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2-12-06 17:37杨建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鸭雏鸭血清型

刘 怡,杨建生

(1.昆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苏州215300;2.昆山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苏州 2153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2~7周龄的雏鸭,危害严重。由于雏鸭体质较弱,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疾病后,往往病程较短,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加、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典型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心为特征。当前,本病已经成为鸭养殖场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造成大量的雏鸭出现死亡,给养殖场造成十分严重后果。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本病的预防,避免遭受损失。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其为一种短小杆菌,染色呈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能够运动,也不形成芽孢。挑取本病原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可见视野中有呈现丝状或者成对排列的菌体,菌体本身也大小不均。通过瑞氏染色后,菌体呈现出两极浓染。应用印度墨汁对病原菌染色后可以看到菌体的荚膜。本菌具有21个血清型,在我国分离到13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本菌经静脉、皮下等途径接种雏鸭、雏鹅均能致死,但不致死小白鼠,具有易产生抗药性的特性。

2 流行病学

感染发病鸭和隐性感染鸭是本病的传染源,这些鸭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向体外排出病原,这些病原能够对鸭群生活环境中的土壤、设备和器具等造成污染,进一步会对鸭群需要的水源、饲料和空气形成污染,当健康鸭采食到这些受到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呼吸到受污染的空气后均容易引起感染。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也能感染本病。所以做好日常对鸭舍内外及对饲喂和饮水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工作,可以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对防控本病非常有利。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鸭,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均有易感性,其中雏鸭体质弱小,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抗病能力较差,雏鸭的易感性更高,处于2~7周龄的雏鸭是本病的主要感染群体。10~30日龄的雏鸭感染后发病率高,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而且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常在发病后1~2d就会出现死亡情况。本病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成年鸭对本病的抵抗力较强,在感染后多呈现隐性经过,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表现为发育不良。但是成年鸭往往是重要的传染源,可以长期向环境中排放病菌,时刻威胁雏鸭的健康。

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外界温度较低,如果鸭舍温度过低或通风管理不当,鸭群容易产生冷应激,发病率会稍有升高。当鸭群的饲养过于密集以及环境过于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环境中蓄积致病菌的数量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会有明显升高。本病多呈现地方流行性,日龄较小的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日龄较大的鸭群。

3 临床症状

鸭在感染本病病原后通常会有1~3d的潜伏期,有时潜伏期较长,达到7d左右。当潜伏期过后就会出现临床症状。尤其是在2~3周龄的鸭群感染后出现最急性临床症状,表现为群体发病率高,而且病情发展快,最初表现为离群,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咳嗽和打喷嚏,而后就在鼻腔和眼睛等部位出现大量的分泌物,使得病鸭形成眼圈,而且眼圈毛脱落或黏结,患鸭表现呼吸困难。病鸭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排出的粪便呈黄白或黄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鸭出现头颈震颤和共济失调的症状,出现嗜睡,到病程的末期,病鸭间断性的出现痉挛,病程通常为1~3d。4周龄以后的日龄较大的雏鸭,病程会较长,达到7d左右,甚至更长。临床经过表现为急性型或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病鸭喜静,常会出现俯卧于角落,不愿走动,伏卧或呈犬坐姿势,共济失调,伴有咔咔的异样叫声。从眼内分泌出浆液性或黏脓性的分泌物,病鸭食欲下降,甚至完全废绝。有的病鸭出现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有些患鸭跛行,还表现为咳嗽和气喘,严重时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难。病鸭受到应激因素的刺激后会出现转圈和倒地痉挛的情况。有时病鸭还会出现跗关节的肿胀。病鸭耐过后常会成为僵鸭,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失去饲养价值。

4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特征是心包、肝脏等浆膜出现广泛性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病变。心包液明显增多,有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膜,易剥离,心包膜极度增厚,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本病的病理变化严重,内脏器官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病死鸭的脑膜充血并有大量出血点。心脏可见心包积液,还含有大量纤维素样物质,这些物质使得心包膜粘连,外部有渗出物,这些渗出物由于含有纤维素样物质,导致心外有纤维素样物质包裹。肺脏可见有肺炎,切开后可见支气管的管腔出现堵塞。肝脏被纤维素样物质包裹,膜肝增厚,外观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匀,易剥离,质脆易碎,切开后内部结构模糊,多呈土黄色。肝脏细胞大量出现水肿和坏死,尤其是纤维素样坏死,急性死亡的雏鸭肝肺外观呈现橙红色。脾脏肿大,变软,被纤维素性假膜所覆盖。胃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腺胃乳头出现水肿和潮红。十二指肠部位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坏死灶,盲肠扁桃体出现肿大和坏死。有的病鸭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淡黄色的腹水。母鸭还可见输卵管肿大,腔内充满大量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有关节症状的病鸭,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将其跗关节切开后,可见有乳白色的粘稠样的关节液流出。眼睛和鼻腔的病变表现为鼻粘膜出现增厚,并有肿胀和充血情况。在黏膜上有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稀薄。眼睛出现眼球萎缩和巩膜穿孔等病变,从而引起病鸭失明。

5 诊断方法

5.1 诊断方法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确诊本病。通常是通过实验室技术进行诊断,在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为病原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病原学方法是将病鸭脑组织中的病原接种于TSA培养基上和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培养时需要加入5%的CO2,经过48h后,可见培养基上有圆形小菌落,菌落表面光滑并有奶油状。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没有菌落生长。由此可以确诊本病。(2)血清学方法是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和平板凝集试验。也可以应用更为准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应用PCR技术对病原的16SrDNA进行扩增,可以检测病料中所含有的微量病原。本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可以应用RAPD技术对病原基因组分析,不仅可以确诊本病,还可以准确区分血清型。

5.2 鉴别诊断

(1)鸭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所致肝包膜炎,包膜与组织粘连,很难剥离,而本病易离,是重要鉴别之一。将病料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大肠杆菌较大,大小不太一致,而本菌呈卵圆形小杆菌,而且大小比较一致。

(2)鸭衣原体病鉴别比较容易,采取病料进行细菌培养,如果培养基上面没有生长细菌,说明是感染鸭衣原体,因为衣原体在培养基上不生长。

6 综合防治

因为鸭群感染本病后能够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必须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鸭传染性浆膜炎虽然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较大的危害性,但通过加强2~7周龄的雏鸭饲养管理,供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优质的饲料,来提高雏鸭的体质和抵抗力。在雏鸭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抑制机体病毒复制和病菌繁殖,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用相同抗原型菌株的疫苗接种,提高机体抗体水平,抵御病菌的感染,采取综合措施可以对本病起到预防作用,良好的预防能够避免或降低本病的发病率,降低经济损失。

6.1 预 防(1)疫苗接种,但由于本病的血清型比较多,而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没有交叉保护力,因此,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预防本病只能够接种选用与本场流行相同抗原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以确保免疫效果。在我国主要是以1、2和10型流行较广,发病严重。疫苗也就以这三种为主。最好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主要发病血清型,针对性的免疫疫苗。有条件的鸭场可以采集本场病料,经过实验室研制出自价疫苗,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提高鸭群的抵抗本病的能力。

(2)加强饲养管理。由于本病的发生和饲养管理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鸭场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避免不同日龄的鸭群混合饲养,不同年龄的鸭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如果共同饲养,会导致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在日常饲养中,要注意鸭舍内保持具有良好的条件,不仅要求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能够将鸭舍内的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减少有害气体对雏鸭呼吸道黏膜产生的危害。给鸭群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饲料要注意避免出现发霉变质,一旦出现,应及时更换,避免霉菌毒素对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并且能够提高鸭群的体质和免疫力。另外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饮水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需要定期对饮水管道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管道内生物膜的形成,还可以在饮水中添加消毒剂,来抑制病菌在饮水中的繁殖,避免饮水污染而引发的病情。

每天要注意对鸭群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对其进行隔离诊断,防止疾病发生传播而出现全群感染。鸭场应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可有效避免外界引入病原。平时要对鸭舍勤打扫,及时清理舍内的有害物质,尤其是粪污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打扫完成后,对环境进行消毒,不能留有死角。消毒液要定期轮换,避免长时间应用同一种消毒液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养殖场要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的进入,确实需要进入,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需要通过消毒后更换衣物,方可进入。车辆需要经过消毒池,而后采用喷雾的方式对车身消毒。没有消毒的物品不能带入生产区。

6.2 治 疗(1)筛选敏感药物 本病常用抗菌药物。但临床常用抗生素,鸭群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一些药物对该病原体不敏感,建议用药前最好进行病原分离和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治疗。养鸭场可以自己选择药敏片进行药敏试验,便于操作和选择敏感药物。通常情况下,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林肯霉素等抗生素比较敏感。可以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0.2mL/kg.bw,1次/d,连用3d,效果良好。鸭群一般经过3d后死亡率会明显降低,采食量逐渐恢复正常,病情可以得到很好控制。

(2)用药要注意轮换,避免产生耐药性。为增强用药效果,选择药品应注意遴选,用容易溶解、维持时间长、容易吸收的药品。选用合适的用药方法,药物研磨成粉拌料、中药熬汁混水喂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经呼吸系统喷雾给药等,都为不错的增强药效的给药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在饲料中添加消化酶的添加剂,促使鸭群增加食欲和帮助更好地对饲料进行消化和吸收。还可以添加益生素类的微生态制剂,来调节病鸭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消化功能,帮助病鸭尽快康复。另外为了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应每天定期清理粪便,将粪便发酵处理,并且增加带鸭消毒次数,每天消毒一次鸭舍,对饮水消毒处理。将病死的鸭深埋和焚烧,严禁随意处理。

7 结语

鸭群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大,舍内有害气体超标,湿度过大等都会增加病原菌的蓄积量,致使鸭群容易感染本病。同时雏鸭体质差、抗病能力低下,最容易暴发本病,并且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所以必须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改善鸭群生活环境,供给舒适的温度、湿度,保证通风合理,减少冷应激对呼吸道产生的危害,保证饲养密度合理,降低单位面积内蓄积废弃物和病原菌的数量。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可以使用药物预防。提高责任心,及时发现病情和隔离治疗,减少本病给鸭群带来的损失。采取综合措施可对本病有效防控,提升鸭群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病鸭雏鸭血清型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鸭浆膜炎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与诊治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