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硕 段锦龙 王擎擎 李彩英 姚魁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053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引起中风、肾脏疾病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高血压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挑战,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位居全球第三大死因[1]。正常高值血压是指血压在正常血压至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血压值,即收缩压120~139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89 mmHg,虽然不是一种立即具有高风险的疾病类别,但却是患高血压高危个体的预测因子[2],识别正常高值血压能够潜在地检测到一个人一生中患高血压和/或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3]。正常高值血压在无症状人群中很普遍[4],中国患病率最高,约为41.3%[5]。与正常血压比较,正常高值血压是临床高血压的先兆,显著增加了患高血压[6]、心血管疾病[7]及高代谢性疾病[8]的风险。中医学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防治正常高值血压具有长期的实践性。
根据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仅见血压的轻度升高而无任何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逸病”范畴;另一类则根据其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分别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根据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其具有“病虽未成、已有征兆”的特点,因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
正常高值血压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先天禀赋等因素产生气、血、痰、火、湿、食之郁(六郁),导致脏腑阴阳失衡,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9]。中医将其分为虚、实两类[10]。实者多以气滞、痰浊、血瘀为主[11],虚者多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为主。
2006 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正常高值血压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脾虚湿阻、痰热内扰、肺脾气虚、肝肾阴虚和心脾两虚8 种证候类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证候诊断,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肝阳上亢、肝郁气滞、痰浊中阻、肝肾亏虚证[12]。临床多以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肾阳亏虚和肝肾阴虚证为主[13]。
辨证治疗是临床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正常高值血压不仅要延缓或阻止其进展为高血压,还要尽可能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中医药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无论在一级预防、减少危险因素、改善症状、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还是逆转靶器官损害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临床上常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辨证治疗。肝阳上亢证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14];肝郁气滞证治以疏肝理气、清利胆火,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15];痰浊中阻证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16];肝肾亏虚证治以滋养肝肾、养阴填精,代表方为左归饮[17]。刘金涛等[18]研究发现清肝益肾祛风方不仅能平稳降压、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还能降低靶器官损伤、调节血脂血糖,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复方七芍降压片在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治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逆转血管重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9]。金匮肾气丸[20]在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代茶饮又名以药代茶,即选用一两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数分钟后,代茶徐徐饮之。中药降压减脂饮(贡菊、炒决明子、山楂、炒槐米、荷叶、泽泻、绿茶),能从多方面对正常高值血压的病理机制进行干预,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和血脂,并显著降低进展为高血压的风险[21]。中药降压茶[22](野菊花、钩藤、决明子)能够显著改善肝经郁热证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降低患者进展为高血压的风险。
针刺具有明显的降压辅助作用。许多学者指出使用“逆针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可用于治疗正常高值血压。“逆针刺”最早出现于明代,《针刺聚英》云:“无病而先针刺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针刺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起到降压作用,不仅对正常高值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3],还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4]。李会娟等[25]取穴双侧人迎、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研究“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针刺不仅能够缓解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在改善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曹小宝等[26]也发现针刺上述穴位能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和高血压转化率。
艾灸能够激发人体经气运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由于其操作便捷、成本低廉,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艾灸不仅能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出现的症状之“标”,还能治疗脾虚之“本”。艾灸对正常高值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其具体疗效可能与治疗频率相关[27]。徐素娥等[28]发现艾灸降低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疗效可靠,其疗效与治疗频率相关。热敏灸具有循经感传的特点,对临界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方法,能够实现最大个体化治疗。陈璇等[29]以百会、神阙、涌泉三穴分别对应天、人、地三部,提出三才灸法防治正常高值血压的思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高血压风险,还能减少相关炎症因子。
耳穴压豆法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表明,取降压沟、神门、交感3 穴给予耳穴压豆法治疗正常高值血压,能显著改善血压水平,提高临床效果及患者的依从性,降压作用持久,不仅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还能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病情发展[30]。许曼曼[31]发现耳揿针不仅能够有效干预正常高值血压,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相关穴位上,通过刺激作用将二者疗效叠加,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的方式能改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体质缺陷,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延缓病情进展[32]。胡蒙蒙等[33]选用吴茱萸贴敷于涌泉穴,联合快步走运动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结果发现该法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改善三酰甘油和体重指数。
穴位埋线是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中脘、太冲、曲池、足三里、天枢、脾俞、风池、丰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抑制病情发展,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延缓正常高值血压向高血压的进展[34]。还有研究发现,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比较,穴位埋线防治临界高血压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穴位埋线法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血压,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35]。
中医认为人体精气起源于足底部,五脏六腑在足底部均有与之相对应的穴位,因此足部被称为“第二心脏”。足浴药物能不断刺激足底部皮肤,通过穴位逐渐渗透到体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黄春英[36]用中药足浴(桑叶、桑枝、夏枯草、钩藤、桂枝)治疗100 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发现足浴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预防疾病进展。黄瑶等[37]研究表明,朱良春足浴方(桑叶、桑枝、充蔚子)能够有效控制正常高值血压和1 级高血压者的血压水平,尤其能够显著降低舒张压。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血压升高逐渐出现年轻化趋势,高血压成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检出率较高,但由于处于“未病”阶段,其知晓率低、依从性较差,及早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疾病进展,降低患高血压及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的风险,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临床价值。由于正常高值血压的血压标准尚未达到使用化学药物的标准,因此现代医学对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防治正常高值血压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应用中药、针灸、代茶饮、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扶正祛邪,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总之,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生与人们饮食起居密切相关,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未病先防”,做到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若出现临床症状,及早应用中医药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