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堃
(湖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用人单位岗位标准越来越高,医学本科生在大中城市医院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相关制度,以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城市“无岗可就”、农村“有岗不就”的尴尬。本文依托湖南省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基金项目“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研究”,对湖南医药学院在校医学生就业观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辅导员如何转变医学生“有岗不就”的观念,为推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医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乡村医生应对不暇,出现了“弱、差、乱、难”的问题,“织防线、补短板、堵漏洞”迫在眉睫,这使得农村基层对卫生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湖南医药学院2021年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全国各地参会的用人单位有202家,为毕业生提供了7 754个岗位,其中85.61%的为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方便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供需见面会采用了多项云技术,智能化地呈现了各类招聘信息。学校应届毕业生2 350人,有就业意向的只有2 094人,占89.11%,成功签约的更少。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生并不是“无岗可就”,而是“有岗不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不断升高,出现角色认同迷茫、决策迟疑、定位不准、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医学生慢就业或不就业。
课题组对湖南医药学院1 22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研的有648人,占53.11%;选择毕业后工作的有517人,占42.38%;犹豫不决的有55人,占4.51%。男女生就业意向没有明显差别(P>0.05)。选择毕业后工作的517人中,279人倾向于省、市三级医院,占53.97%;143人倾向于市级普通公立医院,占27.66%;79人倾向于县级医院,占15.28%;10人倾向于乡镇医院,占1.93%;6人倾向于其他就业单位,占1.16%。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就业意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农村生源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的比例更高。事实上,目前城市大中型医院多招聘专业领军人才和急需的专业人才,对医学本科生的需求基本萎缩,因此本科生就业期望值明显偏高[1]。
医学生在校期间付出的金钱与时间成本高,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比别的专业学生多,认为这种长时间、高成本的医学教育理应得到高回报,这使得一些医学生产生看重薪酬、追求功利的浮躁心理,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研究显示,医学本科生对毕业后月收入的要求:3 000~4 000元占1.72%,5 000~6 000元占20.33%,7 000~9 000元占70.25%,10 000元及以上占7.70%。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虽然医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不应该符号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贡献与回报是一致的,不能把人生价值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向社会的索取上。
医学本科生在校接受5年医学专业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3年临床规范化培训,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规培证后方能上岗执业。由于所学专业的局限性以及严格的入职要求,大多数医学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研究显示,71.47%的医学生毕业后没有改行的打算,23.20%的可以考虑从事与临床医疗相关的工作,5.33%的可以考虑从事非医学工作。职业抉择的限制无形中压缩了医学生就业的空间。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收入水平及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影响医学生的就业意愿。研究显示,对于就业地域,20.82%的医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1.97%的选择北、上、广一线城市,58.93%的选择大中城市,7.05%的选择西部地区,1.23%的选择基层社区。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医学生比较差异显著(P<0.05),农村生源医学生更偏向到基层就业。由于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低,医学生多向往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
多数医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自认为就业不是问题,很少关注。而且缺乏对自身的清晰认知,不能做出明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从众,不清楚自己真正适合的职业方向。研究显示,医学生中没有任何职业规划的占39.43%,考虑过但没有具体规划的占28.52%,有职业规划的占22.30%,由家人和亲戚帮忙进行职业规划的占9.75%;对就业充满信心的占15.74%,比较有信心的占43.11%,担忧的占20.98%,迷茫的占16.97%,其他的占3.20%。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从小受家长的照顾,缺乏独立自主性,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职业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未来无所适从。
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就是按照市场供需要求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影响医学本科生“有岗不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健全的人才市场包括调控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通过机制运行使卫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计划经济时代,卫生人才资源供需关系基本是平衡的,而且略显供不应求,医学毕业生必须按照分配结果到各自的岗位工作。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取消了医学生按计划调配政策,实施自主择业,出现了城市医院“无岗可就”、基层医院“有岗不就”的矛盾。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学习时间长、成本高,学生毕业后入职要求严格,理应得到较高的回报。但是基层医院薪酬待遇较低,且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使医学生难以接受,更倾向于到收入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研究显示,倾向于到县级医院就业的占15.28%,倾向于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1.93%。可见,医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薪酬待遇影响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工资待遇和用人制度都有较大差异,且在短期内不会消除。研究显示,若能与城市工作的同学收入基本相等、能获得规定的基层生活补助、能得到优先晋升职称的机会、在基层服务到一定年限后可推荐到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工作等,有51.72%的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因此,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保障机制是引进人才的关键。
无论是重点医学院校还是地方医药学院,很少针对农村基层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办学目标基本瞄准城市和大医院,专业设置不断细化,医学生知识结构也比较狭窄。这导致基层医院需要的知识医学生没有学过,而医学生在校所学用不上,专业教育与基层需求不协调,使得医学生就业岗位适配度较低。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医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固有观念,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动态等不了解。据调查,86.97%的医学生不清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现况,83.85%的不了解中央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另外,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到大城市和大医院工作,无形中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2]。若能及时发布基层就业信息,让医学生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就业现状,帮助医学生认识到城市医院“无岗可就”、农村基层“有岗不就”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
辅导员是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者,是助其实现职业梦想的引导者,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导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因此,转变医学生“有岗不就”观念,辅导员义不容辞。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价值取向偏离现实,就业观固化落后。辅导员要积极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
3.1.1 引导医学生树立基层意识 目前,大城市和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相对饱和,就业竞争十分激烈[3]。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要适时介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就业市场动态,纠正医学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4],认清城市大医院“无岗可就”的客观现实,帮助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读国家实行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使学生了解农村基层医疗人才需求,意识到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不断完善,医疗环境和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很多基层医院开始大力引进卫生技术人才,给医学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不仅能为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3.1.2 引导医学生多元化就业 辅导员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放思想,选择在医学相关领域就业,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家长、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研判,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树立“处处能立业、行行可建功”的择业观。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建设健康中国,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健康需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研究显示,1 220名医学生中,1 061人是自愿报考医学专业,占86.97%;受亲戚朋友影响报考的有129人,占10.57%;因为医生工作稳定、好就业等原因报考的有30人,占2.46%。由此可见,学医是多数学生的自主选择,他们具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医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认识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地位、工作任务、工作性质等。宣传抗疫精神,与农村医疗、预防等工作联系起来,让医学生深刻理解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见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风貌,感知农村是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可为。教师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医学生树立符合国家就业政策与社会需求的择业观,激发医学生奉献社会、服务社会、走向基层的内在动力。
医学生基层就业的中间障碍主要指对中央与地方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环境以及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等。有研究显示,近90%的医学生不清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服务类别,94%的医学生不清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81%的医学生不了解支持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5]。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就业最看重的是职业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就业环境,如果这些方面能达到医学生的基本要求,有51.72%的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目前,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农村医疗环境已经得到了改善,辅导员要为医学生解读基层就业政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另外,农村生源医学生更偏向到基层就业,辅导员要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以及外部有利条件的激励作用,帮助做好家长思想工作,通过多种举措解决基层就业的中间障碍,促成医学生顺利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医学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象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医学生就业都有可能处在买方市场的状态,解决医学生城市“无岗可就”、农村基层“有岗不就”问题,是促成医学生全面就业、顺利就业的关键。