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瑞敏,胡海潮,陈志帆(青海制药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6)
盐酸丁丙诺啡是吗啡、蒂巴因类衍生物,为具有激动和拮抗活性的混合型镇痛药。由于它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μ受体和κ受体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以及解离速度迟缓,因而与吗啡相比,具有作用时间长、剂量小、成瘾性小等特点。注射给药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25-40倍,哌替啶的330倍。药效维持时间为6-8小时。肌内注射0.3mg的丁丙诺啡与10mg的吗啡具有同等的镇痛药效。丁丙诺啡0.3mg与哌替啶100mg等效。临床推荐剂量为0.15-0.3mg,用于各类手术后疼痛、癌症疼痛、烧伤后疼痛、脉管炎引起的肢痛及心绞痛和其他内脏痛,是安全、强力、长效的镇痛新药。
盐酸丁丙诺啡是英国雷斯特·科尔曼公司的产品,1982年载入英国马丁大药典,作为英国医院首选的镇痛药,在美国、法国、印度、德国等国家普遍用于临床,用于解除中度和剧烈的疼痛[1]。1997年,青海制药厂研制与生产的盐酸丁丙诺啡及其制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丁丙诺啡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其药理作用有镇痛作用、呼吸抑制平顶效应,无免疫抑制,主要在肝脏代谢,从胆汁排泄,粪便中排出。在临床应用上,丁丙诺啡除广泛用于癌痛、神经痛及术中与术后疼痛等疼痛的治疗外,还用于阿片成瘾者的戒毒治疗。
1.1 镇痛药效学 丁丙诺啡是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人体研究结果显示[2],丁丙诺啡的镇痛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作用更持久,在较大的剂量范围内对人体的镇痛作用呈线性量效关系,无镇痛平顶效应。与完全μ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芬太尼等比较,丁丙诺啡不但不产生痛敏反应,而且其抗痛觉敏感效应的持续时间长于其镇痛作用的时间,研究人员认为这与丁丙诺啡的κ阿片受体拮抗活性有关。在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过程中使用丁丙诺啡相对来说既安全又有效,与其他μ阿片激动剂合并用药也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丁丙诺啡在治疗疼痛中表现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1.2 呼吸抑制平顶效应——安全性高 丁丙诺啡有较弱的呼吸抑制效应,其呼吸抑制有平顶效应,与吗啡等阿片受体激动剂有重要区别。丁丙诺啡与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表明其存在呼吸抑制作用的升限效应,其呼吸抑制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加深。给予芬太尼的志愿者在镇痛剂量3μg·kg-1时出现呼吸不稳,其中1名受试者在给予芬太尼500μg·70kg-1后出现长时间呼吸暂停;而给予丁丙诺啡的志愿者在剂量达到3μg·kg-1后,出现呼吸抑制的平顶效应,以600μg·70kg-1给药后也没有出现呼吸抑制[3]。有效镇痛剂量范围内丁丙诺啡的镇痛作用无平顶效应,而呼吸抑制有平顶效应,因此临床上用丁丙诺啡镇痛有很高的安全性。以丁丙诺啡3μg·kg-1和6μg·kg-1对两组志愿者(每组10例)进行治疗的结果表明,剂量从3μg·kg-1增加到6μg·kg-1,镇痛作用显著增强,而呼吸抑制作用无变化[4]。
1.3 保护免疫系统——无免疫抑制 丁丙诺啡是一个无免疫抑制效应的阿片类药物。
丁丙诺啡与吗啡对比:Gomez-Flores[5]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丁丙诺啡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急性给药不引起脾NK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功能改变,而吗啡显著抑制上述细胞功能。
丁丙诺啡与芬太尼对比:Martucci[6]等和Sacerdote[7]比较丁丙诺啡和芬太尼慢性给药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也表明,丁丙诺啡对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等分泌没有明显影响,而芬太尼可显著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
丁丙诺啡、芬太尼与吗啡对比:Franchi[8]等研究丁丙诺啡(0.1mg/kg)、芬太尼(0.1mg/kg)和吗啡(10mg/kg)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NK活性和肿瘤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吗啡和芬太尼可激活非手术大鼠HPA轴,升高血浆皮质酮水平,降低NK细胞活性,增强肿瘤转移能力,而丁丙诺啡无类似作用。在手术大鼠模型中,丁丙诺啡能减轻手术引起的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NK活性降低、肿瘤转移增强等应激反应,而给予吗啡和芬太尼的大鼠可加剧手术的应激反应。提示丁丙诺啡能够保护机体免遭手术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在癌症患者术后用药有可能减轻由手术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避免手术后肿瘤的转移。
丁丙诺啡与曲马多对比:Hugunin等[9]对曲马多和丁丙诺啡引起的大鼠免疫因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与丁丙诺啡处理组相比,给药48h,接受曲马多的假剖腹手术组大鼠血液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丁丙诺啡有保护大鼠免疫系统的功能。
1.4 治疗药物成瘾 丁丙诺啡适用于各种阿片类依赖者的脱毒治疗,临床上用于阿片成瘾者的治疗。主要优点包括:起效较快,不易引起呼吸抑制,更少产生欣快感,产生较轻的戒断症状和较好的治疗效果[10]。
1.5 体内代谢——老年及肾功能受损患者的首选镇痛药物 丁丙诺啡是高亲脂性物质,吸收后迅速分布到脑及其他组织中,分布容积1.5-7.8L/kg,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6%。30min达血药浓度峰值,在体内存在肠肝循环,90min达第2次峰值,半衰期约2.75h。丁丙诺啡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物3-葡萄糖醛酸结合物、N-去烷基化丁丙诺啡及其结合物由胆汁排泄,原型则通过粪便排出,肾功能降低的患者用药不发生药物蓄积。因此,丁丙诺啡是老年及肾功能受损患者的首选镇痛药物[11-12],临床应用时无需调整用药剂量与时间间隔。
丁丙诺啡可应用于全身麻醉诱导期。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丁丙诺啡,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减轻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引起的咳嗽。麻醉诱导时或术中静脉输注丁丙诺啡,可减少术后痛觉过敏。用于超前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与局麻药联用,延长神经阻滞镇痛时间,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2.1 预注丁丙诺啡3μg·kg-1能有效预防芬太尼、舒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 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后经常出现咳嗽现象。然而,在既往研究中,这一现象是复杂的,高变异性的。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在全身麻醉诱导时的剂量、注射速度、注射顺序等各不相同,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预处理可以缓解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咳嗽。
一项随机、双盲研究[13],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丁丙诺啡组(n=47),年龄20-72岁,选取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静脉注射芬太尼前5min接受丁丙诺啡3μg·kg-1或等容积的0.9%生理盐水(2ml)。观察麻醉诱导期注射芬太尼后患者咳嗽的发生率及反射程度。结果发现,丁丙诺啡组发生咳嗽低于对照组。结论:预注丁丙诺啡3μg·kg-1能有效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
另一项随机、双盲研究[14],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丁丙诺啡组(n=50)。患者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前5min接受丁丙诺啡3μg·kg-1或等容积的0.9%生理盐水(2ml),进行观察。结论:预注丁丙诺啡3μg·kg-1能有效预防舒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且对麻醉效果无明显影响。
2.2 丁丙诺啡0.15mg用于超前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15],6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P)组,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后镇痛(C)组,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于手术结束时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两组患者术后均接PCIA镇痛泵。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T0)、术后6h(T1)、术后12h(T2)分别测定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结果,P组与C组均能在术后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P组在术后2h、6h、12h、24h、48h 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24h内各时点PCIA有效按压次数P组明显少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降低(P<0.05)。研究结论: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另一项研究[16],将80例ASAI-Ⅱ级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于硬-腰联合麻醉后随机分为两组:超前镇痛组(A组)40例,于手术切皮前1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含盐酸丁丙诺啡0.15mg的生理盐水4ml;对照组(B组)40例,于手术切皮前1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生理盐水4ml,观察术后4h、8h、12h、24h、48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研究结论:盐酸丁丙诺啡硬膜外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术后疼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的影响,因此盐酸丁丙诺啡应用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超前镇痛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国内另有研究表明[17],丁丙诺啡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手术中应用可以稳定生命体征指标,还可以减轻创伤性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还可减少术后静脉自控药物用量,且安全性较高。
2.3 丁丙诺啡0.6mg可减少术后痛觉过敏 痛觉过敏是手术后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术后早期。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手术痛感引起的神经系统敏化,也可能是围手术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痛觉过敏通常被认为是手术组织和神经创伤的结果,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是一种矛盾的反应,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在手术后可能对某些疼痛刺激变得更加敏感。
国外一项单中心、双盲、前瞻性、随机、主动对照试验研究[18]“低剂量丁丙诺啡输注预防重大肺部手术瑞芬太尼输注患者的术后痛觉过敏”。64名在全身麻醉和重大肺部手术期间接受瑞芬太尼输注的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丁丙诺啡静脉输注。围手术期输注丁丙诺啡组(n=32,输注剂量25μg·h-1持续24h,即0.6mg)或吗啡组(n=32,输注剂量834μg·h-1,即20mg,0.3mg丁丙诺啡iv与10mg吗啡iv等效镇痛)。每次输注药物由对研究方案不知情的护士在弹性体输注器(流速:2ml·h-1)中制备,两种药物均以0.9%的NaCl稀释,最终丁丙诺啡浓度为12.5μg·ml-1,吗啡浓度为417μg·ml-1。在麻醉诱导时开始输注药物,并在24h后停药。输液没有标签。结果:丁丙诺啡治疗的患者发生痛觉过敏的风险显著低于未治疗的对照组(27% VS 87%)。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在手术患者中发现了明显的痛觉过敏或异常性疼痛区域。从拔管到首次服用吗啡的剂量,丁丙诺啡治疗组的平均时间是吗啡治疗组的两倍:18min vs 9min(P=0.002)。术后30min,接受吗啡的患者第一次镇痛挽救剂量的危险比高于使用丁丙诺啡的患者(P=0.009)。该RCT研究表明,围术期低剂量丁丙诺啡输注可有效预防和减轻重大肺部手术瑞芬太尼输注患者手术切口周围术后痛觉过敏,减小术后痛觉过敏区域,降低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可能的机制是丁丙诺啡的κ-阿片受体拮抗作用,通过强啡肽介导机制阻断中枢NMDA受体活性。
2.4 延长神经阻滞镇痛时间,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丁丙诺啡作为作用时间最长的阿片类药物引起了学者注意,其应用于区域镇痛获得了不同的效果。一项研究[19]观察丁丙诺啡联合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在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对疼痛控制的影响,发现将0.3mg丁丙诺啡联合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可减轻病人术后疼痛,并且可减少术后氨酚羟考酮的用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丁丙诺啡+罗哌卡因)患者使用丁丙诺啡联合股神经阻滞后48h内静息状态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活动状态72h内VAS评分同样显著低于B组(罗哌卡因)(P<0.05),这表明使用丁丙诺啡可增加膝关节置换术股神经阻滞早期镇痛效果。早期的镇痛效果可以带来良好的功能锻炼效果,本次研究也证实了,A组(丁丙诺啡+罗哌卡因)患者使用丁丙诺啡联合股神经阻滞,在术后7d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B组(罗哌卡因)。这表明丁丙诺啡联合股神经阻滞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股神经阻滞。本次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丁丙诺啡联合罗派卡因行股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使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20],探讨丁丙诺啡对臂丛麻醉患者的镇痛效果。对照组采用0.2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联合麻醉,观察组使用0.1mg丁丙诺啡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9h、12h、24h患者疼痛评分。结果显示,两组9h、12h、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臂丛神经阻滞下患者采用丁丙诺啡麻醉镇痛的效果优良,麻醉时间持续较长,术后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国内一项研究[21],观察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0.15mg丁丙诺啡用于颈丛阻滞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0.15mg丁丙诺啡可缩短0.25%左旋布比卡因颈丛阻滞的起效时间,可能是因为颈丛阻滞与腋路臂丛阻滞相比混合药物离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脊髓更近,药物更容易通过弥散到达硬膜外腔及脊髓所致。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0.15mg丁丙诺啡用于颈丛阻滞,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单独使用丁丙诺啡可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镇痛。该药脂溶性高,肌肉或静脉注射起效较快,维持作用时间长,一般在手术结束前给药,并根据术中用药情况和创伤程度决定使用剂量。刘锐克[22]等通过对1000例剧痛患者,肌肉注射丁丙诺啡,每日至少用药0.3mg,根据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强度,医生判断此药的镇痛效果:很好211例;好688例;一般88例;差13例。可见此药镇痛效果明显的病例占89.9%。表明丁丙诺啡具有较强的镇痛活性。
3.1 经硬膜外给药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术后镇痛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之一,但副作用明显,尤其是恶心、呕吐给病人增加了新的痛苦,因此应用吗啡的镇痛效果并非理想。一项随机、对照研究[23],比较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射丁丙诺啡、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丁丙诺啡组病人经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入0.2mg,其镇痛有效率为100%,且一次性注药可避免留管的并发症,镇痛持续时间在18h以上,24h疼痛缓解率仍有85%,40%病人达48h以上都有作用,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症状相比使用吗啡明显降低,无皮肤瘙痒发生。因此,硬膜外术后镇痛,丁丙诺啡是临床上可以选择的术后镇痛药物。
另有国内研究[24],观察不同剂量盐酸丁丙诺啡应用于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应用容量100mL、流速为2mL·h-1的镇痛泵进行丁丙诺啡PCEA,以0.45mg剂量镇痛效果最佳,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3.2 经静脉给药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25],观察盐酸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n=100,舒芬太尼0.04µg·kg-1·h-1)和盐酸丁丙诺啡组(n=100,盐酸丁丙诺啡1µg·kg-1·h-1),手术结束时连接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PCIA参数:首次负荷剂量为0ml,背景输注剂量为2.0ml·h-1,PCIA单次负荷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总容量100ml。结果显示,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和盐酸丁丙诺啡对剖宫产术后均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均达到了镇痛、镇静的目的,镇静效果满意。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变化稳定,应激反应小。舒芬太尼组和盐酸丁丙诺啡组两组间术后4h、8h、48h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两者间4h、8h、48h时的镇痛、镇静效果、心血管及应激反应无差异,两者作用效果等效。两组均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呼吸抑制。因此,研究表明,盐酸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镇痛,有较理想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具有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能及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3.3 经皮下镇痛 一项研究[26],观察丁丙诺啡皮下自控镇痛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将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皮下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PCEA组药液配制为:0.75%布比卡因15mL+丁丙诺啡0.6mg+芬太尼0.2mg+氟哌利多2.5mg+0.9%生理盐水78mL;PCSA组在术后于上臂三角肌处置入22号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3M胶布固定后接镇痛泵,药液配制为:2%利多卡因10mL+丁丙诺啡0.9mg+芬太尼0.1mg+氟哌利多2.5mg+0.9生理盐水86mL。两组给药模式均为:背景剂量2.0mL/h,冲击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镇痛48h。研究表明,丁丙诺啡皮下自控镇痛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且副作用少,不失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一种较好的镇痛途径。
另一项研究[27],探讨丁丙诺啡联合地佐辛皮下患者自控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择期手术患者643例实施皮下PCA。镇痛药:S组(153例)为丁丙诺啡(0.034-0.036)mg·kg-1+0.75%左旋布比卡因20ml+雷莫司琼0.6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150ml;P组(490例)在上述配方中增加地佐辛10mg。研究表明,丁丙诺啡组用于皮下镇痛的效果与丁丙诺啡联合地佐辛皮下PCA镇痛效果均比较满意,加用地佐辛可减少丁丙诺啡用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
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减轻病人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为主,但由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耐药性及普遍存在的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大部分病人的疼痛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丁丙诺啡属于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对μ受体、κ受体、δ受体及ORL-1都有一定的亲和力。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时,在一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丙诺啡不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以提升病人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一线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已有研究[28]表明,丁丙诺啡不仅不会改变静息巨噬细胞的形态、存活及凋亡,也不会影响其抗原呈递功能,还可以抑制M1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增强Ym1和Fizz1(可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在M2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此外,丁丙诺啡还可以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的表达,抑制DNA与IRF5的结合,下调IRF5通路并限制M1巨噬细胞表型。而已有研究显示IRF5可以促进炎性巨噬细胞的极化。由此可见,丁丙诺啡除了阿片类镇痛药本身具有的镇痛作用外,还可以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和炎性细胞的极化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
丁丙诺啡目前多联合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药物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脊柱退变相关疼痛、中枢痛及创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幻肢痛、HIV性神经病变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丁丙诺啡是较理想的癌痛镇痛药。丁丙诺啡对各类癌症疼痛具有良好镇痛作用,试验表明,丁丙诺啡每次剂量0.15-0.3mg,每6-8小时1次或每日1-2次,肌肉注射,可使95.16%的晚期癌症中度疼痛患者得到缓解,完全缓解占82%[29]。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30],40例胃癌切除术患者择期手术,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A组20例)和芬太尼组(B组20例),A组使用丁丙诺啡输注剂量为0.3μg(kg·h-1)行术后镇痛,追加剂量为0.3μg·kg-1;B组使用等剂量芬太尼。分别在术前、术后24h、术后72h取血进行T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血浆细胞因子γ-INF、IL-10测定。结果显示,两组手术过程、镇痛效果相似。与芬太尼组相比,丁丙诺啡组更利于免疫指标的恢复。丁丙诺啡对术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下降较芬太尼镇痛组有保护作用。丁丙诺啡组T3时IL-10可较快恢复至术前水平。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术后存在细胞介导免疫抑制,选择丁丙诺啡术后镇痛对免疫恢复较芬太尼更有利,保护手术所导致的细胞介导免疫抑制,有利于防止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6.1 用于儿童镇痛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31],观察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取全麻腹腔镜下行疝气手术患儿62例,年龄2-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丁丙诺啡3.0μg·kg-1,对照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丁丙诺啡输注前、术后6h、12h、24h时采血测定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并记录疼痛与镇静评分,同时对比临床相应指标及躁动分级程度。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后血清CRP、TNF-α、Cor含量较低,且对于术后疼痛与镇静评分的降低程度更大,躁动分级程度更优。研究表明,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降低炎症指标,提高免疫功能。
6.2 分娩镇痛 一项研究[32],选择足月单胎头位ASAI-Ⅱ级孕妇,产前检查认为可经阴道分娩并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并且自愿接受镇痛分娩,有助产士产程陪伴的产妇400例。当产妇宫缩规律并感到明显腹痛时(宫口开大2-3cm),实施镇痛分娩,接电子镇痛泵,每小时5ml背景量持续硬膜外腔输入,至宫口开全时停药,设定单次剂量为3ml,锁定时间为15min。镇痛混合液的配置:0.1%罗哌卡因+0.6mg丁丙诺啡+4mg昂丹斯琼+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ml。监测产妇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每隔15min记录一次,用胎心监护仪连续监测宫缩及胎儿心率,记录Apgar评分,观察分娩产式、产程进展情况及下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显示,麻醉平面控制在T以下,对产妇血液动力学无影响,监测生命体征无变化,镇痛显效400例,显效率100%、总有效率100%、产妇满意度99%、Apgar评分(8.57±0.96),无一例使用助产器及产程延长,17例产妇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术,产妇感觉阻滞平面在T10-S4,下肢活动不受限制,所有产妇均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小剂量的丁丙诺啡用于产科镇痛分娩具有对产妇生理功能干扰小、安全简便、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分娩药物。
6.3 用于老年患者镇痛 一项研究[33],观察盐酸丁丙诺啡用于前列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效果。264例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其中132例采用盐酸丁丙诺啡治疗,132例采用吗啡治疗。结果显示,盐酸丁丙诺啡用于PCEA镇痛效果确切,且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较吗啡更低。研究表明,盐酸丁丙诺啡用于前列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时止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小。
盐酸丁丙诺啡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其镇痛强,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丁丙诺啡虽已应用临床多年,但随着其药理研究的深入,新的临床用途仍在不断被发现。本文介绍了丁丙诺啡近期药理与临床相关信息,以期对丁丙诺啡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