高血压管理可有效促进高血压患者科学饮食、规律体育锻炼及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作用确切。但宫钦季等[31]研究发现,中青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为1、2级高血压,其社区健康管理参与率较低,而3级或急症高血压患者常直接就诊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落实困难;同时由于中青年人群工作竞争和生存压力大,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4.2 基于医联体的健康管理 医联体是我国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完善分类治疗体系的有效组织形态,基于医联体的慢病管理模式具有可以实现患者治疗连贯性、动态性、双向转诊速度快等优势,其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金静等[32]研究表明,医联体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养成,明显提高其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万小惠等[33]研究表明,专科医联体模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与自我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见,未来构建适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线下健康管理模式需要依托医联体。
4.3 基于移动医疗的自我健康管理 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这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移动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得移动健康干预措施的普及成为可能。有研究指出,71.4%的中青年通过网络接受健康信息以提高自我健康素养[34]。夏炜妍等[35]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远程血压监控和APP管理系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患者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自我护理行为明显改善。XIONG等[36]通过系统评价发现,移动医疗干预措施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爱尔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基于移动医疗的自我健康管理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移动系统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高血压患者可以与医疗专业人员建立信任关系,以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通过线上自动反馈和奖励系统以促进自我管理[37]。
综上所述,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线上平台,患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检索健康资料、实时进行医疗保健咨询及预约医疗服务等,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参与度并保障健康管理效果。
5.1 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国内外大样本量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在接受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来自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病友和家人的关爱,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明显提高[21,37]。LUO等[38]以全面健康管理为切点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促进干预,结果显示,患者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和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且在长期随访管理中还发现,血压控制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5.2 对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中青年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和致残率均呈逐年增高趋势,45周岁以下脑血管疾病患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的9.7%,且该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仅有30%未遗留残疾[39]。刘同欣等[40]研究了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在家庭支持与健康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生理、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改变,而自我感受负担的产生使患者和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各种均衡关系(家庭贡献平衡、情感平衡等)出现重大改变,而这些改变将严重破坏家庭系统,甚至损害家庭功能。CHACKO等[41]研究指出,家庭功能是为患者家庭及个人提供稳定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的重要前提,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不仅对血压控制有利,还对家庭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5.3 对公共资源利用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加强血压控制效果,进而有效降低其医疗费用,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16]。PARATI等[42]通过调查发现,无论地理位置或经济状况如何,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均能以低廉的成本得到更多的获益。而寻找适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促使其坚持血压管理行为,实现血压控制目标,进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是疾病管理不可或缺的方法,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而基于移动医疗的自我健康管理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接受程度较高的健康管理模式。但如何兼顾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及高风险人群的心理、行为变化,提高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社区健康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是值得未来探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移动医疗迅猛发展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相应发展,尤其深受中青年人群的喜爱,为探究符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利用有限的医疗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精准化、持续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改变其健康行为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贡献:李顶峰、张文杰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张文杰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李顶峰、刘迎春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李顶峰进行结果分析与解释,负责撰写、修订论文。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